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能夠永續經營,成長、獲利、提高公司價值,採取的策略一定是企業本身能力與條件能和競爭生態(Landscape)配合。可是問題是,競爭生態中的產業結構重要,還是企業本身條件重要?波特的競爭策略著重在如何分析、選擇進入潛在利潤高的產業,認為進入之後,產業的結構會保護產業的利潤,企業只要採取配合產業競爭生態的策略,即可高枕無憂,享受產業結構帶來的高利潤。近年來,策略管理的思維集中在企業本身的條件,認為要基業長青,追根究底,還是根植於企業的能力是否能勝過競爭者的能力,如此企業才能維持其競爭優勢。而企業的能力,就來自組織程序(Processes),企業透過組織程序將企業的資源,例如人力、財務資源,轉換成組織的能力。因此,組織程序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組織程序指的是企業內正式或非正式約定俗成的做事方法。企業透過一系列活動創造價值,組織程序就是進行這些活動的方式,例如組織必須要做售後服務的活動,以賺取顧客的終身價值,如何做售後服務是一個過程,服務人員如何回答顧客抱怨,如何對顧客進行技術指導,都是一套套的過程。這些過程可以是明文規定的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也可以是固定習慣的作法。作法不同,結果也不同,當這些過程形成一套制度後,組織的能力和績效也於焉產生。
以台塑集團為例,台塑設立了環環相扣的採購、流程排定、資財管理程序,成就了成本領導地位。諾基亞新產品發展程序像爵士樂團作法,新產品發展小組任何人的創新起了調之後,其他成員即配合其基調共同發展,這種新產品發展程序和由上而下的程序大為不同。
組織程序也有階層之分。低層的程序偏重在作業層次,可稱為「作業性程序」,例如員工請假程序、出差辦法等。高一層的是功能性的組織程序,對組織的績效有較大的影響,例如顧客關係管理程序、供應商管理程序、知識管理程序等,這些程序可稱之「功能性過程」,和各功能部門有關。高層的組織程序基本而言包括三個重要過程:創業程序(Entrepreneurship Process)、重生程序(Renewal Process)和整合程序(Integration Process)。沒有這些高層的程序,企業的成長就只有靠CEO(最高執行長)的睿智。
策略與組織就像一個人的兩隻腳,必須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功能,以程序為主的組織蔚然成為策略執行的利器。組織能力的培養成為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應是CEO的主要任務。(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