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的行為舉止,當與年齡相稱?這個潛規則也許不用遵守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2-19

瀏覽數 22,15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編按:在不存在的規定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行為應該與年齡相稱。但這句話已經越界,把成人乏味症的鎖鏈套到許多人身上。為了要「行為舉止與年齡相稱」,舉凡被認定為幼稚的行為和態度,無論有用、沒用,通通都會被丟棄。我們更少大笑,聽到傻氣的笑話再也笑不出來。我們壓力更大,因為我們全副注意力都留給所謂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再樂觀,反而變得更「實際」。(本文摘自《誰說企鵝不可以飛》一書,以下為摘文。)

在不存在的規定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行為應該與年齡相稱。

我猜,這句話的來由是某名女性看到丈夫觀賞足球比賽時拿鞋扔電視,又或者是某個高中老師受夠學生在教室裡丟小紙球。

規則通常都包含了常識。以這個例子而言就是:「別再耍笨,你這個白痴。」

問題是一旦開始遵守,這條規則就分崩離析。就像大家所說:「我不知道怎麼樣才像大人,我又沒當過大人。」再者,我還沒找到哪本手冊精準描述到了一定年紀該是什麼模樣。舉例來說,哪些舉止行為是從37歲進入38歲之後該摒除的?我65歲時就會突然把恆溫器設成攝氏38度、下午4點吃晚餐、抱怨現在的小鬼穿褲子是什麼德性嗎?

顯然這條規則大有問題。

更糟的是這句話已經越界,把成人乏味症的鎖鏈套到許多人身上。為了要「行為舉止與年齡相稱」,舉凡被認定為幼稚的行為和態度,無論有用、沒用,通通都會被丟棄。我們更少大笑,聽到傻氣的笑話再也笑不出來。我們壓力更大,因為我們全副注意力都留給所謂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再樂觀,反而變得更「實際」(其實就是悲觀,儘管我們不肯承認)。

真可惜。

因為我們急於拋棄的特質,正好能帶給我們無比渴望的人生。刺激、熱情、別具意義,而且歡樂快活。

據說4歲小孩一天平均歡笑400次,成人則約15次。這個統計數字的來源和正確性有爭議,但任何一個傻子都能告訴你,只要講到每天歡笑的程度,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可是天文數字。

每天歡笑的次數,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取自pakutaso

每天歡笑的次數,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取自pakutaso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你希望舉止行為像幾歲?

你可能心想:「聰明鬼,我4歲時,一天大笑400次當然簡單,當時我不用上班、不必付帳單、更沒有小孩!」

首先,謝謝你認為我很聰明。說真的,我要是和你較真就傻了。我們的確比孩提時期有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壞消息是你已經長大成人,好消息就是你可以決定長大成年的意義。

老牌火球男薩奇‧佩吉6有個問題要問你: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幾歲,你想當幾歲呢?」

如果你不快樂、疲憊、壓力大、無聊、沒有冒險精神,或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那就試著表現出相反的方式。快樂一點,表現得開心點。要有冒險的精神,要更大膽進取。

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聲稱:「一般人以為感情主宰行為,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意志較能直接控制行為,藉由規範行為,就能間接調整情緒,而情緒較不受意志影響。」

的確,與其靠改變想法來調整行為,不如靠改變行為去影響思考模式來得容易。

從現在開始,與其表現得成熟穩重,還不如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事吧。

 《誰說企鵝不可以飛:打破框架,遠離成人乏味症》一書,傑森.寇特基著,大田出版。

《誰說企鵝不可以飛:打破框架,遠離成人乏味症》一書,傑森.寇特基著,大田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