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通過合併案才一個月,檯面上,9月10日國泰金控公司首家理財中心開幕,在霖園集團高級主管的簇擁下,世華銀行董事長汪國華和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常務董事蔡鎮宇站在一塊兒剪綵;檯面下,整合的動作也密集展開。9月14日,兩方主管共兩百多人齊聚一堂,聆聽雙方董事長的宣言:合併一定要成功。
這是國泰金控成立以來跨出的最大步,合併世華銀行以後,總市值達新台幣3850億元,總資產2.1兆元,不僅鞏固了國內最大金控公司的寶座,並成為日本和澳洲以外,亞洲地區第四大的金融機構。
但最大不代表一定最強,國泰金控傾全力進行整合的工作,世華銀行總經理董成城說,「蔡宏圖指示,要做出綜效,給社會看,也給員工看,這比千言萬語更重要。」
世華和台北銀行的分別嫁入豪門(國泰與富邦),讓國泰金控和富邦金控在第一回合的銀行通路戰中穩居領先地位。至於下一步,富邦投顧金融研究員周均熙認為,兩家金控都有必要再合併證券公司,但是證券公司的選擇很多,國泰金控短期之內沒有證券公司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下一回合的競爭,綜效的成果可能勝於券商的合併」。
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李長庚也說,在最近三到六個月內,內部最優先的工作就是把和世華的整合運作好,讓綜效很快顯現。而國泰金控外部董事,現任怡和集團台灣區董事長張樑更預言,未來一年國泰金控的變化將會非常大。
取得世華意義重大
從以前的銀行林立,到現在金控公司群雄並起,每家金控公司各自標榜不同的優勢,國泰金控資產第一、客戶數第一;富邦金控旗下子公司的發展最均衡;中信金控最會賺錢;開發金控的投資銀行無人能及。但正如蔡鎮宇所說,每家金控的資產配置不同,傳統基礎和客戶結構性不同,所以每家發展的策略和方向也不會相同。
國泰金控以壽險為主體,在低利率時代,特別是國內排行第二大的新光壽險經營出現警訊之後,周均熙說,國泰金控最大的隱憂還是壽險獨大,所以取得世華銀行對國泰的意義重大,因為銀行是金控體系中最重要的通路。張樑也說,世華人才一級棒,IT(資訊科技)也強,而且雙方文化相似,例如風險管理謹慎,制度健全,有紀律等,容易整合,互補也強,未來將可提升國泰金控的競爭力。
其實霖園集團在跨足銀行的領域上,一路走來都不順遂,先是新銀行籌設不成,改接手第一信託進行改制,成為現在的國泰銀行,但規模畢竟不夠。先後布局的玉山銀行和台中商銀,始終無法正式納入旗下。所幸經過一番波折,終於順利取得交情最久的世華銀行。
雖然世華在三年內名稱保留,但雙方合作已經展開,從10月份開始,世華和國泰銀行都將銷售對方的產品。國泰銀行因為人力考量,維持走消費金融的路線。目前主要負責集團內銀行業務運作的蔡鎮宇指出,「世華會在既有的基礎上加強法人金融,在集團資源共用後,預料消費金融也會成長。」
人事布局更多元化
版圖的擴大也牽動人事布局,霖園集團這兩年來的高層人事異動頗大,特別是新事業的金控公司,更罕見地延攬不同背景的高階人才,由此可窺見蔡宏圖改革的企圖心。
從最早的國壽資訊長張家生(前國防部模式模擬中心主任),到打破傳統,延攬女性高階主管,如國壽投資長刁明華(前景順投信資深副總經理)和國泰金控財務長許婉美(前和信電訊執行副總經理),都令人耳目一新。
納入世華的人才後,金融班底陣容更堅強。花旗銀行出身的國泰銀行董事長李明賢本來就火力十足,目前主要外商銀行主持消金部門的大將,多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再加上被譽為國內一流的銀行家汪國華,和精於金融科技的董成城,戰力更旺。
