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觀察下來,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董貞吟認為,台灣企業的運動文化早年很受企業主本身影響,如果老闆、主管重視健康,整個組織文化也會比較重視運動。
近幾年來政府極力推動之下,例如體育署的運動企業認證,或是國民健康署從社區、醫院、職場、學校各個管道著手,都有正向發展。許多企業因為找人不易,也更願意投資在員工福利,重視符合員工需求的議題。
將運動結合科技與公益
「現在業界鼓勵員工運動的方式愈來愈多元化了,」董貞吟指出。以往最常見的就是一年舉辦一次運動會,有的是每季舉辦。但這畢竟是比較特殊的場合,和常態性的運動習慣有些落差。現在公司除了成立社團之外,有的甚至會准許員工在上班時間運動。例如一週半天,固定在每個禮拜幾的下午去運動、做瑜珈等等。
新科技也是推動運動風氣的有利工具,尤其資訊公司最愛用。像是Line群組很適合揪團運動、分享心得,大家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學習、砥礪之下,會比較願意動起來。許多資訊公司也喜歡結合穿戴裝置督促員工運動,譬如健康追蹤App或是健康促進的E化方案,都能隨時提醒個人注意血壓、體重等各項資訊,紀錄每日步行里程、速度等,這些隨時蒐集、即時回饋的數據都是促進運動的動力。
有的企業則會將各種運動和公益結合,例如號召大家一起騎鐵馬,超過多少員工參加企業就會捐出多少款項。或者是把運動結合親子日、社區,讓員工帶著家人一起做運動。有些企業還會聘請運動教練和營養師,個別指導員工,這些多元化的做法在以前都是比較少看到的。
董貞吟認為,大企業資源充足,場地、設備和人力都不虞匱乏,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得很好。「比較需要關注的是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尤其台灣又以中小企業為主,如果這些企業都做好,就可以達到全民運動的目標了。」董貞吟建議,可以多利用資源,例如台北市每個區至少都有一個運動中心,有運動保健員、指導員等專業人力,「這些都是中小企業很好的夥伴,可以多加配合。」
政府可深化各項資源的協助
「未來將運動企業認證的做法加以深化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董貞吟分析,目前體育署會對獲得認證的企業進行抽訪,確認相關做法與書面所述相同,她期盼將這類訪視擴大為深入輔導,輔導對象轉為那些送件但是沒有通過的企業,「畢竟這些送件企業多半比較有意願在促進體育風氣上,有外部委員的聲音進來,也可避免部分公司內部的承辦人員人微言輕,有心推動但在職場上不受重視等問題。」
為了因應高齡化,國民健康署培訓了上千位的「運動保健師」,她建議剛好可以與中小企業媒合,「畢竟運動還是需要專業人員指導比較好,甚至開出運動處方,不同的人適合不同運動。」例如現在很普遍的爬樓梯、馬拉松等,有些人其實不適合。
此外,鑑於中小企業的資源和能夠投入的預算有限,董貞吟建議假如政府能夠成立類似職業病防治中心、勞工健康服務中心這樣的平台,派出專業人力巡迴各職場服務,相信企業會非常歡迎。
目前《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在一定規模以上應聘請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相關人員,董貞吟表示,「如果能夠再加入運動專業人員,對於員工健康的促進預防會是更積極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