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就是了解我們的本質,而仍然愛我們的人。
麥克:「我們是團隊,不是應該互相依靠嗎?」
「麥克,你忙嗎?我想跟你談點事情。」
「傑森,真高興你來,請進。」
「呃,我們已經是很多年的朋友了,我覺得我應該讓你知道這件事。」
「怎麼了?」
「昨天下午開會時,安德莉亞對你發火,要你別再整她和大家了,你記得嗎?」
「呃,對,但是你知道……」
「麥克,不只是安德莉亞,她是在會議上說。你不在的時候,其他人也都在你背後這麼講。」
「大家在背後講我?講我什麼?」
「呃,基本上就是安德莉亞說的那些,覺得你太依賴大家了,你總是纏著人,要他們提供想法和建議之類的……」
「等等,我覺得我們就應該互相依靠啊,我們是一個團隊。」
「麥克,我們的確是團隊,但是不管怎麼樣,大家覺得你向他們要得太多了,認為你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傑森,我搞不懂。」
「我知道,所以才來找你談這件事。」
「嗯,很謝謝你。那你覺得我該怎麼辦?」
「也許你可以找幾個人談談,改善一下關係之類的。」
「對,你說得對,我應該這麼做。傑森……」
「嗯?」
「你真是好朋友。」
畢生的友誼:關鍵是「避免過度依賴」
畢生的友誼可能會如愛情般炙烈。像戀人一樣,終生好友認為彼此之間有特殊的「牽繫」或「連結」。研究顯示,終生好友常常對彼此的感受和需求特別敏感。
這是畢生友誼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當這種友誼變得太強烈,就會讓人深陷,忽視了其他人際關係的建立,將其他人排除在社交圈之外。關鍵是避免「友誼的過度依賴」。你需要學會「依靠」朋友,而不是「完全依賴」朋友。
.把朋友當成「軍師」,而不是「枴杖」
這兩者有微妙的區別。如果只是讓朋友幫你找一些藉口或理由,你就是在利用他逃避責任。若你就生活中的問題請教一些真誠、坦白的建議,就是把朋友當成「軍師」。關鍵是看朋友的建議是否對你形成挑戰,甚至讓你覺得焦慮或不舒服——如果有,那才是好的。朋友是在幫你,不是扯你的後腿。這樣的友誼能帶給你收穫,在友誼中成長。
.
有意識地拓展你的社交圈
為了避免友誼的過度依賴,偶爾必須有意識地把其他人拉進來。剛開始,新朋友可能顯得像個入侵者,他的出現會讓你收斂你們之間早有默契的小玩笑,使你們之間的互動費勁而拘謹。是環境改變造成了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而不是新朋友的錯,在改變一種長期的友情模式時,不舒服是必然的反應,這些反應會隨著時間淡化。
.
不要把友誼當成「零和遊戲」
感覺到新朋友帶來威脅,原因之一是:我們認為友誼是一種「零和遊戲」,相信每個人的感情總量有限,所以對其他人的善意和友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們的友誼。而事實上,新朋友意味著新關係、新機會,能為友誼注入生機,帶來全新視角。
短期的友誼: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結束」
搬家、換工作……太早的分離令人痛苦,然而,並不一定會動搖你們之間已有的連結。為了重建這段友誼並加以延續,你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以目前狀態存在的這段友誼將要結束了,唯有如此,才能夠在新的環境下延續這段友誼。
.
表達憂傷,繼續前行
假裝不在意只會使過渡期變得更難受,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找理由,說服自己「那段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可能就是在「否認結束」。最好要允許自己感到悲傷,感覺受傷、挫敗或生氣,深切而徹底地哀悼逝去的友誼,同時加強你們之間仍然保留的聯繫,關係改變了不等於破滅。
.
設立更實際的友誼目標
否認結束的一個關鍵特點,就是設定不實際的友誼目標(比如:「我們要每天通電話。」)。剛開始這是減輕打擊、面對痛苦的方法,但是時間久了,你必須變得更實際,讓你們之間的互動順其自然地發展,直到形成兩人都可以接受的往來方式和頻率,可能是每天一通訊息,可能只是偶爾打電話聊聊天,還有一些人,過節時發發祝福就足夠了。
.
