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會做智慧資本這個研究,是因為傳統產業衡量體系已經沒有辦法再衡量產業的真正價值。
其次是,我們希望為企業尋找一個領先指標,可代表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跟標準,做為參考。
這次研究發現,基本上,台灣廠商在製程方面得分最高,著力最多,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台灣資訊硬體產業能夠在世界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
可是,我們發現企業在人力、創新、研發方面比較弱。原因有幾個,第一,台灣本來就著重商業化,因為當初國外的公司來台灣做代工,目標就是要把研發的想法很快地以低成本的方式,行銷到市場上去。
我們都著重在短期商品化能力,屬於深耕的投資研發方面就比較少,也就是比較無根的一群。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的話,真正前面的創新研發,帶來的經濟效益比較高。
長期而言,台灣目前的工作很容易被新興、勞力供應充沛的國家取代。我們原有的優勢,以後恐怕會面臨威脅。
另外,台灣長久以來對人力的投資缺乏。從企業角度來看,如果投資太多在人力上的話,會造成短期財務報表不是這麼好看;其次是影響效率,造成人力短期不足。因此,對於我國屬於ODM(設計代工)、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代工型產業而言,人力投資的負荷較大。但是,這就會形成人跟企業間,沒辦法有長期良好的互動關係,只能用錢去挖角。
另外,在做智慧資本調查時,還有些不太能解決的問題。例如,無形資產變化很快,各產業在不同指標上發展的權重不一,OEM、ODM和擁有自有品牌的公司著重的智慧資本不同;還有一些指標對公司究竟是正面還是負面,仍待商榷。
例如,四十歲以上員工對公司是正面還是負面?他可能累積很寶貴的經驗,但他的經驗也可能過時。因為這很難估計,所以我們排除了這個指標。
雖然有這麼多困難,我們還是極力尋找建構,希望能帶給產業進一步的突破激發。(徐嘉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