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姚仁祿奉獻台灣

成章瑜
user

成章瑜

2001-09-01

瀏覽數 47,500+

姚仁祿奉獻台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9月號雜誌 第183期遠見雜誌

在現年五十一歲的頂尖建築設計大師姚仁祿的世界裡,現在,一天不是二十四小時,而是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在過關。

他,左手打造全台灣最頂級的上億豪宅——「信義富邦」;右手經營淨化人心,以大愛長情為宗的「大愛電視台」。左手事業,右手志業,在人世間自我修行。

人心的災難,比天災還可怕。

「不良的社會風氣造成心靈的災難,像病毒蔓延一樣,」姚仁祿發願要用三百六十五天過秒關的精神,即早把真善美的影像,輸入人心。

在千變萬化的人生當中,最動人的是真實的血淚與長情,善解與感恩,姚仁祿要以戲劇的方式,塑造一種大愛的語言,在台灣社會中生根。

這是一場很難的心靈革命,要把台灣提升為心靈淨土。「總要試試看,一念善心轉煩惱為菩提,存好心多造福,心境就能輕安自在,」姚仁祿正在做人生的價值革命。

當台灣的經濟日益被大陸吸納,當台灣的媒體充滿八卦、血腥與犯罪,姚仁祿與其他的慈濟志工卻選擇投入將台灣建設成人間淨土的志工。身為大愛電視台的總監,姚仁祿以大愛收錄慈濟功德會最真善美的人間善行,以收提升台灣社會的效果。姚仁祿奉獻台灣,可說是台灣的希望所在。

原本四十歲就打算退休的姚仁祿,因為一個「悅耳聲音」因緣,讓他進入了慈濟的世界。

發誓從不看電視的姚仁祿,偏偏在電視上聽見了證嚴法師的聲音,悲蒼生之苦,一如穹蒼浩浩,當下的他,非常震撼,那是1990年7月19日。

沒想到數月後,姚仁祿的同學杜文正,邀約九大頂尖設計師,一起為慈濟靜思堂做建築規劃及室內設計。從不坐火車的姚仁祿,拿著一張車票,來到花蓮慈濟,自此之後,他總是搭最早的那一班火車往返於台北、花蓮,融入慈濟建築世界裡。

這一結緣,逆轉了他的人生。

很多人萬萬沒想到,一個曾經開著紅色賓士敞篷跑車,每季一定更換一次名牌西裝,興緻一起,可以為了一啖法國美食,專程飛往巴黎;為了秋黃的大閘蟹,直奔香港,這樣一位台灣頂尖設計師,為什麼突然這麼全心全意投入社會功德事業?

姚仁祿在室內設計界成名甚早,二十八歲就當上公會理事長,創業不久,就接下花旗銀行、IBM、國泰航空等各種跨國企業的大案子。而其業務遍及世界,香港、韓國、大陸、甚至歐美的業主,都自動找上門來,在國際間享有一定盛名。

功成名就不是生命答案

世俗的功成名就,姚仁祿始終認為,這些不應該就是生命的答案。

生性悲憫的姚仁祿,漸漸走入了慈濟的世界,他要為悠悠蒼生,為心靈地球,找出一個可以出手拯救的槓桿。

現在的姚仁祿,早上八點,晨曦輕灑在遠企高級辦公大樓,這裡是「姚仁祿創意顧問公司」,你可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這是姚仁祿口中的「豆腐店」,不大,卻是所有頂尖設計敲門的地方。

中午,姚仁祿手一招,坐上計程車,手指南港大愛電視台,就開始忙他的志業。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天晚上八點,姚師兄會出現在畫面上,準時主持大愛call in,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

有人認為他是聖人,有人認為是傻子,姚仁祿一點不以為杵,「我上半輩子開的公司叫大仁,下半輩子經營的志業叫大愛,冥冥中好像註定什麼。」

做事的傻勁,就是做人的智慧。這是絕頂聰明,從來沒有輸過的姚仁祿,四十歲後的頓悟。

生死,是人生大關。早熟的姚仁祿,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思考生死大事。

姚家一門三兄弟,是台灣建築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建築英傑,大哥姚仁祿是全國頂尖的室內設計大師,二弟姚仁喜是國內大企業建築的佼佼者,三弟姚仁恭在建築燈光領域上赫赫有名。

