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人唯才就地取「才」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1-06-01

瀏覽數 19,250+

用人唯才就地取「才」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跟大多數二十啷噹的年輕IT(資訊科技)人相比,三十五歲的網路工程師蔡阿芳算是「高齡」了。

蔡阿芳並不是上海土生土長的人,在進入上海的賽博數碼公司之前,已經轉戰了五家公司,也曾在內地國營企業工作多年。

「內地薪資和上海差了兩倍,而且,這裡機會多嘛,」蔡阿芳靦腆地說出離鄉背井到上海討生活的理由。

京滬杭是全中國最富的地方,素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更是箇中翹楚。

上海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與經濟魅力,加上官方政策鼓勵,說她是個人才庫並不為過。只是由於高新科技超常發展,人才市場仍供不應求。

上海的經濟熱力,吸引許多外地人來淘金,這裡不但就業機會豐富,薪資也較內地高。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在第一波創造出「深圳年代」,之後於1990年宣布以上海為發展長江三角洲經濟的龍頭,打出「建設資訊港」的戰略以後,吸引大量外資熱錢流入,愈來愈多公司把總部放在北京,業務放在上海。投資上海的風潮造成空前的人才熱。

此外,上海聚集了五十多所高等學校,有做為「人才搖籃」的雄厚本錢。上海的著名學府如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等,都是具國際水準的名校。

上海的官方政策也鼓勵高學歷、年輕的外來人口移民上海。去年六月,上海市政府宣布,凡具有大學以上學歷、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下的人,就可以在上海落戶。據統計,上海一千兩百萬人口中,就有三百五十萬是外來人口。

不但大陸內地人拜倒在她裙下,連台灣人也趨之若鶩。

台商怡申科技執行長盧天驥表示,以前派人到大陸去要給雙薪,還得負擔宿舍等費用,「現在不同了,如果說要去上海、北京等地投資,年輕人爭先恐後要去,甚至還有自願降薪的。」

雖然上海有優質的人才供應,但台商們對當地人才「既愛又恨」。台商們異口同聲地說,「不用當地人才是不行的。」

科技新貴崛起,薪資水漲船高

由於高新科技產業在上海迅速崛起,人才供應相當吃緊。

特別是1998年以後,網路業超常發展,許多大型IT企業相繼進駐上海設立分公司或尋找合作伙伴,外資與當地的國營企業瘋狂搶人,薪資也跟著水漲船高。

亞太神通執行副總經理黃基民表示,如果公司有徵才需求,在兩、三年前,當月去做plan(計畫)還來得及;但是現在大家搶人搶得兇,得在半年前就開始擬定徵才計畫,才能夠及時覓得人才。

因此,先下手為強遂成為搶人的原則之一。許多公司為求人才,到各校去網羅精英。例如亞太神通,他們的人才政策以校園召募為主,社會召募為輔,在人才踏出校門之前便收攬進門。

在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高級人才年薪十萬(約新台幣四十萬元)甚至上百萬(約新台幣四百萬元),人民幣已不是新鮮事。

根據上海薪酬調查顯示,各類科技及網路人才的平均月薪約為3500至6000元人民幣不等,其中以技術人才的薪水較優厚,技術總監的平均月薪是6000元人民幣。「從1998年到現在,人才的成本大概漲了50%,」黃基民說。

在所有「外資」企業中(台商也算是外資),以美資最受人才們的青睞,使得台資企業找人更加辛苦。盧天驥慨嘆,「我們連出高價都找不到人。」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跳槽挖角風盛

供需失衡的情況更使上海人擁「才」自重,年紀輕輕就轉戰過數家企業的人比比皆是。

旭聯科技副總經理兼中國區首席代表吳其都分析,這些人才每跳一個公司,身價便向上「翻兩翻」,也難怪他們會以跳槽做為薪資加碼的手段。特別是1998年到1999年初,dotcom公司大紅大紫,這些科技新貴與資方談薪資時,漫天喊價是常有的事。一名網際網路公司主管表示,「一個月翻漲三倍身價並不是不可能。」一直到去年四月美國那斯達克股市崩盤,證明dotcom夢碎以後,跳槽喊價之風才略為收斂,但總體而言,仍是人才難覓。

不只基層員工一才難求,管理階層的人才也是需求甚殷。

管理人才與基層人才不同,對經歷與能力的要求更高,企業無法臨時培訓,只好向其他企業挖角,形成另一種形式的人才流動。

「高級幹部的『行情』是隨人喊價的,沒個準,」盧天驥表示,聘用人才當然還是得行禮如儀地跟對方share vision(分享遠景),但聘用關鍵還是得跳到最後一個chapter(章節)——薪資。

雖然漫天喊價的情況屢見不鮮,但除了少數情況以外,聘用大陸人才的成本仍是比較低的;加上對當地市場熟悉度高,「用人唯才,就地取『才』」遂成為投資中國用人的最高準則。

高級管理階層的薪資是因公司而異的,其他人員的薪資多半落在3000元到6000元人民幣的區間內,比起台灣的人力成本要低上許多。「我們北京分公司中級幹部的月薪約是4500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不到2萬,在台灣連一個工讀生都請不到,」盧天驥表示。

此外,中國市場的地域性色彩極為濃厚,在業務或企劃方面,如果不落實本土化,也可能會落得滿頭包。

盧天驥回憶,當初他們廣告部門用的是台籍人才,做出來的廣告都是美式風格,美則美矣,但卻效果不彰。

「形而上的東西不是他們表達的方式,」盧天驥表示,大陸廣告就是要「說清楚,講明白」,強調重複、直接、簡明,那種聯想式的、意識形態式的廣告在台灣很受歡迎,但是在大陸卻無法獲得共鳴。檢討過後,他們也從善如流地改用當地廣告公司,情況才有改觀。

正因為當地人才能打開當地市場,許多具有台資色彩的企業都盡可能泯除台幹色彩,培訓當地人為幹部。有些企業(如亞太神通)甚至於只有一名台籍幹部。蕃薯藤投資的賽博數碼公司,則清一色都用當地人。

歸根究底,「必須以台灣經驗為體,中國觀念為用,」仲訊國際中國事業部執行副總饒庭丞說。

尋才與留才乃重要課題

因為兩地經濟、文化、社會的差異,當台灣管理文化遇見大陸員工時,自然也會有一些扞格,「重視實際回饋」是許多台灣經理人對大陸員工的觀察。

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提到,上海人對於利益是「精明估算」的。台商發現,上海員工在薪資權益方面,的確比較不讓步。

「除了錢以外,想像空間也很重要,」饒庭丞補充,除了實質的薪資回饋以外,更要幫他畫一個遠景,給他一個舞台,提高幹部的參與感。

上海市長徐匡迪在第十二次市長諮詢會議曾提及,上海將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計畫到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要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0%至35%。

此外,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外資將突破地域和數量的限制,對於專業人才的需求更殷切。

可以想見的是,上海人才爭奪戰的戰況將更白熱化,如何找到並留住人才,將是企業家們逐鹿上海最重要的課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