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股市從去年以來多半呈低迷走勢,但「股王」聯發科技公司去年7月下旬掛牌之後,股價卻扶搖直上。以2月7日的收盤價682元來看,聯發科技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和帳面價值(book value,亦即股東權益或淨值)之比約為20:1,而以金額來看,市場價值較帳面價值竟高出2000億元左右。
過去企業的市場價值和帳面價值大致相當,近來企業的市場價值和帳面價值之間的差距卻擴大。
不只國內如此,國外更是如此。勤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顏漏有以美國為例來說明,1990年美國企業的市場價值和帳面價值之比約為1:1,也就是公司的價值大部分可由財務報表反映出來;到了2000年時,這個比例成為4:1,這表示有75%的價值是財務報表中看不到的。「光看EPS(每股盈餘)不夠,EPS只是結果,而且只是過去一年的結果,」本身也曾擔任過會計師的顏漏有說。
市場所認定聯發科技和許多其他公司的價值,遠高於傳統的財務報表所能呈現的價值(帳面價值),意味著傳統的財務報表無法反映企業的全部價值。那麼,這麼高的「隱藏」價值,也就是財務報表無法說明和解釋的價值,到底是如何創造出來的?現在有哪些因素——也就是「價值動因(value driver)」,能否為企業創造可觀的價值?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以及經濟部技術處的「我國資訊產業智慧資本研究」(由政大商學院和資策會執行),在在都顯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是知識資源或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簡稱IC)的創造和累積。已有五百年歷史的會計制度,在財務報表上列出的主要是企業的實體資產和財務資產,無法完整呈現知識經濟中創造價值所需的人才、研發、顧客關係、組織流程等無形的資產。
要看非財務性指標
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說,「網路產業興起,公司股價遠超過票面價值,顯然有一些價值無法顯現在財務報表裡,究竟一個公司值錢是值錢在哪裡?智慧資本就是要解答這個問題。」
政大會計系教授吳安妮也說,財務面是落後指標,對管理的效益降低,必須往前走,看非財務性的指標。
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雷特(C. A. Barlett)和倫敦商學院教授高夏(S. Ghoshal)尤其特別重視智慧資本裡的人力資本。他們在《史隆管理評論》期刊上撰文指出,雖然網路泡沫破滅了,但是對於精通技術的創業者提供豐沛的資金,這種現象說明了一件事:過剩的資本追逐稀少的人才,以及那些人才所擁有的知識。在目前的經濟時代,這才是左右企業成長的資源,也就是策略性的資源。(見頁142「靠人才建立競爭優勢」一文)
為此,經濟部技術處特別委託資策會進行「我國資訊產業智慧資本研究」。執行單位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以一年的時間,制訂企業智慧資本的衡量模式,整理出八大構面、共二十四項指標,針對國內資訊軟、硬體產業,和通訊產業中的一百家領導廠商做調查,從其中選出五家智慧資本最雄厚的企業,包括(並無優先順序):智邦科技(見頁106)、趨勢科技(見頁132)、思源科技(見頁124)、創惟科技(見頁134)、中華映管。
目前,企業主管大致都能體認到智慧資本的重要性。
例如,建邦創投董事長、也是旺宏電子董事長胡定華就說,「知識經濟裡創業,人及人所代表的知識,是公司最重要的原始資本。」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也曾表示,「以前製造業可能要一條鞭子在上面打,現在我們請來這些知識分子,我拜他都來不及了,怎麼敢罵。」
人力、顧客、流程、創新是要素
企業大致都已體認到智慧資本的重要性,「智慧資本」究竟所指為何,國內外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大致不脫人力、顧客、流程、創新的範疇。