「仁祿從小就聰明而且敏感,不到一歲和大人對話就沒有問題,」姚仁祿的父親姚望林說。

不過也因為天性敏感,小學四年級,祖父過世,在一片哀淒蒼涼的誦經聲中,姚仁祿除了害怕,開始思考生死無常,「我知道他死了,可是他到哪裡去了?」幼小心靈,已經開始企圖探索生命的課題。

大學第一志願,讀的是東海建築,不過當時的姚仁祿,花最多時間不是在建築,「圖書館內幾乎所有心理學的書,我都借完了,」敏感的他,不停思索。

一直相當有悟性的他,在沒有認識慈濟前,就開始吃素,「當時大家都問我,發生什麼事了,好像吃素一定要做錯事,要贖罪。」

四十歲以前,姚仁祿本身很愛美食,更是一個肉食主義者。肉食主義者,為何轉念吃素,冥冥之中,似乎就有因緣。非常愛狗的他,當時家中有九條狗,爸爸媽媽加六個小孩,再加上一隻坐電梯直闖辦公室的流浪犬,姚家雖然非常富裕,但最大的資產就屬這九條狗。

愛狗成癡的他,每天都早早起來幫狗做飯,可是一天,他突然看到罐頭上畫了一個牛頭,表情很可愛,在笑;轉身看愛狗也很可愛,「突然一個念頭閃過,為什麼我要把牛弄死給狗狗吃?」就是這樣的靈光乍現,讓姚仁祿放下刀叉,開始吃素。

設計讓人快樂的樣子

姚仁祿對於人,對於人性,一直蘊藏著深層思考。

現在的姚仁祿,要做一個心靈設計師。

「我現在最大的一個設計,就是要設計一個讓人快樂的樣子,」姚仁祿說。姚仁祿認為人間的美,除了有形的喜悅,更高的境界應該是感恩與大愛,覓一方活水,可以超越時空的智慧。

台灣社會陷入揭發人性醜惡,自殺、暴力、盲目追星的影像,證嚴法師提醒,「當心靈沒有希望時,便會遊走在消極和偏激兩個極端,造成人心的災難。」

要遏止社會風氣病毒蔓延,媒體是最大力量。姚仁祿要在大愛電視要設計一種歡喜的語言,快樂的樣子。

「人生如戲,我想戲劇是最好的表現形式,」他把慈濟每一位師兄師姐的生命血淚歷程,編成大愛劇場。

這些發生在人間的自然故事,沒有加油添醋,一律真實呈現,不必為市場、商機刻意營造形象,反而有了打動人心的因緣。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我轉,心若轉念,自然能慈眼看眾生,處處歡喜。

五十一歲的姚仁祿,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在做設計,從設計一輛汽車,到一張桌子、椅子,到上億的豪宅,「設計一個快樂的樣子,看似很玄,卻是個更大膽的嘗試,」姚仁祿說。

在信義富邦造價高達1億元的樣品屋裡,達官顯貴看到的是品味氣派;在讀書人的人文空間,書蠹感覺的是沁心的清幽,不同的空間,同樣看到業主與來客的欣喜,「之前的室內設計那只是幾百人、幾千人,我現在的設計是要讓幾十萬人、幾百萬人都高興的樣子。」

五年前,因緣際會,他開始加入慈濟文化志業;三年前,當上大愛電視台總監,開始變成全職的志工,他要在複雜的電視媒體中,尋找一股清流,一個讓大家都「歡喜」的樣子。

人生半百,如此巨大的轉折,姚仁祿開始過著左手事業,右手志業忙碌的生活。退休計畫,也變成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工作十八小時,半夜兩點,才搭上計程車,跟著星月回家,隔日清晨六點,又披星戴月出門。

他為何願意放下,「因為這個社會不會平白無故地活著,他必須靠一種機制去活,政府透過賦稅,企業透過營運付出,更大的不同是有一種志工,願意為社會無條件付出,」他說。

姚仁祿之於對慈濟,開始只是為了設計。

淨土之美

80年3月28日,是他生命中的大日子。一生追求設計,一生追求美的他,雖已是國際大師級的設計師,但當他一眼看到慈濟靜思精舍,心靈頓時天搖地動,「我的震撼不是因為他的大,也不是因為雄偉,而是他的單純跟大膽。」

