編按:我覺得自己特別無法容忍整天怨天尤人、滿腹牢騷的人,這會使我生氣。對於負面情緒、悲觀主義者,我是可以同情的,但如果有人堅持反覆抱怨,無論如何我是無法忍受的。(本文摘自《人際的法則》一書,作者為理查.譚普勒Richard Templar,以下為摘文。)
讓我告訴你是什麼讓我感到挫敗。事實上,當一個人把精力都放在抱怨和發牢騷時,他們根本不想改變。我們可以對一些事情發發牢騷,然後繼續努力地改善問題。而這裡所提到的抱怨者,總是不停抱怨相同的事情,就像是一張被卡住的唱片,重複播放著同一小段的樂曲。他們甚至從不找出問題的根源。因此,在他們不作為的情況下,整個狀況變得更加糟糕。其實,只要行動起來,幾乎所有的棘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即使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也會獲得部分的改善。滿腹牢騷的人把「抱怨」和「不作為」緊密地綁在一起。
顯然地,抱怨者能利用抱怨問題來吸引他人的關注,這與消極者十分相似(其實他們是其中一類)。這些人有時能替團隊、家庭或所屬群體發聲,並且扮演第一個向你指出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的角色。
然而,愛發牢騷的抱怨者,他們不想利用自身的優勢把事情變得更好。他們像個孩子一樣(可能真的是孩子),希望你能替他們處理好所有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父母的你可以鼓勵他們尋找解決的途徑,不要一昧地接受抱怨;否則等到他們長大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向其他人抱怨。
回顧多年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抱怨者,我想不起有哪個人能真正接受改變。愛發牢騷的人不喜歡變化,而這就是他們抱怨的根源。他們抗拒改變,不想進入解決問題的階段,因為「改變」意味著:他們需要接受某種新的或經過調整的方式。這不是他們想要的。
因此,對付抱怨者的方法就是告訴他們: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變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糟糕或嚴重;讓他們看看改變是如何讓生活更好、更簡單、更便捷輕鬆,然後留些時間讓他們自己消化。就像你突然告訴孩子們要搬家,你不會指望他們只用一個下午就能接受這件事。
接著,將他們的精力轉移到解決方案上。不要重複地問他們為什麼不喜歡改變, 而是要問:
你打算怎麼做呢?
或者讓他們藉由想像來接受改變,像是:「你們的新臥室會比現在大很多,我們趕快想想要用什麼顏色來裝飾新臥室吧。」如果可以的話,讓他們參與到解決方案的思考中。
抱怨者常常感到自己被剝奪了某種權利。在公司裡,這些人經常把自己的團隊視為第二家庭,並且極力地保護它。一旦團隊發生了變化(或他們認為發生變化),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無能的。因此,你需要讓他們積極參與變化的過程,無論是要重組團隊,還是只把文具櫃換個位置,讓他們參與其中都能使其感到安心。同時希望藉此讓他們停止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