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台灣微軟正在進行內部行銷會議,剛由行銷處副總經理升任總經理的邱麗孟,除了講述下半年度行銷策略之外,同時逐項檢討員工對台灣微軟營運狀況的反應。會議由早上9點進行到晚上7點,參與會議的員工露出疲憊的神情,聲音已經沙啞的邱麗孟,卻依然神采奕奕地在會議桌前揮舞著雙手、用極快的速度說話。
台灣微軟行銷處經理程文燕談起邱麗孟,每天總是掛著笑容、快步穿梭在辦公室,「好像從來沒有看過她疲累的樣子。」
帶著對行銷工作的熱情及自信,邱麗孟征服了消費性產品、個人電腦軟體以及企業用軟體,目前正帶領台灣微軟迎向整合性服務的時代。
不懂資訊產業卻能賣軟體
從中原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後,邱麗孟在嬌生公司從事嬰兒產品、婦女衛生用品、護膚產品行銷,成為產品群經理後,由於台灣人在嬌生無法突破進一步的職位,邱麗孟開始思考轉換到其他產業。
1993年,對資訊產業全然陌生的邱麗孟進入台灣微軟,對雙方而言都是大膽嘗試。當時台灣微軟的主管全是資訊技術出身,而在推出office軟體時,當時的總經理范成炬急欲尋找行銷人才搶攻市場,因此透過獵人頭公司找來邱麗孟面談。冗長的談話過程中,邱麗孟過去的行銷經驗、自信的言談及對不懂事物的好奇心,讓范成炬印象深刻,雖然當時其他副總擔心邱麗孟的產業知識不足而持反對意見,范成炬還是將當時最關鍵的office軟體交給邱麗孟,「過去台灣並沒有成功的應用軟體行銷經驗,找她來是嘗試,」范成炬說。
日後表現在業務上的成果,證明雙方的大膽嘗試並非枉然。進入微軟擔任產品經理後,邱麗孟負責的業績在短短1年內,成為全世界微軟office賣得最好的地區。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當時還曾戲稱,「如果全世界的office都賣得跟台灣一樣好,我們的windows甚至可以免費。」
近距離說服使用者
在台灣,office從零成長到98%的占有率,可由邱麗孟帶給微軟全新行銷理念談起。
消費性產品出身的邱麗孟,帶來過去應用軟體未曾採用的行銷方式——接觸使用者、說服其試用、讓使用者知道新產品的優點。當時市場上占有率最高的文書處理軟體是PE2與Lotus123,微軟推出office之後,原本只針對企業的資訊系統管理人員、或是對電腦軟體有興趣的人開研討會。但是,邱麗孟擴大使用者層面,直接針對文書人員、秘書及學生做促銷活動,製造大量試用機會,讓使用者感受到office的優點,自然產生購買的慾望。
業績扶搖直上,邱麗孟晉升為桌上型軟體行銷處長,隨後更出任行銷處副總經理,負責的產品由桌上型軟體擴展到伺服器軟體、解決方案。
以企業為主要客戶的產品,邱麗孟的行銷作法又有所不同。面對IBM、昇陽電腦瓜分伺服器市場,微軟推出Windows2000、Exchange、SQL(主從架構關聯式資料管理系統)後,邱麗孟將業務部門劃分為大、中、小型客戶,依照不同產業類別抓出個別廠商的需求,再整合相關產品。
針對重企業用戶,邱麗孟認為伺服器產品及解決方案,則必須提供企業合理的採用原因,讓企業客戶的執行長(CEO)確信微軟能夠提升企業價值,並且說服資訊長(CIO)以成本、投資回收的角度看資訊系統建置,「品牌對企業客戶並沒有用處,整合性銷售及行銷,才能完成企業關鍵性任務。」邱麗孟說。
學習態度積極
邱麗孟擔任行銷處副總經理期間,2000年下半年伺服器軟體業績成長50%,目前已經超過台灣微軟總業績的一半,邱麗孟將2001年度的伺服器軟體目標定為占公司的60到65%。談起自己在台灣微軟的成績,邱麗孟說,「我很有自信台灣資訊產業的行銷沒有人可以超越微軟,趨勢科技、華彩軟體都在模仿微軟的行銷手法。」
邱麗孟的行銷專業靠的是積極的學習。「沒錯,我不懂,但我有信心我學得很快,所以我會逼別人教我,」邱麗孟談起過去在嬌生,原本1年做1次正式的員工績效評估,邱麗孟卻主動向當時嬌生行銷總監張振亞提出,要半年做1次績效評估,希望張振亞指出自己的缺點、改進建議。張振亞向來以要求嚴格出名,她回憶當時,「邱麗孟可能覺得很痛苦,可是我很驚訝,她並沒有抱怨或灰心,反而是正向、積極的思考。」
除了正向面對挫折,邱麗孟實事求是、不做作的工作態度,也幫助她一步步走上總經理之路。
前台灣微軟總裁范成炬,談起邱麗孟與其他主管不同之處,認為邱麗孟會以實際面考量任務的可行性,譬如訂定年度銷售目標時,邱麗孟不會與別的部門比較,而是從產品管理的角度,分析現有資源能否達成組織任務,如果發現無法達成,會很坦白地告訴上司,范成炬說,「她會主動提出執行困難、不硬撐,是可以讓老闆放心的人。」
在競爭激烈的軟體業,微軟獨占的個人電腦軟體市場成長趨緩,企業伺服器市場漸形重要,而網路衝擊下的軟體產業瞬息萬變。
邱麗孟的新任務在於對產業趨勢及整體策略的掌握。面對眼前的挑戰,邱麗孟還是以自信的語氣,笑著說,「我覺得我已經漸漸像總經理了,放心,我學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