了解遠距離友誼的力量
有時候,我們對於遠距離友誼的期望太多,有時又期望得太少。友誼並不一定要面對面地交流才有效。你應該更放開自己,更願意與別人分享生活。
斷續的友誼:重點在「週期性地」重建聯繫
也許,你每年都在一場會議或研討會上,遇到某個人一、兩次,你們相聚時,非常享受彼此的陪伴,但是一分開,你們幾乎就沒有聯絡。
這種關係裡最大的挑戰就是「週期性地」重建聯繫。斷續友誼的雙方有時候會發現,在沒有聯繫的期間,彼此成長的方向有很大差異。這並不意味著友誼結束,但是在每次重逢時,確實需要積極地重新建立連結。
.
帶給對方最新的消息
「共同語言」和「共享經歷」正是讓友誼如此美妙的因素。如果間隔時間很長,需要花點時間了解彼此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也是交換看法的好機會,朋友會在一些老問題上帶給你全新視角,而你在描述目前生活時,將想法轉換成語言說出來,顯然也加深了對於自己所處的狀態,以及自己想要什麼的理解。
.
理解友誼的目標
這類朋友不是在你急需幫助時的最佳人選。為了避免雙方都感到疑惑和不滿,你要確立對於這類朋友,你的期待有哪些是實際的,哪些不實際。好好釐清自己的人際關係目標:你需要從這段友誼中獲得什麼?你又能付出什麼?你希望這段關係有多親密?你生活中的哪些部分,是需要保留隱私的?
.
調整你的行為,以符合目標
你可以決定是否要更常見面,還是維持目前的頻率就夠,或者是否想邀請對方參加正式的家庭聚會。不管你選擇什麼方式,記住,你的行為都要符合自己不斷變化的需求。
特定情況下的友誼:「保持界限」很重要
最富挑戰性的友誼就是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友誼,比如工作夥伴、同一個小組成員。結果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界限問題」:我們應該邀請這個人進入自己生活中的其他領域嗎?或者,最好只在特定場合碰面?
有時候,我們試圖擴展那段友誼,卻發現在那個特定的情境之外,事情就不對了。有時我們選擇維持一道嚴格的友誼界限,這是最保險的做法,但我們會想知道,自己是否無意中扼殺了一段可能會更深刻的關係。
.
讓友誼順其自然地發展
也許你決定為友誼設立界限,但是沒多久就發現,其實你特別喜歡跟這個人在一起,你想要在其他的情境下跟他來往。也許你會發現擴大友誼範圍並不好,你更希望把你們之間的往來限制在特定場合。你的目標在變化,因此需要嘗試不同的處理方式。
.
當心反彈作用
有時候,我們會經歷「反彈作用」,發現自己討厭曾經打算要更親密的人。這是自然反應,幫助我們重新建立起界限,因為討厭,就更容易與對方拉開距離。難就難在得控制這種反彈作用,不讓它毀掉這段關係。記住:讓我們覺得受挫的是情境,而不是那個人,你們也許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關係,但是過一段時間,你能夠建立起一個讓你覺得舒服的新模式。
.
控制自己不要打破友誼界限
當別人打破我們的友誼界限時,我們很容易看出來。但是當這麼做的人是我們自己,就不容易意識到了。你要知道,就像你打算與對方保持距離一樣,他也同樣在這麼做。你可能無意識地破壞了友誼界限,試著對這件事敏感一點。如果沒把握就問對方一下。把事情擺到檯面上,便很容易讓朋友告訴你,他目前喜歡什麼程度的接觸,同時你也創造了一個機會,可以敞開心,聊聊自己想要什麼程度的接觸。
本文節錄自:《適度依賴:懂得示弱,學會從信任出發的勇敢》一書,羅勃.伯恩斯坦(Robert F. Bornstein)博士、瑪麗.朗古蘭(Mary A. Languirand)博士著,石孟磊、歐陽敏譯,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