單純,是因為小小的精舍建築實在單純得非常單純,大膽,是因為在所有宗教建築都有固定模式時,他敢破格呈現。

「如果不是一個很穩的人,不會這樣做,」姚仁祿說。

慈濟的建築,只有簡樸的灰、白、木頭三色,顯露慈濟的靜思美學——「靜、淨、鏡、敬」的境界。

人碰到任何情境,心若平靜就能解脫,心若不靜便成障礙,姚仁祿說,「一杯不乾淨的水,不去動它,自然會慢慢沈澱;當它澄淨如鏡子,美感就出來了。」

姚仁祿被這種樸素又精緻的設計震懾不已。他沒想到宗教的心靈淨土之美,也能在設計上動人呈現。

慈濟的建築,反映上人的心靈之美,融樸素精緻一體,大膽地把佛像做成優雅的純白,灰、白、木頭三本色,自成莊嚴氣派,而上人的精緻,指的是「用心」,更讓姚仁祿體悟到設計的本質。

「現在,不管在美學處理上,服務人群,我懂得竅門在用心,」姚仁祿說。

在姚仁祿的設計風格裡,安靜、乾淨的境界,一如月色、湖光、山色倒影在如鏡的清淨水面上,這種平靜、無私的經驗,已逐漸內化成為他的風格。

「雲氣斑斕的變化,來自日月無華,」姚仁祿引十三世紀蘇菲教詩人Rumi的詩說。

「應該有一種方法可以引導所有的色澤到無色。」「無色無華」的設計觀,正反映在姚仁祿的設計裡。

心靈建築師

建築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像一個「無聲說法」。

在姚仁祿的建築世界裡,精品的雕痕,比不上人文的追求,姚仁祿的「無聲說法」,要讓人在俗世,氣定神閒。

一方水塘,就是一個天地。即使在一坪天價79萬元的信義富邦,地下室依然留有50%真地,做為人工森林,讓蟲、鳥可以棲息。

工業革命後,後現代主義結構硬線條的思考,到了姚仁祿的手裡,變成人性與實用的設計,不論是巨賈豪宅,還是淨土精舍,在他的理念中,沒有貧富的國度,但有一樣的人情溫暖。

人,通常看到菊花想菊花,看到榕樹想榕樹,看到玫瑰想玫瑰,「這樣你會很辛苦,因為你已經選擇了,」姚仁祿說,這就是宗教說的「有邊」。

佛教非常講究綜觀,所有的事情最圓滿就是不要靠邊,因為一靠了邊,它就會失去原有的狀態。

如何在無邊的狀態下做設計?姚仁祿的作法,無相無我,回歸人的本質。

人間是一個物質與心靈共存的世界,純粹講心靈,難以共鳴!