「我國資訊產業智慧資本研究」的執行單位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蒐集國內外多項研究所用的定義,經過彙整、比較後發現,在所有衡量智慧資本的各個指標或構面中,最常用到的就是人力、顧客、流程、創新這四項,因此就以這四大項目為基礎而發展出智慧資本的八大構面(見頁96表六),各個構面之下又有數項指標來衡量。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資訊產業整體的智慧資本集中於企業網路關係、企業決策與策略、資訊科技應用、生產力與品質、顧客關係,而有待加強的是人力資源、企業研發能力、創新與創造力。(見頁96表六)
MIC主任詹文男表示,國內產業以ODM(設計代工)、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代工為主,因此在製程、生產方面著力最深,成果最好,也因此我國資訊硬體產業在全球市場表現良好。
研發與資訊科技是要項
除了智慧資本研究選出五家表現最好的廠商之外,MIC也單獨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意義指標的表格。例如,MIC在歸納、整理最初蒐集到的一百零六項指標時,曾針對兩百餘位資訊產業經理人、創投業者、學者做調查,以瞭解他們對這些指標的重要性的看法。詹文男表示,經過分析之後發現,在這一百多項指標中,研究發展和資訊科技投資是最重要的兩項因素,因此也單獨列出這兩項表格。(見頁83表一、頁95表五)
智慧資本多半是無形的,但為了盡量以量化方式來呈現,所以MIC也提出企業專利權數目的排行榜(見表二)。詹文男表示,專利權也代表研發和創新最重要的一環。
而在「無形資產」項目(見頁90表三),則是嘗試以比率的方式來呈現擁有較多無形資產的公司。詹文男解釋,一般以市場價值減去帳面價值來計算無形資產的價值,但是用這樣的計算方式,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無形資產差異可能會很大,因此嘗試用另一種呈現方式,也就是比率的方式來表達無形資產的比重。
例如,在「無形資產」比率中表現優異的訊連科技(見頁98),很重視累積研發的智慧資本,每年研發占所有支出的40%,金額成長約30%,公司高達一半的員工是研發人員。
企業界已逐漸體認到智慧資本的重要,國外有些企業嘗試用揭露的方式來呈現智慧資本。智慧資本往往是無形的,不像有形的資產可以量化呈現在財務報表中,「第一步至少可以先用揭露的方式,」顏漏有說。他進一步說明,目前美國證管會要求公司揭露更多非財務的資訊,也有公司以財務報表附註的方式主動揭露,未來會成為強制的作法。
瑞典的保險集團Skandia公司就是這方面的先驅。Skandia花了三年時間研究,於1994年開始,每年發布「智慧資本報告」,這份報告中列出的智慧資本指標包括了財務、顧客、流程、創新等相關數據,例如員工人數、平均每一名員工的訓練費用、資訊科技投資占所有費用的比率、產品開發費用占所有費用的比率等。
而PriceWaterhouseCoopers(資誠管理顧問公司)也發展出一套「價值報告」(Value Reporting)的作法,以彌補以成本為原則的會計準則。價值報告包含財務面和非財務面的資訊,尤其是一些無法量化的無形資產,例如員工訓練、研發、客戶價值等。
台灣在這方面的進展較慢。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說,企業界漸漸瞭解智慧資本的重要,但是必須要讓其他各界人士也都瞭解,才能使得企業在銀行融資、股市籌資時,都能讓外界瞭解企業的價值所在。
智慧資本在於人
在MIC的智慧資本八大構面中,未來應強化的智慧資本包括:人力資本,企業研發人力,創新與創造力,而其中關鍵在於人。
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雷特和倫敦商學院教授高夏在「靠人才建立競爭優勢」一文中指出,企業策略的重心已經從爭取產品和市場,轉移到爭取資源和企業能力,再轉移到爭取人才,新經濟最關鍵的策略性資源就是人力資本。
《From Good To Great》(簡單譯為由好到偉大)一書也指出,好的公司和真正偉大的公司之間的差異,關鍵就在於人才。
企業主管常常把「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掛在嘴邊,但MIC調查結果卻發現實情並非如此。為何有這樣的差距?
