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網路世代的工作模式,已大大不同於以往。阿妹與謝金燕的例子告訴我們:「大家看到別人有多好,都不再強調自己有多好,因此認識自己,永遠比羨慕他人更重要。」(本文摘自《如何創造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一書,以下為摘文。)
小心!或許打敗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之前,一位創業許久的同業朋友E哥打電話給我。接通後我有些後悔,不該接起電話,本來答應家人外出消夜的美事,硬是被這通電話耽擱了,老婆還因此十分生氣。
我要是不把這件事寫出來,真心覺得太可惜。
E哥跟我不同領域,因為我們都曾在企業教育訓練領域打拚,彼此的感情其實比同業或一般朋友更好一些。沒事的時候,還會出來聊聊天,交換彼此的心得,業界能有一個可以聊天的朋友,很是幸福了。
跨年晚會的玄機
他向我吐露一件他心裡的疙瘩:
8年前,他從企業離職,轉戰職業講師。雖然一開始並不順利,但憑藉著鑽研與深究精神,加上他堅持的毅力,逐漸在業界闖出一片天,算是人人稱羨的績優講師。
幾年前,他想要培養幾位徒弟,也期待為自己的管理顧問公司增添一些新血。在幾次的互動課程中,E哥把他的祕訣與心法,毫不保留地跟幾位徒弟說明,知無不言的E哥,當時心裡面想的可能是「回報」二字。
隔了半年,他發現徒弟中有兩人出現異狀。
我問:「你發現什麼?」
他回:「說出來就氣。他們把我的課綱都照抄下來,在外面開課了。」
「收費如何?」
「大約我的1/3。」
我可以聽見電話那頭他心裡的氣。其實有句話我沒跟他說,他並不是第一個跟我說這類事的人。
當天我沒有嘗試說服他,無論從好的或是壞的方面都沒有,我只跟他說了一個小故事:
歲末年終,各地都有跨年晚會。幾年前,謝金燕以電音女王之姿,成為各地跨年晚會主秀。在此之前,我認為阿妹是最紅的,她不僅陪伴我度過年輕時在職場征戰的歲月,也和我一起度過了每一年的年終跨年晚會。
世代更迭,謝金燕竄起,雖然她不是阿妹的徒弟,但我問E哥:「如果你是阿妹,在電視機前轉著各台,今年都沒有你,各台都是謝金燕,你的感覺是什麼?」
「當然不舒服啊!」
「如果你知道謝金燕的價碼是阿妹的1/3(我只是打個比方,不是真的1/3),如果你是阿妹,你的感覺是什麼?」
「好像舒服一點。」
「如果知道對方價碼只有自己的1/3,而今年你不是不接跨年晚會,而是即將在過年後發行新專輯,目前正在跟舞群密集排舞,這樣的心情又如何?」
E哥回:「我懂了。」
我接著說:「你的課上得好,成功並非偶然,定位也很清楚。這幾年靠著努力有所成就,不用為這件事煩心,你還要努力的只有一件事。」
「什麼事?」
「價格差3倍太少了,看能不能拉開到5倍,這樣你就會更舒服一點。」
我們在電話中開懷大笑,掛了電話,準備出門吃消夜,這時老婆臉色很難看。
在羨慕他人之前,自己可以做的事
從這個案例中,我想分享兩件事:
第一,偽裝者效應。
第二,小有小的好,大有大的惱。
心理學有個專有名詞叫作「偽裝者效應」,它是常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有偽裝者效應的人,無法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根本沒實力。於是盡可能偽裝為成功者,或者努力不被他人看出自己是靠運氣才成功。也正因為如此,他們讓自己跌進無底深淵中。
其實E哥也有這類問題,因為長期對自己沒有信心,有了一番成績後,又面對突如其來的競爭,以至於看事情時失去焦點。
有這類心理疑慮的人,堅信他們的成功並非靠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因此才成功的。即使事實證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而且會越發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值得尊敬的成功者。
從我的角度來看,E哥之所以有這類症狀,其實就是對自己失去信心,或者說不習慣競爭。有類似情況的創業者,應該強化心態,多方涉獵,尋找業界導師,千萬別在被別人打敗之前,就先被自己給打敗了。
市場上或者就在我們身邊,有這類症狀的人其實並不少,自己明明很好,但經過比較之後,卻覺得自己是山寨品。
另外,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網路時代的個人創業者,通常不甘於小,一旦想要做大,又沒有做大的本事。其實公司規模小,可以專注於發揮專長,收益也能隨之成長;一旦想要擴張,思維就要完全不同。若是既想要擴張,又期待同一領域內無競爭對手,怎麼可能?
最後,分享我對這案例的後續觀察與思考方向:
網路世代的工作模式,已大大不同於以往。阿妹與謝金燕的例子告訴我們:「大家看到別人有多好,都不再強調自己有多好,因此認識自己,永遠比羨慕他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