姚仁祿在東海念建築時,曾經有一個大膽嘗試,要做「沒有設計的設計」。

當時教授指定設計一個山坡上的聚落,結果在作品發表時,姚仁祿就像拿起一把糖果一樣,往空中一拋,散落下的糖果,就自成山坡的聚落。

這樣的思考,立即引來所有教授的撻伐,認為這個學生太不認真,膽大妄為,當時漢寶德教授,拍拍他的肩膀說,「他們不懂!」

在姚仁祿的思考裡,生命的經驗是一種因緣,就像山坡上的聚落,很難規劃,但它會自然生長。

漢寶德說,姚仁祿與許多東海建築人一樣的是「不大喜歡跟別人相同」,但是姚仁祿跟別人不一樣的是,他不會天馬行空,做事有計畫而且有方法。

姚仁祿的畢業論文,更是大膽提出「打倒學院建築」的論點,一反唯美的建築論調,以市調為基礎,再著手設計。

務實作風,反映在規劃信義富邦上億豪宅時,姚仁祿也充分運用了這種購屋心理學,讓該案破天荒在一個月內銷售百分百。

富邦信義原本要蓋八十戶,「但是怎麼可能有八十個名人願意住在同一個地方?」姚仁祿說,最後業者尊重姚仁祿的建議,把坪數加大,戶數縮到四十戶,銷售成績果然斐然。

他與許多設計師不一樣的是,他聽得到業主的聲音,「我已經很清楚我的功能是讓他住得很開心,讓他跟我設計的過程很開心,」姚仁祿說。

也就是因為能放下我執,「就像廣告詞一樣,他永遠抓得住你,」合作伙伴許俊偉說。

姚仁祿的設計風格喜歡秩序,在秩序中、簡單中去表達複雜的層次。東西簡單,層次複雜。東西簡單,看了舒服,層次複雜,才不會看膩。

「每個人都喜歡活在秩序裡,你的設計幫他們創作秩序。」這是很大的學問,但秩序不能辛苦地去維持,人還是人,要很簡單找到秩序,不能太辛苦,否則這個秩序不長久。

「修竹」也是姚仁祿很強調的意象,竹子用閩南語發音,就是「德」,道者,有德者得之。

設計天地遊刃有餘,做設計太容易,姚仁祿一直認為那是老天借他的,不小心跑到他這裡來。信手拈來,無一不易。但是人生的菩提在哪裡?姚仁祿花了很長的時間,一再探尋。

拯救心靈地球

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是,三十歲前事業就飛黃騰達,但姚仁祿卻一直努力在找心靈的出口。

在漫漫的追尋當中,「就是那幅畫,讓我掉下了淚,」五年前,姚仁祿看到花蓮慈濟靜思堂一幅高達二十公尺(約六層樓高)的「佛陀灑淨圖」,它是一個草圖,一束天光,從天窗打在佛陀的臉上。

畫面是,佛陀站在宇宙的中間,後面是無際的星空,祂站在地球的後面,左手盛著一碗水,右手蓮指輕觸地球,要用清水洗濯地球。

清水代表智慧,輕觸地球代表慈悲。這尊現代佛陀像,讓姚仁祿動容,因為祂正代表許多傻瓜在做的事。

「人類的貪婪,對地球的破壞,佛陀穿越兩千五百年時空,再回到世界上,要救的就是地球,」姚仁祿說。

世界和平,是姚仁祿一生的夢想。「那是一個沒有爭吵、對抗,只有相互扶持、祝福的世界,」但世人似乎已經遺忘曾經有過的情操。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人跟人弄到用打仗解決問題,實在是笨到可以,」姚仁祿認為,獅子不會咬死獅子,老虎不會打老虎,猩猩不會打死猩猩,蟑螂不會咬蟑螂,只有一種,就是人會打死人,因為人太聰明,他最有本事去破壞地球。

天下沒有天災,只有人禍。「所有的天災都是人禍來的,」他說。

拯救心靈地球,姚仁祿的悲心來自深慈大願。而最讓姚仁祿信服的是,證嚴法師闡述的人間佛法,不是求神拜佛,而是人幫助人的世間道,一心就是要拯救地球。

「佛陀助人,不難,但是人幫助人,很難,因為救人要冒險,」他說。

真正的慈悲,是推己及人。蓮花開落,這就是人間道場。

三分事業,七分志業

「當一個人是為別人做時,力量是無窮大;當一個人只為自己做時,力量變得有限,」姚仁祿說。

雖然姚仁祿與慈濟在十年前結緣,不過真正讓姚仁祿走進慈濟世界,卻花了足足五年的時間。

生性謹慎的姚仁祿,有典型山羊座的性格,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非常固執,但他總是謀定而後動。

一直過著精英生活的姚仁祿,雖然對慈濟的大愛動容,但是對於慈濟來自八方龐大的志工團體,如何相處有方?「這麼大的團體,這麼快的速度,大家一起向前走時,是很難想像的,」姚仁祿說。

「你可以把一個花插在地上,她看起來很美,但隔幾天她一定會枯萎,」姚仁祿說,要真正投入公益慈善活動,必須有根,尤其生活概念,必須有一定的認同。

「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每天都穿得很時髦,本身的氣質或是他的行為,感覺超越一切,事實上他就是有這樣的能力,」慈濟醫療志業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說著他所認識的姚仁祿。

但是這麼一個高傲的人怎麼會加入慈濟?

