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裡有很多個不同的我……
這是〈荊棘〉這首流行歌曲的歌詞。就像歌詞一樣,我們的內心裡面其實存在著很多個自己。我們不是只有單一的一面,而是由很多不同面向組成的集合體,其中有一些面向會引發我們內心的衝突、破壞我們內心的和諧,它們不僅會穿梭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引發衝突,更會支配我們的行為、情緒與動機,那就是「理想我」(ideal self)、「真實我」(actual self)以及「應該我」(ought self)。 (本文摘自《過得還不錯的人生》一書,作者崔仁哲為首爾大學心理系教授,首爾大學幸福研究中心所長,以下為摘文。)
根據心理學家希金斯(Tory Higgins)所說,人類的意識就是這三個自我之間共存、衝突的空間。「真實我」指的是真實環境裡的現實自我。「理想我」是你渴望成為的理想自我。而「應該我」則是你認為自己應當成為的樣子。而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就是了解這三者之間的衝突、差距的程度。這三者之間的差異,就是造就一個人行為舉止的核心動力。其中,了解真實我與理想我的差異、真實我與應該我的差距程度是最為重要的。
那幸福的人認為這兩者之中,哪一個比較重要?幸福的人為了讓自己的生活繼續前進,究竟是選用了名為理想我的引擎,還是裝上了名為應該我的剎車?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在一個研究中,我們提供受試者一個行為特徵清單,內有108個選項,請他們選出理想中自己應該擁有的五個特徵,以及有義務要擁有的五個特徵,選擇的項目可以重複。舉例來說,選擇「創意的」、「外向的」、「有責任感的」、「有藝術天分的」、「運動神經出眾的」為理想特徵的受試者,在選擇有義務要擁有的特徵時,除了「勤勞的」、「有男子氣概的」、「懂得自我節制的」、「謙遜的」之外,也可以再選擇「創意的」。
接著以五分滿分為標準,請他們評估自己身上每一項特性大概是幾分。這個分數顯示他們擁有多少真實我、理想我、應該我的特性(也就是差距的程度),接著再去觀察這兩個差距分數,與受試者的幸福指數之間有何關聯,就可以知道哪一個差距分數跟幸福的關係比較深入。
首先,兩個差距分數和幸福都是負相關,換句話說愈是幸福的人,這兩個差距分數就愈低。這就代表跟不幸福的人相比,幸福的人潛意識中的「應該要成為的自己」跟「想成為的自己」都有被滿足,但當我們比較這兩個差距分數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時,反而得出了更重要的結果:比起真實我和應該我的離散程度,真實我和理想我的離散程度和幸福有更強烈的關聯。這也告訴我們,比起過著符合他人期待的生活,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會比較容易找到幸福。
重視縮小理想我與真實我離散程度的人,會努力讓自己變成理想中的樣子,所以也會重視理想、展望、熱情和挑戰。相反地,重視縮小真實我與應該我離散程度的人,則是會努力讓自己變成應該成為的樣子,所以他們重視義務、責任、預防、維持現狀。努力縮小前者離散程度的人,煩惱的是如何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縮小後者離散程度的人,則是煩惱如何不犯錯。所以前者達到理想時會感到喜悅、激動,而後者則會在沒有犯錯時感到安心。
比起選擇代表角色、義務、責任、謹慎、警戒、維持現狀的應該我來擔任剎車的功能,選擇代表夢想、展望、理想、野心的理想我作為驅動引擎,人生更容易獲得幸福。
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接受韓國報紙專訪時,就展現出他選擇理想我的特性,馬友友這樣描述他人生的轉捩點:
從「Should」轉變成「Want to」,這一點改變了他的音樂生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他從被應該剎車支配的人生,走入了被理想引擎支配的人生。幸福的人在生活的過程中,會逐漸會縮小應該我的領域,擴大理想我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