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

來台70年台灣變遷調查 國人如何面對2020?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9-10-29

瀏覽數 47,900+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9 / 11月號雜誌 雙面台灣

走過70個寒暑,台灣百姓生活變得富足,但八成五民眾認為貧富差距嚴重,對經濟、教育等面向瀰漫悲觀感受,1/4國民感到不快樂,兩岸關係更趨於緊張,近兩成台灣人認為大陸是敵人,創歷史新高,為什麼?

調查執行/遠見研究調查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遷台,至今恰好滿70年。與70年前相比,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的確從貧窮走到富足,社會也從戒嚴轉型為民主自由。但是台灣的經濟、社會與政治,正在一步步地變好嗎?

為了解人民對台灣變遷的看法及如何看未來,《遠見雜誌》進行「來台70年台灣變遷調查」,由「遠見研究調查」執行。

整體而言,這次調查結果令人感到悲涼。面對2020與未來,台灣人民的經濟、社會、政治信心,幾乎面臨完全崩盤。

台灣民眾普遍覺得,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而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的信念,也正在崩解。

根據《遠見》調查結果發現,五成以上的民眾認為,目前台灣的經濟發展比上一輩還要差,同時約有四成的民眾認為,下一代未來的經濟發展會更差。亦即,多數人感覺現在比以前差,未來又會比現在差。

不尋常的是,兩岸關係也正在惡化,民眾認為大陸是「敵人」者,大幅成長至兩成,創下《遠見》歷年同樣調查以來的新高。

國人對台灣經濟、教育悲觀,普遍認為最好的時代已過、未來會更糟

調查首先詢問一般人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看法。有超過一半、53.2%民眾認為,目前發展不如上一代,只有22.3%的人認為比較好。展望未來,42.3%認為下一代的發展會比較差,僅有一成五認為會變好。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1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2

根據前經建會副主任委員葉萬安的研究,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在1950~1987年蔣中正與蔣經國總統時代,平均年成長率超過9%。之後逐漸下滑,至蔡英文時代平均只有2.4%。

葉萬安的研究也發現,兩蔣時代的每年實質薪資成長率達6.3%,蔡英文時代剩下1.13%,這正是國人為何覺得經濟不如過往的原因。展望未來,似乎也看不到曙光。

至於教育,更是一面倒的悲觀。教改一直改,人民滿意度卻愈來愈低。43.4%民眾認為目前的教育體制不如上一代,認為比較好的只有36.7%。展望未來,則有35.7%民眾認為下一代的教育體制會比現在差。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3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4

當詢問受訪者,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究竟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比較有關,還是跟全球景氣循環較有關?最新調查顯示,47.8%民眾認為應由執政者負責,占較多數,顯示民眾期待執政者應對經濟負責任。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5

1984年僅14.6%認為貧富差距非常嚴重,今年48.5%認為非常嚴重

接著詢問人民對台灣多年來社會變遷的看法。將《遠見》調查與中研院過去曾進行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結果比對,得到了不少發現。

當《遠見》詢問民眾,目前的貧富差距嚴不嚴重時,回答「非常嚴重」為48.5%、「有點嚴重」36.9%,顯示共有85.4%民眾認為,如今的貧富差距嚴重。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6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根據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得出2001年是台灣民眾對貧富差距認知的分水嶺。

他指出,中研院透過面訪調查,1984年只有14.6%的國民認為台灣的貧富差距「非常嚴重」,27.8%認為「有點嚴重」,加起來42.4%,並沒有過半。

但是,2001年再做相同調查,竟發現黃金交叉了,回答「非常嚴重」與「嚴重」者,飆高到73.3%。

愈來愈少台灣人相信愛拚才會贏,從九成降到57%

至於多年來台灣人篤信「愛拚才會贏」,推崇「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樣的價值觀也已快速崩解。

在「請問你同不同意,努力一定會成功?」這一題,中研院過去每五年做一次面訪,都發現逐次下降。回答「同意」者,從1985年的90.8%,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62.5%。今年《遠見》電訪問同樣問題,表示同意者有57%。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7

