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比賺錢更值得做-李佳玲傾力捐書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88-03-15

瀏覽數 17,150+

比賺錢更值得做-李佳玲傾力捐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4月號雜誌 第022期遠見雜誌

在台東,一位三十八歲的賣菜婦人,才料理完年前繁忙的年貨批發工作,沒幾天又風塵僕僕的穿越中央山脈到高雄、台南,積極推廣她的愛書人活動,籌辦一場由曾昭旭主講的演說。

她叫李佳玲,捐書、辦文化活動花去她每個月三分之一的收入和二分之一的時間。

她眼神靈活、態度專注,能侃侃而談總統的記者會和外國元首的更迭,令許多人不敢相信她只是小學畢業。短髮覆蓋下笑口常開的面龐,更令人難以想像貧窮、疾病、家庭失和曾伴隨她幾十年。

工作的瘋子

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持續捐書將近十一年。幾個朋友稱她是在「社會大學」和書本中成長的人,作家愛亞則形容她是「工作的瘋子」。

十年前開始,她每個月固定攢下三千到五千元,在操勞營生之餘,自己選書、買書、送書到各地育幼院、學校、醫院、監獄、山地部落等;更在今年一月,成立了「愛書人聯誼會」,希望更有組織、更大規模地散播書香。

「她感覺到自己受惠於讀書,所以也急於要每個人能夠領會讀書的好處。」對她亦師亦友的作家趙淑敏點出她的經歷和心願。

十多年前的李佳玲,坎坷路途幾乎走到了極點:工作不順;婚姻失敗、病痛纏身,心情也隨之極度灰暗,認為自己是「心理的殘障者」。

就在那時,她從書報雜誌中閱讀到趙淑敏的專欄,被其中一句「殘障也是一種快樂」所啟發;也看到一篇關於女作家劉俠的專訪,被劉俠那種手足萎縮,卻依然能熱愛生命、積極貢獻社會的毅力所感動。她寫信給這兩位作家,又驚喜的收到了回音。因讀書而引發的交流,使她從困苦之中走了出來。

「我從關心別人、開發自己中學到很多」。走在陽光普照下的台東街頭,李佳玲這麼說。

穿梭在摩肩擦踵的市場裡,她親切地和熟人打招呼,遇到一位同在做小生意,也是「愛書人聯誼會」一分子的老友,她興致勃勃的用台語向對方陳述自己推廣書香的計畫。行經十字路口的冰果店,她趨前和老闆娘聊起附近居民的借書情形,因為在這家店裡,她採取開架式的擺了四、五十本書供人免費借閱。

數一數架上的書,談到附近民眾的借書不還,她有點黯然的覺得遺憾。不過隨即又綻開笑容、樂觀的說:「沒關係,有人看就好。」

對環境無恨

波折重重中掙扎出來的她,如今對環境沒有恨,反而懷看一種坦然處之的寬容,「但不是忍耐,而是很樂觀的去看一些事情。」她解釋。

書本給予她很多見識和力量。「我從書中認識到許多人。」李佳玲滔滔談論教育家高梓的不老哲學、梁實秋的一生奉獻文學、蘇雪林到老仍著作不輟……。

她也因書而結交了不少文藝圈的朋友,每次從台東坐了五個多小時的火車到台北聽演講,總不忘提上好幾捆禮物送人,因為她自覺從這些朋友中受惠許多。

總是一口氣買一大批書的李佳玲,也引起了台北幾家出版社負責人的注意,他們都知道,她雖然是買書來捐贈,但從來不自恃捐書是義舉而主動要求優待。反而是出版社在明白實情後,自動以極低的折拍賣書給她。

【趁遠見週年慶訂,一年送半年】中階主管必收>>看懂產業趨勢,升遷與轉型的關鍵利器!

李佳玲對自己捐過多少書已經記不清了,牢牢記住的是--仔細的挑選書,「印刷不好的,紙質不好的,還有盜版的,我都不要。」她堅持。

對於捐書的對象和捐書後書籍使用的情形,她也會留心體察。

去年因病住進榮總,動了七小時的手術撿回一條命。從鬼門關前回來後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住院期間沒有精神糧食可供吸收,於是又花錢買了一批書送到榮總去。

位在台東近海地區的仁愛國小圖書館,也是李佳玲關心的地方。圖書館負責老師江海洋回憶開館前,李佳玲就捐了上百本書來;正式開館後她曾去參觀,發現仁愛國小確實好好運用她的捐書,於是又再一次提供了不少的書籍。

賣菜的也會捐書

不過由於李佳玲一向以「佳靈書室」的名義捐贈,江海洋一直不知道她的背景。直到好奇之下一探問,這位曾在蘭嶼、山地教過書的小學老師大吃一驚:「賣菜的也會捐書,真是奇聞。」

旁人驚訝於她在辛苦持家之餘,還能擠出時間、精力和金錢來捐書行善,但她卻從來不認為自己做的是慈善事業。「很多人讀不到書,我儘量送書,就是這麼簡單。」這是她的想法。

她五年前再婚。先生洪文福,這位忠厚而且同樣臉上經常帶著笑容的退役空軍,也是直到婚後半年,有一次李佳玲帶著一大筆錢到台北都花光了,才曉得她是買書捐贈去了。

「她喜歡,就鼓勵她做啊!」清晨二、三點就去市場忙到午後一點的洪文福,以笑意表達了對妻子的支持。

近幾年來生活漸漸安定,李佳玲打算以多年儲蓄的一百萬元做為基金,把「佳靈書室」擴大為「愛書人聯誼會」,更有系統的推廣書香社會。

「鼓勵大家多看寂寞的好書,關懷年老的作家,做伊甸殘障協會、屏東勝利之家和花蓮慈濟功德會的後援會……。」李佳玲不斷地述說她的計畫,因為她相信散播書香的影響是久遠的。

「送書比送什麼都好。」事隔七、八年,從泰北歸來的中學教師曾焰,猶念念不忘李佳玲當年寄贈泰北兩所中學上百本精裝的世界名著,「每一本書大家都看,而且到處傳閱,不只一個人看。」

曾焰描述在泰國北部那種閉塞的地方,學校師生藉著李佳玲的捐書,接受到很多文化的訊息和精神的支持,「太可貴了,我們都很感謝她。」

現在,李佳玲正在東台灣和南台灣一點一滴的散播書香,一月中旬在台東文化中心辦演講,三月初邀請中央大學教授曾昭旭到台南演講,還四處奔波向親朋好友共商「愛書人聯誼會」的計畫。

因書而成長

住在高雄市五福二路的竺太太就很支持她的構想。「女人成天待在家裡,很容易和社會脫節,真的很需要看書、聽演講來充實自己。」這位三十出頭的婦人抱著一歲多的小兒子認真的說。

從基層社會中奮鬥出來的李佳玲,因書而成長,她也藉書來關懷別人、一自獻社會,不論生活上困苦或安定,都不曾動搖她的力向。「有很多事比賺錢更值得去做。」奔馳在台南馬路上,正為籌辦愛書人活動忙碌的李佳玲堅定的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