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政大和陽明大學學術合作的晚宴上,聽到了兩方教授所討論可以讓學生互選的課程名單,心中很是感動。以前絕對不會想到一個以文、法為主的學校,和一個以醫學生物科技為主的學校,會找到共同點聯合起來上課,但是時代的改變,使生物科技的規範需要許多法律的知識。因此,法律和生物科技這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領域,就突然變成互為表裡的一體。
十年前,如果陽明與政大的學生要一起上課,只要想到那「天南地北」的空間距離,就會直覺地認為不可能,但如今捷運的通車使得木柵和石牌的空間距離縮短,這個原來「不可能」的事情現在不但變成「可能」,並且事實上「可行」了。因此,做為這個世紀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持一個開放的胸襟,使自己馬上能看到新的可能出現。
人很容易落入自己思想的窠臼中,一旦習慣成自然後,即便有新的可能也看不到。這是為什麼有創造力的人常是年輕、沒有什麼經驗的小伙子,因為經驗固然使我們駕輕就熟,減少大腦能量的消耗,但它也使我們的心態固定,減少彈性。所謂「老人的固執」或「老狗不能學新把戲」,其實有大腦神經機制的原因。我們的心智(包括記憶、語言、思考)都是幾千萬個神經元聯結所形成的神經迴路,一個長期使用的神經迴路,每個神經接觸點的聯結已經牢固了,不易鬆開再去和別人相連,但是一個尚未完全固定的接頭是很容易接受別人的邀約的。
所謂「創造發明」是兩個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起,找出一個新的用途,在神經上就是兩個不同的神經迴路接在一起,形成第三個新的迴路。
過去,新進人員的錄用都是以智力測驗和學校成績為準,後來發現很會考試的人常常聯想力和創造力不高,因此,現在有些公司改用聯想力測驗,給你三個字,請你說出一個跟這三個字都有關的字來(例如,base、snow和dance,它們共同的字是ball)。他們發現技術可以訓練,知識可以學習,但是聯想力沒有辦法教,必須靠他平時累積的知識背景來幫助神經之間的連接,使一條神經迴路的啟動能帶動其他與它有連接的迴路,從而產生新的念頭。所以,保持開放的胸襟,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非常重要。
「蘇武牧羊」中,匈奴的條件是「羝羊未乳不得生隨漢使歸」。現在科技的進步,牝雞司晨已經做到了(打雄性荷爾蒙進去,母雞就會啼),說不定有一天真的可以使公羊懷孕,蘇武可以回家。這是一個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世紀,全看你如何去創造出自己的天地。(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