《遠見》調查交叉分析後發現,年齡愈高者的認同度還算高。例如60歲以上認同「努力一定會成功」的比例最高,達64.9%,不認同度只有24.3%。而年齡層在30~39歲者,不認同度最高,為50.8%。

曾負責「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中研院社會所退休研究員瞿海源分析,台灣60、70歲這一代人,碰到發展的絕佳機會,工作與創業機會很多,但是現在30多歲這一輩多是大學以上畢業生,機會卻少了,導致不認同努力就會成功,「職業結構的擴張,沒有教育擴張得那麼快,」瞿海源表示。

此外,以目前的生活水準和所付出的努力相比,中研院面訪調查中認為公平者在2011年有74.6%,今年《遠見》電訪發現,認為公平者為61.1%。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8

甚至連「最近快不快樂」的生活滿意程度也在下滑,中研院面訪調查中,從1994~2015年都有八到九成的人覺得快樂,今年《遠見》電訪,覺得快樂者為69.2%。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9

近五成認為台灣變民主,但多數對民主未來悲觀

台灣人對於社會變遷的看法趨向悲觀,對於未來政治變遷的看法,也出現悲觀。

1987年7月15日,台灣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英國媒體《BBC》稱這是世界上一個政權所實施的最長時間戒嚴。

迄今,台灣已經歷三次政黨輪替,成為華人世界民主政體的典範。對於西方國家對台灣民主發展的肯定,台灣人民也感到滿意嗎?

當《遠見》詢問,「台灣施行民主的情況,和上一輩比起來,是比較好,比較差,還是差不多?」48.3%認為優於上一輩,認為比上一輩差的僅有22.2%,顯示較多國人肯定台灣解嚴後的開放。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10

但面對未來下一代台灣施行民主的情況,抱持悲觀看法的人比較多。認為會變更好的只有25%,覺得會變差的有28.4%,感覺會差不多的有36.2%。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11

再看國人對經濟與教育變遷的看法,結果顯示,多數國人也是感到「一代不如一代」。

兩岸人民關係惡化,近兩成台灣人視大陸為敵人創新高、增為近四倍

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也牽動人心。當詢問民眾台灣和大陸比較接近哪一種關係時,竟然有高達19.5%認為是敵人。同樣的問題,《遠見》曾在2009~2011年間進行過,2010年和2011年,認為對岸是敵人的比例,各僅有5.1%和7.2%,現在的比率是以往的四倍。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12

而多年來,較多台灣人把大陸當成生意伙伴,2009年調查時,高達53.6%把對岸當生意伙伴,但現在下降至32.4%的新低,顯示兩岸政府零互動,也使兩岸人民的關係惡化。

逾六成希望兩岸和平,不必花大錢買武器;歷任總統中,蔣經國最被肯定

近年來由於兩岸關係比以往緊張,中國不只軍機繞台航行次數遽增,更出現越過海峽中線,威脅台灣國防安全的事情,讓台灣執政者加碼對美軍購。今年9月行政院才剛編列2500億特別預算採購美國66架F-16V戰機。

但人民對於向美國付出高額軍購費用的看法又如何?當問到,台灣應該花更多錢買武器來保衛國家,還是該把兩岸關係搞好,省下軍購預算建設國家時,高達62.7%民眾認為,應該把錢省下來。顯示處理好兩岸關係,不讓兩岸陷入戰爭邊緣、不花大錢買無用的武器,仍是人民的最大期盼。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13

回顧過去70年,迄今共七位總統,哪位總統讓人民覺得最有貢獻?

結果顯示,最高比例38.7%選蔣經國總統。至於開放民選後的總統,人民的肯定度都很低。這是台灣發展的弔詭,人民自己選出來的總統,人民卻最不滿意,還是比較懷念威權時代的蔣經國。

最好已過去、未來會更差 全民對未來走向信心動搖_img_14

此刻台灣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上。2020年1月即將再選出總統。國際貿易戰與兩岸關係,也牽動台灣未來。《遠見》調查顯示,不少台灣民眾對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的未來,已經全面出現信心崩盤,認為未來只會愈來愈差,最好的時代也早已過去。

誰能讓台灣人恢復信心?如何讓台灣人恢復信心?這是難解的難題!

數位專題【台灣你好70年】〉帶您看見雙面台灣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