顏漏有說,人力資本的管理之所以做不好,是因為需要投資,不見得短期看得到成果,而且在財務報表上是列為費用,短期對績效不好,長期才會好。
公司是否重視人力資源,看人資主管在公司裡的位階高低就知道。國內一些企業如台積電、台灣IBM的人資最高主管都是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可見他們對人力資源的重視。國內IC設計業龍頭威盛電子的人資主管是總經理特助,也顯示他們對人資的重視,「這一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曾拜訪過威盛的國防大學會計系副教授彭火樹說。
人可能是資本,人也可能只是費用,就看企業如何培養和訓練員工。例如,管理顧問業特別依賴人才,勤業管理顧問公司每年每人平均訓練費用達8至10萬元。
專攻偵錯工具軟體的思源科技(見頁124),善用資訊科技系統建立了一個知識資料庫。每一名員工可以先利用網路下載資料庫的內容,研讀之後再參加訓練課程,網路上甚至有簡單的測驗,可以讓每個人瞭解自己對某個課題是否已瞭解。思源也規定主管每一季檢討績效時,必須跟屬下每個人個別談話至少一個半小時,增加溝通,並協助屬下改善績效。「我們是知識密集、高科技的公司,什麼都沒有,最重要就是人,」思源科技總經理呂茂田說。
員工福利是企業是否重視員工的另一個指標。像科技產業爭取多年實施股票選擇權制度,希望藉此提高員工的向心力,但思源早在公司剛成立時,呂茂田就在沒有法源依據下,要求各個創始股東撥出一定數量的股票,分配給其他員工,包括後來進公司的新員工。
最近通過的兩性平等工作法規定,員工人數超過兩百五十人的企業須設托兒設施或提供托兒措施,但網路設備產業的智邦科技,早在五年前就附設托兒中心,讓員工安心上班;女性員工也有長達一年的半薪產假,遠高於勞基法的水準。
營造容許創新的環境
創新資本是另一個國內資訊業待加強的項目。吳安妮指出,台灣模仿別人較強,自行研發較弱,這與教育有關,必須靠主管自己理念改變,營造容許創新的環境。
創新並不是天馬行空,最重要是瞭解顧客的需求。「哪裡可能有創意?仍應由最基本的顧客需求來思考,科技不一定能帶來高附加價值,唯有與顧客結合才帶來價值,」吳思華說。
因此,即使身為公司領導人,還是要深入瞭解客戶的需求。「要跟客戶談,市場走向一定要掌握,市場板塊大改變時,跟不上就會淹死了,」訊連科技總經理張華禎說。
像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智邦科技執行長黃安捷、思源科技總經理呂茂田等人,身居高位仍常常和顧客接觸。
思源科技當初在開發Debussy這個軟體產品時,每一次討論規格的會議呂茂田都會參加,不厭其煩地揣摩使用Debussy的IC設計師,在使用產品時是否很順手,常磨到與會的人都覺得有點煩。但他這種為顧客設身處地考慮的作法,往往讓做出來的產品真的很好用,「所以大家也很服他,」思源科技市場行銷支援中心協理陳盟暉說。而思源也因此在工具軟體市場上,開創了偵錯軟體這個利基市場。
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丘立全則說,有一次張明正回台灣,要他安排拜訪客戶,結果他們一天之內見了七家客戶的資訊長,「跑完這些客戶都快中暑了,」丘立全笑著回憶。
從客戶處瞭解到的市場走向,再回饋給研發單位,所研發的技術和產品才不會偏離市場。「光技術難以自行,技術一堆大家都有,但要有能力把產品定義出來,而且是市場要的產品,」張華禎強調。
掌握核心技術
被MIC評為智慧資本良好的五家公司,幾乎都是掌握一項核心技術,然後在其上不斷發展市場趨勢下的新產品。例如,智邦的核心技術是乙太網路技術,思源是偵錯技術,趨勢是防毒技術。
創惟科技(見頁134)的核心技術則是高速介面技術,進行電腦周邊設備USB(周邊設備和電腦主機之間傳輸的統一規格新標準)晶片的設計,目前掃瞄器的USB晶片已掌握得差不多,接下來將拓展到光碟機、數位相機等其他產品的USB晶片。「以核心技術為主,不斷升級,」創惟科技董事長黃佑充說。
體認智慧資本的重要性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執行,才能讓智慧資本創造出實質的價值。「光擁有智慧資本並不保證會賺錢,只是『未來可能』創造價值,要做對事情才會賺錢,」吳思華強調。
監督確實執行
落實執行,企業領導人扮演重要角色。企業領導人必須決定哪些是公司最重要的智慧資本,然後監督員工確實執行。
「管理者要去思考,影響我們公司創造價值的價值動因是什麼?能不能抓到幾個關鍵?不必多,除財務面之外,三、五個就好,是否持續monitor(監控)這些指標?」顏漏有說。
掌握重點之後,進一步要確實執行,企業領導人的態度攸關執行的程度。就這一點而言,有思源「戰神」之稱的總經理呂茂田的磨功,智邦「老杜」(總經理杜憶民)的緊迫盯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呂茂田在研究所時代,因為精力過人、技術功力高而贏得「戰神」的封號,他在思源常常提出想法,然後由下面的人自己提方案怎麼做、自己訂進度,他則監督進度。「他會不斷問你進展如何,如果進度落後,他也不會怎麼樣,但你自己就會不好意思,」陳盟暉說。
人稱「老杜」的杜憶民也是緊盯執行的人,一直盯到完成為止,「他是很有紀律的人,」智邦執行長黃安捷如此形容。
對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而言,如何顧好擁有知識的人,好好累積、管理智慧資本,是制勝的關鍵,否則人走了,組織的部分知識也跟著這個人而消失。胡定華說,「知識經濟時代,主角——知識部分伴隨著人,會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