民國85年農曆春節後,一個環保志工,急急地向上人報告,說了半天,大家終於弄懂,他要募集一千名志工,如果一人一年收集五十公斤的紙,就可以挽救一棵二十年的樹。一千人,一年就拯救八萬棵樹。

姚仁祿突然有一種知識分子的罪惡感,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居然可以發大願,但是知識分子卻為著無謂的矜持,一步也不肯做。

他看著環保志工一雙雙走過的腳,有些非常扁,有些非常小,究竟是什麼力量,讓老老少少、白領階級、藍領階級、阿公阿媽願意每天早上四點開始做環保,無怨無悔。當下他決定皈依。

「那個美,是超越我們能設計的,」心靈的悸動,讓姚仁祿決定全心投入志業。

三年前大愛電視台開播,在台灣電視界,可說是一個異數,在慈濟四大志業「慈悲喜捨」下,姚仁祿擔任大愛電視台總監,開始製作真實人生的生命大戲。

發誓不看電視的姚仁祿,卻一腳踏入了電視圈。「他真的有心在做這件事,」大愛電視台董事長杜俊元說。

設計師是多有創意的人,最不喜歡受約束,「但姚仁祿有心做志業,而且把大愛台做到從阿媽到五歲的小孩,都人人歡喜,這是一種智慧,」杜俊元說。

台灣的電視環境複雜,電視又是超高成本的媒體事業,姚仁祿為什麼要一腳蹚入濁流?完全外行的姚仁祿,因上人一句話,「電視台是一個更大的學校」,慈濟要宣揚大愛,電視台成了最重要的心靈傳播網。

慈濟人像一顆顆珍珠,在塵世閃閃發光,「大愛電視台希望就是那條線,我要把愛串起來,」姚仁祿說。

門外漢進入電視台,姚仁祿從毫無方向,經營到目前全球同步播放的電視台,亞洲只有大陸中央電視台有這樣的能力,姚仁祿運用他的「創意」在經營。

短短三年,大愛電視台不但做到二十四小時播出,而且全球播出,收不到地方只有南極北極,跟北非、印度、熱帶雨林。

全台曝光率最高的人,大概就屬他。常常有小朋友看到他,拉一拉他衣角,問他是不是真人。

問他怎麼做到?他笑著說,「你別忘了,我是腳踏實地,伸手摘星星的山羊座,」腳踏實地,怎麼摘星星?姚仁祿的方法,是一步一腳印,把土一路堆高接近天邊的星星。

在大愛,人人都知道姚總監不愛睡覺,半夜兩點下班,早上六點又開始上班。

姚仁祿一生追求創意,在電視台,也有獨特的超級點子?

他要為台灣的媒體,設計一個快樂的樣子,這個樣子就是「喜」。

相較於現在電視台強調的半黃不黃,過度娛樂傾向,姚仁祿要的是人性中的愛串起來,變成「歡喜」。

什麼東西任人看了都歡喜,「如果有一種花朵,叫善良的花朵,叫大愛和長情,我們就像耕田一樣,全球二十四小時播放,」姚仁祿說。

「以前沒有人相信我們花7億元去播全球,現在我們真的做到讓全球說華語的,都能看到地球上漂亮的人性。」

姚仁祿經營這個以大愛為語言的電視台,花最多心血的就是戲劇,「因為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那裡有人生無限的張力。

喜歡畫畫的姚仁祿形容,戲劇就像油畫,色彩豐富,他要透過戲劇的藝術形式,去傳達真實的人生。

真實的人生劇本

與米開朗基羅一樣,姚仁祿目前最大的嘗試,就是左手畫設計圖,右手寫劇本。

米開朗基羅,除了以西斯汀大教堂的創世紀壁畫聞名外,他也是集雕刻家、詩人、作家於一身的典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

文藝復興的「再生」精神,在姚仁祿的創意人生中,不斷嗅到對生命的感覺。

姚仁祿最近一手翻著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一手翻著鹿橋的《未央歌》,他們與姚仁祿一樣,與其說他們身分都是建築師,不如說他們是人文主義的同好。

「我希望在劇本中,可以找到人生更深層的表達方式,」姚仁祿說。

「從我四年級開始探討死亡,到現在終於慢慢瞭解,其實我們在講的死亡,最重要是你的智慧是否能copy(複製)?穿透時空存在?」死亡雖是肉體的消失,但是智慧是不會消失的。

「如果某某人離開,他活在我的心裡,他靠什麼?」一個受我影響的人,他死掉,他的DNA裡有沒有我?」

人,在講生命時,都太過講究肉體,智慧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形式,「上人常講慧命慧命,什麼叫慧命,他可以不斷地生長,不斷地伸展,」所以人工生命,研究這麼熾烈,都在研究生命可不可以copy?一個杯子可以copy?但智慧可不可以copy?

