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經濟時代來臨,雲端、大數據、5G等新科技全面深入我們的生活,「人工智慧(AI)」在醫療、製造業、交通運輸、農業、零售市場等各個領域的應用也愈來愈廣,甚至帶來巨大的變革。為了回應這波AI浪潮,南臺科技大學打破傳統院系思維,透過智慧生活與自動化應用、智能科技應用、物聯網等三大學程的推動,培養跨領域人才;與奇美醫院的合作,也開啟南臺科大切入智慧醫療的研發新領域。
強強聯手,創新智慧醫療應用開拓新里程
看準AI在醫療臨床上可以提供許多決策、輔助與預測模型;而醫療器材與科技輔具的智慧化設計,可以帶來更便利、更精準的創新醫療服務或安養照護,因此具有理工、資通訊背景的南臺科大,很早就與鄰近的奇美醫院在生醫系統整合與研發上展開深厚的合作,成果斐然。
為了因應AI發展趨勢,2018年底南臺科大由校長盧燈茂領軍,整合校內四大學院28位教授,與奇美醫學中心合作,共同成立「高階智慧生醫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區分AI技術與加值研發、智慧醫材系統整合、醫療IoT應用系統開發、智慧醫療影像系統、智慧居家長照研發、智慧醫療照護輔具等六項技術研發主軸,各主軸皆明確規劃年度技術研發主題,並將技術轉移相關生醫產業,以加速技術商品化之實現。
盧校長說:「從醫院臨床實務的需求出發,可以避免走冤枉路。」盧校長及堅強研究團隊以紮實的實務經驗與奇美醫學中心等產業的鏈結,致力於整體醫材產業發展的AI人才培育,為南臺科大勾勒出「南臺灣高階醫療設計人才搖籃」的完整藍圖。
(圖說:南臺科技大學校長盧燈茂認為AI時代的經濟模式,不見得就是一項產品的開發,而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在教學上更重視實務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跨領域的合作。)
教學注重跨領域合作與解決問題能力
「AI時代的經濟模式,不見得就是一項產品的開發,而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在教學上更重視實務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跨領域的合作。」盧校長指出,AI應用層面十分廣泛,南臺科大近兩年研發成果和得獎作品,藉由教師與業界產學合作及專案教學的協助,讓學生實際了解產業問題,並引導學生發想解決方案,同時與產業鏈結,打造出商品化雛形,再透過技轉,展現產、學、研充份鏈結的成果。
以「2019長照與居家智慧應用科技設計國際競賽」為例,該校電子系物聯網實驗室與產設系跨領域團隊合作,從41支通過初賽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第一名與第三名等大獎。其中榮獲第一名的作品就是針對視障者在外行走安全,結合智慧墨鏡、智慧手杖、智慧導盒、雲端資訊平台與手機APP而開發的「Smart Guide智慧導眼」,這項作品也可在通行路口,透過藍牙裝置接收當前行人號誌資訊,提供語音號誌引導服務。
(圖說:南臺科技大學團隊(由左至右)電機系杜翌群副教授、電機系博士生邱緯翔、資工系和奇美醫院合聘的劉璟鋒醫師勇奪該校首座應用組鑽石大賞。)
亮點不斷!AI人才培育成果屢獲肯定
另一項獲得第19屆「旺宏金矽獎—半導體設計與應用大賽」鑽石大賞殊榮的作品「基於波束成型技術之人工智慧人聲分離系統」,解決了傳統助聽器無法克服的技術瓶頸,勇奪評審團鑽石大賞,科技部長陳良基更在臉書上表示,這是將近20年以來,第一次看到科技大學學生擊敗頂尖大學團隊。
「關於AI人才實力的養成,跨領域的合作問題解決(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與學生實務技能培養,一直是學校相當重視的教學方向。」盧校長表示,南臺將持續提供豐富資源與師資,鼓勵籌組跨領域團隊,讓學生除了有紮實的實務訓練外,更可將跨領域的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在各種面向上解決真實的問題,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