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最害怕的風暴,不是來自大自然,而是我母親那情緒多變的精神風暴,當空氣感覺不對,我們屏氣凝神、皮繃緊,準備面對暴風雨,但多數時候,母愛還是溫潤我們。
媽媽不常出現在我們的故事裡,因為她的確也大部分時候在我的家缺席。曾經她也是教養我們四個人的另一個支柱,雖然比起爸爸這個安穩的棟梁,媽媽像是個搖搖欲墜的危牆。但在成長的記憶裡,她當然也扮演一定的角色。我對媽媽的三大印象:
第一,她很漂亮。其實看我大姊就知道,我姊姊身高168 公分,從她學生歲月到進入軍中服務,追求的人不斷,就是遺傳媽媽的美麗;
第二,她非常能幹。我的媽媽不是傳統居家型的女子,我想若她出生在現代,應該會變成一個女強人吧!可惜她身在民國三四零年代,她的精明幹練卻無用武之地。
第三,她比較情緒化。當我長大後,每當看到有人形容「翻臉跟翻書一樣」,在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印象,就是媽媽。
我想我的父母,雖然當年是經人介紹認識,但想像中,當年他們相看的第一眼,應該也是深深被對方的某種特質吸引。他們是如此的不同,像是兩種完全相反的物種,爸爸安靜沉穩,就像個人人可以信賴靠岸停泊的港灣,媽媽則是那來去漂泊不定的戰艦,她總想迎接廣闊海洋的挑戰,並且在風浪中,她也學習海洋那善變的個性。曾經,這艘戰艦,被爸爸那港灣般的安全感吸引,她拒絕眾多追求者,獨鍾於我那內斂溫和的父親,十幾歲的年齡差距不是阻礙,芋仔配番薯的對比也不造成困擾。
直到今天我仍深深相信,爸爸媽媽是因為愛而結合,否則也不會誕生出我們這樣和諧融洽的四姊弟,我們一定是愛的產物。即便在我們成長的半途,媽媽終於離開我們,但終她一生,我們並沒有和她斷了聯繫。
提起媽媽的教養方式,不免要和時代背景相結合。在從前時代的孩子,家長的管教本就是以打罵教育為主。相較之下,爸爸當年那種愛的教育,是非常彌足珍貴的,至於媽媽對我們的教養方式,無寧說是和那年代許多家庭的教養方式是比較相像的。
回憶小時候,媽媽帶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是暴風雨。平心而論,如同在大自然裡,暴風雨不是天天有,只不過每當一有暴風雨,令人印象會特別深刻,這也是我們對媽媽的感覺。較小時候,我和姊姊還是國小孩童,那時住在高雄岡山眷村,我們年幼貪玩,每當犯了錯,接著內心就響起一個聲音,完蛋了,等一下準備要吃竹筍炒肉絲了。媽媽教訓孩子的方式,是比較可以讓我們有「切膚之痛」的,但不可否認地,有時候當孩子太皮的時候,打罵也可以形成一種嚇阻作用。
這讓我想起,伊索寓言裡「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北風與太陽為了要展現自己的強大,舉行了一場比試,誰能夠讓旅人脫下大衣,就是勝利者。於是北風使勁的吹,旅人在強風吹襲下,雖然行步艱難,但他把大衣拉得更緊,最後北風放棄了,換太陽登場。於是太陽散發出他的熱力,帶給這世界溫暖,旅人走著走著感到熱了,自然就把大衣脫掉了。
北風的力量,想要透過外力強迫旅人脫衣;太陽則選擇用溫暖,讓旅人「自動自發」把大衣脫掉。我想,媽媽的教養方式,就是比較偏向北風的方式,爸爸的方式當然就是太陽。
以結果論來說,爸爸的教養方式,從我們的「內心」著手,最後不但糾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也在我們內心裡建立了長遠的正確觀念。但媽媽當年也一定是愛我們這四個孩子的,雖然選擇以北風的方式,比較吃力不討好,但終究母子連心,我們都還是知曉,她是愛我們的。時移事往,媽媽雖然離開這個家,但從來沒有完全離開我們,四個孩子,仍持續有去看望她。晚年她因病長期躺臥醫院,身為兒女的我們依然陪伴著她走到最後。
提起媽媽,她雖然時常扮演北風的角色,但許多時候她也可以是太陽的。
記得在我20歲那年,剛考到機車駕照的我,為了想買一部代步工具,開始拚命打工。在那個年代,擁有一部神氣的「追風」機車幾乎是所有男生的夢想,雖然我也曾偷偷幻想過騎上「追風」的英姿,但是每台2至3萬的高昂價格,讓我的「追風夢」只敢放在心底深處。
偶然間得知我打工動機的母親,事先沒有透漏任何蛛絲馬跡,就在我生日那天,回家後,突然看見家中停了一輛我夢寐以求的追風,這讓我當天興奮到不行。除了因為得到這麼夢幻的大禮,也因為知道這是來自母親的贈禮,讓我深深感到這禮物特別的意義。父親得知後,並沒有一絲不快或是反對,反而對猶豫是否收下昂貴禮物的我說:
「這是你媽媽的一番心意,你就收下吧!記得要好好謝謝媽媽。」
雖然爸媽當初因為個性不合及價值觀不一致而離婚,然而父親並沒有因為失婚的緣故而對這段婚姻抱持負面態度,或對母親做惡意的批評,言談間和我們兄弟姊妹提及和母親的這段婚姻時,也會以大方成熟的心態看待,語氣中沒有絲毫抱怨。
之後母親的身體健康出了一些狀況,父親不但會提醒我們要主動和母親聯繫,表達對她的關心,有時也會和我們一同前往醫院探望。父親面對「離婚」的健康心態和處理方式,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對婚姻關係的看法,也建立了我們在家庭關係中對於各自角色與責任的定位。
婚變最初階段所帶來的衝擊,無論對大人或小孩來說都是一段難捱的風暴期。協談輔導的經驗中,有時我會遺憾的看到許多單親父母,由於親子間缺乏討論和溝通,因而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發生責任過重的現象,往往導致家長身心俱疲,子女也因為無法設身處地體會父親或母親的心境,造成雙方的代溝與摩擦。此外,有些家長在孩子表現不如自己的期盼時,會忍不住對孩子說:
「我為你們犧牲一切,你們竟然…… 」這樣的話語只會把孩子推入另一波更痛苦的漩渦,更是身為單親家長的禁忌!
其實面對家庭結構的驟然改變,對子女的心靈或性格勢必會造成些許的衝擊和影響,然而負責監護的家長若能以健康的態度和方式教養子女,同樣可以教導出正面、樂觀、開朗和懂事的孩子。甚至孩子可能因為處於單親的環境,較能深刻體會父親或母親為自己所投注的心血,因而學會感恩和珍惜,比同齡的孩子更加成熟、獨立與上進。
本文節錄自:《孩子,回家吃飯吧!》一書,陳煥庭著,布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