「心靈的copy,最重要的元素是歡喜,」姚仁祿說如果歡喜,很容易透過心靈copy,那種歡喜可能終生難忘。

電視台其實嘗試在發出那種語言,「我知道有一種樣子,那就是愛與善的語言,不管是知識分子、草根的人、富豪或是貧窮的人,都歡喜這種東西。」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做菜的節目,有錢人沒錢人,有學問沒學問的人,看起來都可以很歡喜,這就是我在找的東西,這是人類心靈最原始的一種狀態,他其實可以回去那個非常、非常單純的時代。

不同人的生活背景,會創造出不同的複雜度,「長成一棵榕樹,或是長成一棵小草,或是長成一棵菊花,退到最後,你會發覺所有的種子都歡喜一種東西,他叫陽光、水、營養,」這是姚仁祿人生劇本要找的語言。

誰入地獄

姚仁祿在讀建中時,特別愛打英式橄欖球。「有一次他幾乎是爬著回家,」姚望林說。

英式橄欖球有一個非常迷人的地方,它非常暴力,但它必須非常不暴力。

姚仁祿說,「它的身體衝撞,幾乎在零保護下直接衝撞,所以它非常暴力,可是它又有另一個要求就是非常君子,是英國一個非常紳士風格要求的球賽。」

這種競爭的遊戲,一如現實社會中商場的競爭。

「我大概不喜歡太強烈的競爭,我一直覺得要贏怎麼需要這樣子來打,那是很沒有辦法才需要這樣,」姚仁祿說。

現在的姚仁祿,深深體會在英式橄欖球暴力競爭的背後,要達到非暴力贏的境界,要懂得用信心向後拋球,「就像人助人,無怨無求,才是人類最美的情操,」他說。

姚仁祿說,「企業受傷,有人看不懂,有人不敢看,有人出手醫治:拯救人類及地球也一樣,要勇於實踐,不但要看到傷口,還要出手醫治,」他說。

1993年,美國IBM遇到空前危機,新任董事長說,「IBM最不需要的景是願景,我們只要做到曾經發願要做的事,就夠了。」

姚仁祿說,「拯救地球,就像拯救IBM一樣,做就對了,每天發願,卻每天忘記,永遠無法行善。」

一向溫文儒雅的姚仁祿,談起企業家的抱負,神情相當堅定,「我認為台灣的每個企業家,都應該要左手事業,右手志業,」姚仁祿說。

「在一個社會架構下,企業本身對社會付出是有回報的,但企業家如果不懂得回報社會,兩者是不平衡的,」姚仁祿說。

他認為,企業家投入志業,也是一門自耕的功夫。企業家經營營利事業理所當然,但是如何經營沒有經營過的非營利組織,是一項有趣的挑戰。就像你不會開飛機,但如果開起來,人生的境界,完全不一樣,「那是一種個人成長,個人的責任。」

許多企業家一定會問,經營非營利事業有什麼回報?「心靈開展,人會比較寬闊,對於事情的看法比較平靜,對於事情的判斷也會比較勇敢,這些都是回報,」姚仁祿說。

一般企業如果習以利益衡量所有事情,「就好像一個人永遠單腳跳,利益只是右腳跳,但如果懂得回報社會,兩腳一起走才會走得穩。」

事業與志業兼顧,當然困難,但是姚仁祿認為,救人救社會的事,不能問能不能做,而應問該不該做。在慈濟裡,有所謂的逆增上緣,逆境中扭轉乾坤,必定激發出超人的力量。

現在的姚仁祿,要像《地藏經》裡的捨身菩薩,不斷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在他眼中,助人已經變成一種心靈偉大的浪漫。

