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亂象》鏟子超人來了苦無事做!慈濟如何用數位力解決?

林仕祥
user

林仕祥

2025-10-14

瀏覽數 2,350+

全台眾多民眾變身「鏟子超人」到花蓮光復協助。黃菁慧攝
全台眾多民眾變身「鏟子超人」到花蓮光復協助。黃菁慧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9月23日下午,樺加沙颱風挾帶的豪雨,讓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出現溢流,進而發生潰堤,1540萬噸的泥水瞬間湧出,水量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引發下游光復鄉等地區的重大災情。隨後也讓全台眾多民眾變身「鏟子超人」到花蓮光復協助,誰知道卻因公私部門缺乏協調,出現志工到現場找不到事情可做,或長途跋涉才發現任務被其他團隊做完的窘境!災後隔天就進駐的花蓮慈濟基金會,在短短兩小時內建置完成的「災害圖資決策平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又如何建議政府未來改善方向?

「9月24日一早我們就去勘災,從光復火車站前面,兩邊的人行道都被汙泥覆蓋,厚度至少都有40公分厚,看了幾戶民宅的狀況,狀況真的非常嚴重。」映入眼簾的灰色世界,讓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決定迅速號召慈濟人與民間志工投入救災。

顏博文判斷,根據過往莫拉克風災的救災經驗,這類泥流造成的災害復原工作將相當複雜,勢必是一場長期抗戰。他回憶,災後第一天勘災時,災區連水都沒有,廁所是封閉的,連上廁所都成問題,但當天仍有近300位慈濟人投入救災行動,展現大愛;第二天基金會開始線上招募志工,沒想到一呼百應,第三天開始,就有大批超人們腳踏雨鞋、手拿鏟子前進災區,「看到很多年輕人來,真的讓我非常驚訝。」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黃菁慧攝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黃菁慧攝

災區資訊不透明,救災志工無事可做

災後初期,原本慈濟被分配到的責任區僅為兩個區(大安村、一部分的大華村、一部分大同區),負責約900戶災民的復原工作,任務量不能說不多;但過了兩天,隨著湧入的民間志工漸增,慈濟再將大馬村、大平村納入。後來的教師節連假,更讓顏博文看到台灣民眾的愛心大爆發,「我們在現場看到太多自發前來的人,找不到家戶可以服務,我就被攔下來問『哪裡可以幫忙』好幾次,每個人都搶著做事。」

顏博文觀察,這些鏟子超人的年齡大多落在30歲上下,有些人進入災區後自行尋找復原任務,但也有許多志工選擇與慈濟志工們(平均年齡60歲)組成「青銀共善團隊」,十人一組,由慈濟人帶隊入戶清除汙泥。他當時發現一個問題,許多志工遠從全台各地翻山越嶺前來,災區的復原資訊卻不夠透明,不是派不出任務,超人們只能拿著鏟子在烈日下排隊發呆,就是志工們前往任務地點後,發現該區早已清理完畢,大老遠跑來卻無工可做,相當洩氣。

為解決這樣的窘境,顏博文馬上召集資通訊人才,在2小時內建立「慈濟災害圖資決策平台」。這個平台將災區的民宅分為四種顏色,分別為紅色(需要志工幫忙)、棕色(需要重機具幫忙)、深藍色(提出復原需求)、綠色(清理完畢)進行管理。點進不同的色點,一旁的文字還會顯示更多細節,例如一個棕色點就寫說「需要怪手來把鐵門弄開」,地圖上更標出各處醫療站跟補給點,告知志工們後援在哪,整個災區狀況一覽無遺。

有了更清楚的圖資,任務分配更順利,災區的復原進度也隨即提升。原本昨天大華村仍整片紅點密布,到了今天,就全部由紅翻綠。顏博文說,由於鏟子超人們的數量愈來愈多,加上圖資平台提供更加清晰的資訊,後來慈濟的責任區不再受限於「區」,而是將整個光復鄉都納入,「甚至連阿陶莫我們也去看了。」

遠見x科學人雜誌聯賣,趨勢 × 科學,給大腦最好的投資

鏟子超人的年齡大多落在30歲上下。黃菁慧攝

鏟子超人的年齡大多落在30歲上下。黃菁慧攝

花蓮救災經驗:善用無人機、公私部門協調

這次災難有數以萬計的鏟子英雄投入救災,顯示台灣社會民力無窮,但也暴露出公私部門協同的挑戰。特別是教師節連假三天,顏博文說,「當我們看到志工過多的時候,這些遠道而來的志工竟然沒有事情做,其實我們心情是很不捨的,」建議政府未來可再優化公私部門的協調,讓社會的善心能有更好的發揮。

另外,由於災後光復鄉的交通屢陷打結,造成物資運送瓶頸,部分志工因此吃不到便當補給能量,顏博文認為,這部分應善用科技解決,例如未來可考慮用無人機來運送便當等物資,化解這樣的交通痛點。慈濟的無人機隊,已於10月3日在災區進行試飛,從光復火車站飛到志工的清掃區域,一趟來回約6公里,最多可運送50公斤的物資,將便當或醫藥品,送到人力、車輛不易抵達的地點,透過這次經驗,這次救災過程中的「便當亂象」,有望不會在下一場災難中重演。

這場災難中,無數鏟子英雄揮汗奮戰,而在他們背後,慈濟以兩小時完成的「災害圖資決策平台」成為最堅實的後盾。透過科技的力量,讓救災資訊更透明、人力調度更精準,也讓社會的善心能有更好的發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