張家生說,以往國壽開會大家都習慣用台語,他來了之後,也跟著用台語,現在開會已經是國台語和英語三種語言交雜。去年10月國泰金控領先法令和金融業,延聘兩位外部董事,未來預料汪國華和董成城也可望進入董事會。張樑說,「目前的人事布局都還只是初步階段,未來董事會和集團的人才多元化是必然的走向。」
發展獨特的競爭優勢
曾任美商雷曼兄弟公司副總裁的張樑也是蔡宏圖拓展金融版圖和海外布局的重要智囊。他說,台灣的金控公司未來一定要走向區域性的發展,包括大陸和香港。而國泰金控設定的目標也是希望成為華人最佳民營金融集團。
李長庚指出,亞洲地區除了澳洲AMP Limited是以保險為主的金融集團之外,其他絕大多數都是由銀行發展出來的金融集團,不過國外的經驗只是參考,國泰金控有信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
霖園集團能發展為國內資產最大的集團,致富之道主要是靠房地產和壽險兩大事業。如今國內的房地產長期低迷,壽險事業在外資侵蝕和低利率的不利環境下,獲利不如從前。「蔡宏圖的朝代有著與他父親不同的壓力和使命,」國壽的一位主管指出。
對霖園集團的處境,身兼集團特別顧問的蔡鎮宇說,這幾年來集團的經營比較保守,所以資產配置合理,整體收益面還可以。但是張樑還是認為,金控公司是國壽轉型的契機,否則集團面臨的單一風險太高。「如果蔡宏圖這一代可以把金控公司做起來,那將會是一件很exciting(興奮)的事。」
放眼未來,蔡宏圖已經為霖園集團重新規劃版圖,將集團分為四大系統朝不同領域發展,分別是金控公司、房地產控股公司、醫院以及公益事業,和資訊科技四大方向。以往獨大的壽險事業已由金控公司取而代之,也將是集團未來獲利的主要來源。周均熙說,資產最大的絕對數字不代表太大的意義,投資人最後看的還是公司的獲利。
從國泰銀行、國泰世紀保險公司的更名;統一集團內「大樹」的企業識別標幟;人事布局的更新;資訊事業和國泰銀行搬進新大樓,蔡宏圖營造新氣象,邁步走出新格局的用心處處可見。而國泰金控將是他自三十八歲繼承父業以來,最能代表自己的一張成績單。如何再造霖園集團的榮耀,爭得屬於自己的光環,金控公司將是關鍵的一役。
世華銀行總經理董成城
創造自己價值
最近世華同時面臨兩大衝擊,一個是進行中的組織改造,一個是合併,但員工的安定比組織改造更重要,我們要改變員工的腦袋——假想敵是自己,不是別人。
中國花了上千年的時間建築長城,成吉思汗卻帶著騎兵跑到長城下,告訴他的騎兵部隊說,我只要花二十天的時間就可以穿越萬里長城。
所以,光防守是沒有用的,門檻不會永遠存在,我們必須有勇氣跨步往前邁進。
把世界分成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兩極化心態是不對的,新的世界是有更多資源共享和槓桿作用,有更多朋友,跨業經營的數位時代。
所以,大家應該把眼光放遠,想想是做朋友好?還是做敵人好?汪國華董事長在談判合併條件時也向對方說,完全看財務資料是無法反應未來前景的,合併不應該視對方為被征服者,而是當作資源整合者。
合併案撮合成功的困難度是一分,但要達到內部整合,產生效率的困難度高達九分。如何因應員工可能的變動、雙方員工的整合、如何保留最好的制度等,都要花很多心力。做為一個經營者,我要做的,是克服負面的現象,快速達成整合。所以董事會通過合併後,我和董事長各發了一封滅火的信給員工。
我以一個咖啡的故事和員工分享。這個故事是說蘿蔔、蛋和咖啡加入滾燙的熱水後,原本粗硬的蘿蔔變軟,脆弱的蛋變硬,粉末的咖啡卻改變了水,變得更加美味。
藉此勉勵員工,當逆境來時,能自己轉變,讓身邊的人事物更美好,而不是隨境、隨業轉的蘿蔔和蛋。只要不斷創造自己的價值,就能化危機為轉機。
專業經理人和員工的責任是接受指示,忠實地完成任務。我們不能預期銀行未來的方向。面對外在不可抗拒的壓力,我們要克服的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只要鼓起勇氣,調適自己,融入轉變中的組織,就能像咖啡一樣發揮成功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