想師鐘塔過秒關

萬物眾生,生死雖有命,眾生唯一平等的是,不分貴賤,每天「時間」一樣。

生命中一直勇於追求創意的姚仁祿,最新的設計,是要表達一個時間生命,時間與良史的概念。

生命有限,慧命無窮,在慈濟世界裡,證嚴法師要求弟子要過「過秒關」。一天二十四小時,修行中,那是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在過關。

「師父常常送給弟子兩顆紅豆,那個豆子在慈濟叫想師豆,」姚仁祿的想師鐘,將結合上人八萬六千四百秒過秒關的概念,裡面有八萬六千四百顆紅豆,每一秒掉下一顆,有無常的警策作用,化有形的形體,為無形的思考。

弘一大師說,「逝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生命的歲月,在不知不覺中分秒消逝,如魚漸失水,亦如火燃眉,更須生警惕之心,感念生命無常,當勤精進。

在生命的長河裡,一秒,可能微不足道,但另一個角度來看,每一秒也是生命流逝的開始,在人生的道場裡,更要精進行善。

逝者如斯,意之無常,但水之變無,無又成有,周而復始,生生死死,轉而為不斷輪迴,看開生死無常,自能進取永恆慧命。

想師鐘塔,希望更進一步表達出生命與慧命之間的關係。四周將有十二道水柱,一柱一刻度,水脈周而復始,象徵生命有限,慧命無盡。

「每一秒生命同時在流逝與成長,但如何讓生命退後,慧命向前,這就是人類的大智慧,」姚仁祿說。

人類五千年歷史,留下紀錄的往往是殺戮征伐,相互傷殘。想師鐘塔另一個創意突破,要在歷史長河裡,以良史為經,從「善解」的角度,轉戰史為良史。

「良史最簡單,把人家丟掉撿回來就好,」姚仁祿說。未來這座良史碑,將記載誰發明了細菌?牛奶怎樣讓它不酸掉?如何使用消毒的方法?

八倍的人生

姚仁祿,原本四十歲的退休計畫,是要在英國劍橋買下一個小書店,在暖暖的冬陽下,風簷展書讀,直到沈沈地睡去;在夏日的季節,揹著背包去旅行,尋找理性與浪漫。

「這是多麼美的事!」姚仁祿說。

但是現在的姚仁祿,要把人生,變成一種無量美學。

他喜歡一個浪漫的故事。一次世界大戰時,一個法國農夫,每天播一百顆種子,一直忙著在深山裡種樹,連二次大戰爆發了都不知道,但後來只要他播種的地方,都蓊鬱成林。

「這個法國農夫,他代表著一個夢想,我現在做的也是一個夢想。」

《無量義經》說,從一種子,生千百萬。「只要這個社會播種的農夫愈來愈多,農夫就會變成一個有趣的行業,」姚仁祿說。

夢想這個世界沒有戰爭,沒有污染,共同的語言就是愛,但這個夢想會不會實現呢?「坦白說,連師父都不知道,但只要播種就有希望。」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現在的姚仁祿,與其說是一個頂尖設計師,不如說是一個心靈園丁,他要像二次世界大戰那個傻農夫,不停播種。

體悟並力行生命的價值是人生;被煩惱遮蔽、懵懂度日是眾生。

五十一歲是生命中一個中場的階段,「如果你把生命看成一場球賽,現在已經過了半場,你怎麼樣去打好下半場,上半場還有時間弄清楚對手,下半場應該要努力達陣了,」姚仁祿說。

稍稍敏感的人,會感覺到正在邁向一個結束,「怎麼在邁向結束的時候,怎麼把這個旅程過得非常有道理,我的方式就是歡喜做,把自己變得像個人的樣子。」

把自己變得像個人的樣子,需要耐心,人生無常,最大的挑戰就自我(ego),「慧命生長在眾生中,就如蓮花長於污泥中,修行不能脫離人群修行者就是我自己的ego不見了,才能真正轉煩惱為菩提,」他說。

這就是姚仁祿的人生哲學。

生命無常,慧命永恆。生命有限,眾生苦難偏多,姚仁祿深信,勤耕福田,唯一能超越生死時空留下的種子,他要 一步八腳印,人做一份,我做八份,要過八倍的人生!

人生是什麼?對現在的姚仁祿來說,娑婆世界,付出無求並且感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