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貪心與留戀死得快!轉職「10大思考點」,你想清楚了嗎?

職場工作者要如何將創新思維,靈活運用到職涯轉換上?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12-30

瀏覽數 40,65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職場工作者要如何將創新思維,靈活運用到職涯轉換上?什麼是成功的決策?什麼又是失敗的?選擇產業還是要以個人特質、天賦、適切性去思考,若能跳脫窠臼以及既有框架,並掌握到契機,便可闖出一番成就。(本文摘自《如何創造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一書,以下為摘文。)

值得投入的創新,就是好創意(點子),並且能夠帶來利益。

「不是每位員工都適合引導創新思維」,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但高階主管或是創業者,一定要提升理解創新的思維與思辨,至少要接觸。

我常說以下這5個階層的思維要有不同:

新人階段:少不多問,學成長。

基層主管:少說多聽,講重點。

中階主管:少我多你,學雅量。

高階主管:少舊多新,學創新。

創業老闆:少會多學,學低調。

我不斷回想過去職場29年的點滴,是不是每一個都吻合,哪些做得好,哪些做不好,尤其第4、5個,這幾年特別有感觸。

(延伸閱讀│「鐵飯碗」不是在同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擁有「這項能力」)

掌控轉職的風險

當年逢甲大學企管系畢業後,透過學長介紹,進到台達電子桃園廠負責人力資源的工作。1年後,知道自己個性不適合擔任幕僚,經由老闆同意,轉調同廠區需對外的採購工作。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一年後,也是長官與前輩引薦,進入同業中強電子中壢廠,擔任行政主任的主管職,1年3個月後,來到信義房屋上班,這其實是我職涯中的一大轉折,具有高度風險。

如果光看前三項工作選擇,人資轉採購,風險介於低至中等,同廠區,工作性質不同,但挑戰仍大,學習不少。採購轉到人資基層主管,風險我認為也是低、中等,儘管明知自己不適合幕僚工作,但被基層主管的職位與頭銜吸引,錯走回頭路,這是我職業轉換的第一個挫敗。

有別於之前都是長官或學長介紹,接下來是我真正投遞履歷表,也雀屏中選的經歷。老實說,早期我曾應徵幾個不同的工作與職務,包括六福村人資主管、大溪迪吉多電腦的採購、中華職棒TVIS 轉播單位的職棒播報員,但最後都鎩羽而歸,這些我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或是書中提起過。

我經常回想,並問自己:「以上工作中,哪個屬性比較特殊?哪個最有可能發揮我的潛質?從事哪個工作,我的人生會截然不同?而哪個工作沒有錄取我,真的是虧大了?⋯⋯」

回到前面,從中強電子到信義房屋,薪資計算標準不同,工作地點不同,工作形式不同,產業類別之前不曾接觸過,而且房仲在當時評價不高,業務是要一直拜託人的工作,我也不知道是否適合我,這是我職業生涯的高度挑戰。事實證明,我花了兩年選上店長,也得到最高榮譽信義君子殊榮,我是適合這個工作的,雖然兩年過程中有些風浪與顛簸,我都把它當作我的成長的養分,吃苦當吃補。

跳脫框架,勇往直前

其實我最後證明一件事:選擇產業還是要以個人特質、天賦、適切性去思考,若能跳脫窠臼以及既有框架,並掌握到契機,便可闖出一番成就。

我在信義房屋待了6年,期間經歷結婚、生子、買車、兩度帶領桃竹區拿下全公司最高榮譽的「精神總錦標」,還當選全國十大「金仲獎」,獲得殊榮,並且考上不動產經紀人國家執照,這些榮譽不僅夠我回憶終生,也在打拚事業的旅程中扎下厚實的根基。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akutaso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akutaso

信義房屋轉換至華信銀行擔任MMA 投資管理帳戶專案行銷組襄理,風險仍是低、中度,都屬於業務主管型的工作,地點再從中壢換回台北,應該更加適應,業務類型從房仲換成房貸,彼此相關性也高,只是金融業的科層組織比較複雜,政治議題也較多,風險控管更嚴格,初期還真有點不適應。

銀行轉換到安捷倫科技工作,雖然同樣是業務主管型工作,但從B2C轉換成B2B,變化較大。我32歲第一次真正嘗試B2B的業務,雖然新鮮,倒也驚險萬分,加上老闆是澳洲墨爾本人,外商的組織文化與型態皆與台商大異其趣,我認為是中高度的風險。

在這6年中,我面臨職業生涯極大的挑戰,包含語言、職場文化、業務型態、合作模式、薪酬計算、工作環境皆有所不同,而我依舊靠著業務能力,成功拿下亞洲區服務品質白金獎、全球總裁獎殊榮。同時,我還擔任公司福委會幹部,退職金委會員、勞資委員會代表,在外商的極佳環境,創造極佳成果。

轉職的10個創新思維

職場工作者要如何將創新思維,靈活運用到職涯轉換上?什麼是成功的決策?什麼又是失敗的?我幫大家整理如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1. 三點不動,一點動:

一次只有一個變數,比較容易成功;變數太多,風險就增加。

2. 離職絕對不去同業:

這樣做,能在老東家留下好名聲。

3. 進對產業、選對公司、跟對老闆:

三者必須同時思考,不要滿腦子只想換公司,不想換產業。

4. 善用自己的優勢:

我看似15年換5家公司,其實12年都在做業務,萬變不離其宗,掌握核心優勢,不用怕沒工作。

5. 履歷表僅供參考:

找工作靠履歷表,失敗率高,若能有人引薦、推薦,成功率大增。

6. 知道自己要什麼:

不要輕易被外在的薪水、職位、福利所迷惑,要清楚自己要什麼,這點是最重要的。

7. 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業績沒有最好的一天,人生卻能有最佳的選擇。

8. 不要貪圖好公司,留戀好賺錢:

通常死得快的原因,都是貪心與留戀。

9. 見好就收:

最高點離職才漂亮,這是停利點,永遠有人可以取代一個很優秀的你。

10. 見不好再撐一陣子: 

不要在公司最需要你的時候離職,更不要丟給別人爛攤子。

若要用一句話來說明,背後貫穿的核心概念都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不要看到人多排隊就去跟,也不要跟著一窩蜂搶購商品,相同的道理可以套用到生活中很多地方。

借用巴菲特一句話: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延伸閱讀│什麼是離職的最好時機?別在「低點」改變,要從「高點」離開)

本文節錄自:《如何創造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一書,謝文憲著,商周出版。

本文節錄自:《如何創造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一書,謝文憲著,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社區一家20年初心守護,讓臺灣更幸福
數位專題

社區一家20年初心守護,讓臺灣更幸福

20年前,秉持讓台灣每個社區重拾溫暖與幸福的初心,「社區一家」將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凝聚成集體的力量。如今,這股力量已成為地方創生的重要引擎,推動台灣各地共同成長。未來20年,將持續在台灣各個角落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