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波大尺寸TFT-L 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面板的設備投資熱潮後,國內光電產業在2000年將聚光燈投射到OEL(Organic Electronic Luminescence,有機電發光技術)領域。
有多家業者磨拳擦掌投入相當的人力與資金從事研發工作,希望能夠搶搭OEL產業的新世紀列車。
被譽為新世代平面顯示器明日之星的有機電激發光顯示技術,相較於TFT-LCD等平面顯示器,具備自發光、廣視角與應答速度快等優點;業者看好小分子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的市場潛力,並期待能夠應用於第三代行動電話與PDA(個人數位助理)等消費性電子商品,取代原先由STN-LCD(超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霸占的中小尺寸顯示器市場。
OLED市場成長快速,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IEK)統計,2000年OLED全球產值僅2萬美元,但隨日本、台灣的廠商相繼投入生產行列,預估2004年將達到13億美元的規模。
雖然OLED市場潛力無限,但自從2000年,台灣多家廠商相繼投入OLED的研發行列後,經過一年多的廝殺後,才發現原來這是個耗時又耗資金的產業。
目前浮上檯面宣布投入此新興產業的有錸寶、光磊、瀚立光電、東元激光等廠商;保持觀望的、或處於研發階段的則有奇美、仁寶、達?、聯宗、勝園等,至於精碟及國碩則延緩發展的腳步。
投入者眾,百家爭鳴
跨進OLED市場的門檻是什麼?
「OLED或是PLED(Playmer Light-Emitting Diode,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並非一般人所能玩得起的產業,」錸寶科技總裁兼執行長王鼎章點出投入OEL產業所遭遇的技術與資金瓶頸。
由於台灣相關技術及發光材料尚未成熟,建立一條OLED試產線設備,至少需要新台幣5億元,「這只是初學者要交的學費而已,後期還有量產製程設備的巨額資本支出在等著,」王鼎章指出。
龐大的投資金額與不明確的產業前景,直接影響了國內業者的投資意願。
不過,許多廠商依然對於OLED產業前景抱持樂觀的態度,包括錸寶、光磊、東元激光等廠商持續加碼,投入大量經費用於研發量產技術。
其中,以錸寶的研發進度最快。錸寶OLED廠協理朱崇玄表示,2000年優派國際(ViewSonic)、英特爾(Intel)與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入股錸寶後,目前已建置完成一條400mm×400mm生產線,並以小尺寸的被動式OLED為主,月產能在兩萬五千片左右。
錸寶規劃與在2001年中將與某國際大廠進行策略聯盟合作,獲取資金挹注與技術來源,並切入PLED (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領域。預計2001年底設一條370mm×470mm生產線,月產量為3萬片PLED產品,「屆時錸寶將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OLED與PLED量產能力的公司,」王鼎章說。
光磊則在日前宣布與工研院材料所合作開發出OLED單彩面板,並規劃2001年底完成一條月產四萬片的試產線,2003年再正式導入量產。
由STN-LCD大廠勝華科技轉投資的勝園科技,預計2001年第三季底就會有送樣測試產品問世。聯宗預計2001年著手建立量產生產線,2002年後開始進行產品認證工作。
而東元激光近期剛與伊士曼柯達簽約獲取技術授權,正式跨足加入入OLED領域。
東元激光總經理王贊紘指出,預計在2001年底進入量產的階段,年產能九萬片,產值約為21億元。第二階段將建立二至五條生產線,年產量提升為二十七到五十四萬片,營收貢獻為新台幣114億元。
在PLED方面,由台達電轉投資的瀚立光電已與美商陶氏化學合作開發PLED發光材料;並與英國CDT簽約,設一條生產線,小量生產PLED。
此外,奇美、仁寶近期也加入OLED的戰局,各有一組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的開發研究。
綜觀國內投入OEL產業前仆後繼的戰況,不難發現OLED或是PLED產業投資規模,雖不像TFT-LCD產業來的龐大;但是由於發光材料與製程技術正處於萌芽階段。所以與國際大廠進行合作更顯得關鍵,除了資金的挹注與擷取技術來源外,更重要的是獲得穩定的訂單來源。「除了技術強、資金足之外,更要有國際性的合作伙伴,一起開發市場,」王鼎章指出。
解決技術瓶頸
工研院材料所電子有機材料組組長劉佳明指出,目前台灣投入OEL產業的廠商所面臨的量產瓶頸包括發光材料壽命以及相關零組件的獲得等問題。
首先在發光材料方面,目前綠、藍光材料壽命已有關鍵性突破,包括錸寶等廠商開發出超過一萬小時的材料,預估在 一年內將可以突破兩萬小時的壽命關卡。
而在紅光材料方面,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產業分析師廖顯杰指出,在一年內將克服紅光材料的問題,屆時再導入LTPS(低溫多晶矽)技術的應用,OLED業者將邁入全彩時代。
再者,由最近日韓大廠發展OLED的進度中,可以發現OLED與LTPS技術結合的趨勢。
由於OLED驅動方式有主動式及被動式兩種,LTPS與主動式OLED的製程技術相近,兩者之間最大差別只是在使用材料不同。
基於LTPS與主動式OLED在製程方面的密切關聯性,廖顯杰表示,包括日本Seiko-Epson(精工愛普生)與英國CDT合作,日本Sanyo(三洋電機)與美國伊士曼柯達合作,NEC(日本恩益禧)與韓國三星SID合作,都顯露出OLED與LTPS合作互補的態勢。透過雙方在兩個領域的核心技術,強化在主動式OLED的發展實力。
「LTPS技術是台灣OLED廠商最值得重視的問題,」廖顯杰表示。
雖然台灣在TFT-LCD量產技術方面具備優勢,但在LTPS等先進技術卻是落後其他國家,目前只有統寶與元太切入LTPS領域。
日韓廠商的攜手合作的案例,也為國內LTPS、OLED業者提供相互合作、截長補短的可能性。
此外,台灣廠商在發展OLED產業時,也面臨無現成可用的驅動IC等關鍵元件的窘境。
業者大都將研發資源投入製程提升與材料改良方面,較少跨入關鍵元件的開發領域。「OLED業者忽視驅動IC等元件的開發,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最大阻礙,」王鼎章憂心地指出。
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厚植OLED上下游產業供給鏈,台灣這種不平衡發展的現象,間接地削弱了國內OLED產業的競爭力。
合縱連橫,搶占市場
展望未來,國內OLED廠商除了投入在製程與材料的研發,未來更要投注心力於驅動IC等關鍵性元件的開發。
「這將有可能形成OLED產業大者恆大的趨勢,小型業者的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日盛證券研究處研究員葉銘龍說。
從目前國內OLED產業百家爭鳴的狀況分析,各家廠商雖然陸續發表許多的專利,但這些專利互相交錯;並且關鍵技術的專利掌握在伊士曼柯達大廠手中,沒有一個公司能擁有獨立的專利來生產OLED產品。
「這種技術距離商品化賺錢恐怕還有一點路要走,」葉銘龍表示。
因此國內業者倘若一窩蜂的投入,未必是個好現象。最後仍會走向像TFT-LCD產業一樣,進入「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合縱連橫局面。
業者指出,倒不如開始時一起合作,假以時日產業規模變大後,齊心來對抗日韓等國際大廠,這可能才是國內OLED產業生存之道。
這是OLED產業的所面臨的危機,但也是國內的光電產業追上日韓大廠的一項絕佳契機。
「唯有重視智慧財產權與摒除老二心態,才是台灣OLED產業點亮次世代希望的開始,」王鼎章點出國內OLED產業的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