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會消失嗎?台灣已經進入「生不如死」的時代,今年1月至9月台灣出生人口只有13萬人,少於死亡人口,許多鄉村生機凋敝;不少人擔心,過幾年某些鄉村可能就會從人口地圖中消失。
面對這個人口與地方發展的國安級危機,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帶來解方。她在2019年第17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發表專題演講「射向均衡台灣的五箭戰略」,解析挽救人口危機、均衡地方發展的政策目標與執行方案。
人口增長今年轉負,2026年高齡人口突破20%
她的第一張簡報,就是一張指出台灣人口懸崖式下跌的年表。陳美伶表示,台灣人口紅利在2015年達到最高點,隔年開始下降;2017年2月,65歲人口超過14歲以下人口,同年新生兒人數跌破20萬。2018年3月,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超過14%,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今年,人口自然增長轉負。
壞消息還沒完。國發會推估,台灣到2022年總人口數將呈現負成長,2026年高齡人口將突破20%,進入「超高齡社會」。到了2054年,也就是35年之後,台灣人口數將跌破2000萬人,甚至只剩1700萬人左右。
「日本花了11年才進入『超高齡社會』,但台灣可能只要再7年!」害怕再不做點什麼,更難力挽狂瀾,陳美伶與國發會團隊定調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並射出五支箭: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社會參與創生、整合部會資源與品牌建立。
所謂「企業投資故鄉」,就是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地方創生做結合,鼓勵企業投入資源、協助地方找出特色DNA加以產業化,均衡區域發展,並創造就業機會。
第二箭「科技導入」,則是為了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她表示,數位經濟到來,反而給了消弭數位落差的契機,像是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區塊鏈、大數據、雲端與邊緣運算都是好工具,希望可以讓「智慧化」隨時隨地發生,有機會讓年輕人和退休族往鄉村移動,這樣的島內移民將能平衡區域發展,也減輕北部城市負擔。
第三箭是社會參與創生,結合「產官學研社」,特別是把最後一項的「社區」放進來,由下而上整合。第四箭,整合部會資源,不要重複或浪費,做合理的資源分配。
第五箭,則是打造品牌,因為有好的行銷才能走出去,例如屏東福灣巧克力、循環經濟概念的苦茶油品牌茶籽堂、苗栗苑裡的藺草編,都是走向國際的好例子。
發起中央公務員認養,回鄉協助地方創生
體認到鄉鎮公所的人力不足,國發會也發起中央公務員認養故鄉的計畫,讓中央部會的公務員可以在網路上申請回鄉服務,協助參與地方創生計畫。
陳美伶觀察,日本也有地方創生計畫,用的是三支箭:人、財政與資料庫,其中的資料庫就是TESAS,整合包括人口、醫療、觀光、人文自然多樣性、地方經濟與財政等相關資源,做成各種地方創生的主題式地圖。
陳美伶最後也喊出地方創生的願景,在2022年的地方移出與移入人口可以相等,2030年甚至可以讓人口回流地方。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將會進行滾動性檢討,希望將台灣人口穩定維持在2000萬,促進各地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