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擁有「脆弱的自我」的人,本身才是最痛苦的。當他們遇見敢於釋放自我欲望、強烈表達自我主張的人,心中難免會想著「為什麼我就做不到?」。(本文摘自《致親愛的,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一書,作者菅野仁,以下為摘文。)
而且,我覺得擁有「脆弱的自我」的人,本身才是最痛苦的。當他們遇見敢於釋放自我欲望、強烈表達自我主張的人,心中難免會想著「為什麼我就做不到?」。我也是這樣,只要我開始優柔寡斷,或是搞砸事情之後東拉西扯地後悔或抱怨,妻子就會罵我「不要只會發牢騷,做事乾脆一點」,這時我就會懊惱地想:「唉,如果我能更強悍一點,更果斷地處理事情或是跟別人的關係就好了。」
但是,隨著年歲增長,我倒是慢慢開始覺得,或許不要一直想著徹底改變現在的自己比較好。
當然,希望自己比現在更好,這樣的願望是「好」的,但如果想要完全改變自己,那就不妙了。例如曾經引發社會爭議的「人格改造課程」,就是源自於想要改變自己、甚至是打掉重練的極端想法,不但花費驚人,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完全改變自己(包括本身的環境等),而深陷絕望之中。
那麼,應該從哪個角度去思考比較好呢?
雖然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我會盡力用我的方式說明看看。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承認「容易受傷」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不是去指責「自己這樣很糟糕」,而是接受「這就是自己」,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不過啊,雖然在陷入低潮的時候,坦率承認自己的脆弱是很重要的,但是,人原本就是很難停留在原地的生物,只要稍微恢復一點元氣,就會忍不住想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在稍微恢復元氣後,要用什麼方式重新「出發」,去接觸他人及社會呢?如果就此莽撞地去追求「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自己」,只會讓之前接受「自己原本的脆弱」時所積蓄起來的能量,迅速消耗一空。所以,我覺得比較適合的做法是,努力接受脆弱的自己,然後慢慢地鼓勵自己「再往前踏出一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