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新經濟的頓挫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1-10-01

瀏覽數 16,150+

新經濟的頓挫
 

本文出自 2001 / 10月號雜誌 第184期遠見雜誌

(一)美國的新經濟

二十一世紀初,美國是世界舞台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強國。如果它富而不「驕」,強而不「霸」,康而不「奢」,樂而不「淫」,不僅是美國之福,也是世界各國之福。

上面這段話是在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美國之前就寫的。如果要為全球的一些反美情緒尋找理由的話,那麼美國政府(不是美國人民)在某些時空中所做的決策,反映出的「唯我獨尊」「順我者昌」的霸氣,是會引起反感的。但是,需要立刻指出,在國際舞台上,也找不出任何一個國家,以同樣的標準來比較,會比美國在絕大多數的時空中,更開放、更民主、更博愛。

受美國911恐怖事件的影響,使當前全球經濟的衰退更是雪上加霜;十歲大的「新經濟」也面臨到第一次的嚴峻考驗。

在1990年代,美國社會出現了兩個相互關連甚至互用的名詞:新經濟(New Economy)與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它是泛指一種「新」經濟現象:物價穩定,失業率下降,經濟成長上升,嚴重的財政赤字化為巨額積餘。這種現象不是沒有出現過,但從沒有持續九年之久。

最需要強調的是:「新經濟」持續成長的根源,不再是傳統的生產因素,如勞力、土地、自然資源、資本,而是來自幾個關鍵因素的激盪:創新的叢生、新科技的運用、新商業模式的實驗、新運作工具的擴大。

由於新經濟中生產力大幅上升來自創新,因此,到底近年來無所不在的資訊科技(包括了電腦、網站、網際網路……)扮演了什麼角色?是不是這一股「創新」的浪潮創造了「新經濟」?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蘇洛(R. Solow)曾經語帶諷刺地說過,「電腦的影響無處不在,就是還沒有反映在提升生產力的數據中。」稍後這位名重士林的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說,「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了。」從1995年底開始到2000年的五年時期,美國的生產力較過去五年平均的1.8%提升到2.4%,更高過1980年代的1.4%。

這個生產力上升的功臣就是創新與科技。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做了一個最好的註腳,「資訊科技(IT)拉高了長期經濟成長的上限。」

(二)新經濟的再認識

當大家正沈醉於新經濟帶來的空前的繁榮時,突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美國股市的慘跌,尤其科技股的泡沫化已經波及全球。

美國科技股(NASDAQ)從去年3月到今年8月,股票市值跌幅超過三分之二,4兆美元的「紙上財富」已煙消雲散,科技「新貴」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間處理股票,就可能變成了科技「新丐」。在新經濟挫頓的此刻,對它再一次認識有其必要:

(1)新工具(如網際網路)的出現,加快了資訊的傳遞與決策的過程,同時也減少了中間交易的成本與時間;因此它增加了經濟活動的生產力。

(2)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挑戰傳統運作模式與思維,在企業界誘發了「啟動革命」:創新有理、失敗無罪。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高科技公司,帶動了一波又一波的創新浪潮,但過度的自信與樂觀也埋下了「泡沫科技股」的種子。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3)新經濟活動中的價值主要來自無形的資產:人的知識、創意與創新。因此,企業的成敗關鍵在於對人才的掌握與開發。

(4)新產品的生命周期愈來愈短,開發費用愈來愈高,投資風險也愈來愈大,「成則為王」的例子令人羨慕,但敗則破產的淒涼也不應忽視。

(5)新產品獲利的不確定性,使財富與破產有同樣地可能性。一年前在股市上不少極為風光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市值已慘跌到高點的十分之一。

(6)新經濟活動中出現了不能忽視的「連帶利益」(Spillover Benefits),如網上資訊的免費提供,中間成本的減少。當今天眾多達康公司經營虧損時,仍無損於它們所創造的連帶利益。正如十九世紀末鐵路運輸的興起,即使鐵路公司本身虧損,但因鐵路而連帶產生對消費者及生產者的各種利益不能低估。

(三)一些痛苦的體認

要使新經濟有更持續穩定的發展,不要忘記它已經提供了一些慘痛的教訓:

(1)經濟活動就是要以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達康公司一個又一個的失敗,即在於它描繪了天邊彩霞的美景,但(a)無法構建到達的雲梯;(b)構建成本太高,即使到達,也無利可圖;(c)或者為了攻占市場提供免費雲梯,而入不敷出,無以為繼。

達康公司不能在合理時間內轉虧為盈,是科技泡沫化的根本原因。在市場經濟下,任何不能盈利的企業,終必淘汰。

(2)企業要努力使它的產品擁有高度市場占有率,但不能不計代價。攻占市場占有率是策略,目的是要盈利。如果空有市場,而無法產生利潤,則是虛有其表的成長。一些龐大的日本企業,不惜成本搶占美國市場的結果是獲利大損,就一直受到美國學者的批評。

(3)達康公司一窩風的現象,表現了市場經濟中風險投資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反映了人性中貪婪的一面。在生怕沒有趕上最後一班列車的焦慮下,倉促冒險,結果也看到了「非理性樂觀」下接二連三的破產。當新商業模式還沒有完全成熟時,太多的人已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帶來了個人的創痛以及社會過高的期望。

(4)新經濟中之「新」,正如「舊」經濟一樣,既不保證企業一定會獲利,也不保證新經濟景氣不會再有重大起伏。「創新」或許會帶來一時的泡沫經濟,但更可能是把經濟繁榮,推到更高的台階。

已有人悲觀地預言,「新經濟已夭折。」像大多數的西方學者一樣,我沒有那麼悲觀。未來學家托福勒說得好:「講新經濟已消失,正如1830年代的倫敦在說:因為一些紡織廠的倒閉,工業革命將消失一樣。」

新經濟不會死,只是一時頓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