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莊子.逍遙遊》:正因對世俗無用,所以也不必被世人壓榨

人要慢活才能快活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9-04

瀏覽數 31,9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人文之美根源在人生態度的調整,也就是須將向外、求快的追逐功名心態扭轉為以回歸真我、品味生活為本的人生觀才行。《莊子.逍遙遊》的最後兩段,正是在點出這一心態的轉換。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遙遊〉第六段

最近看到一句不錯的話:「要慢活才能快活。」美國《華爾街日報》也曾在首頁報導了台北的慢活文化,肯定台北在亞洲的新興都市中,選擇了一條不以高樓大廈為尚,而以文化創意為美的不同道路。在更早一些,大陸廣東的《新周刊》更曾推出專輯,讚譽「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我們試把以上三點串起來,台灣的人文之美,其實是植根於在崇尚功利、快速的新時代主流文化中,別有一種回歸生命、咀嚼生活、不慕榮利、自在悠閒的底蘊。而這種返樸歸真的底蘊,顯然是源於道家者更多於儒家。所以我長久以來都這麼認為:中華文化之有道家,其實是比有儒家更為珍貴。因為儒家式的向外推擴以實現人文理想,是與所有其他文化同向的;反而是道家向生命之源回歸的思路,是其他文化所無而中華文化所獨有。儒家也正因有道家之助才不致陷於其他文化一味外向的險境而能維持中庸與平衡的啊!

現在回到「慢活」這個核心主題。原來人文之美根源在人生態度的調整,也就是須將向外、求快的追逐功名心態扭轉為以回歸真我、品味生活為本的人生觀才行。《莊子.逍遙遊》的最後兩段,正是在點出這一心態的轉換。

莊子還是藉惠施的質疑來回應:有一天惠子又跟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我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聽別人說是管它叫『樗』。這棵樹怪極了:樹根像長瘤一般臃腫醜陋,完全不能用尺來量;樹枝則扭來扭去可也並不曲線圓潤優美。樹立在大路邊,但經過的伐木人卻正眼都不瞧它一眼。我看你的言論也和這棵樗樹一樣,儘管境界高遠,卻對現實生活一點兒用都沒有,這種言論恐怕不免被世人拋棄的下場罷!」

莊子卻也用了一個比喻來回答:「你應該也見過狐狸、黃鼠狼這種中型動物罷!牠們每天埋伏在草叢路邊,等候捕獵經過的小動物,辛苦地東西奔波,上下跳躍,以謀一飽,但自己卻也冒著被獵人捕殺的危險。至於那神獸犛牛,體型大如天邊的烏雲,可算壯觀了,但你若要牠去捕獵老鼠,牠反不如黃鼠狼。這正是小有小之用,大有大之用啊!就如你有的這棵大樹,當然不適合做棟梁櫥櫃,但何不拿來種在超越俗世的夢幻國土,你就每天在樹的四周悠閒散步,累了就酣睡在樹下,這不也是它的美妙用途嗎?」

其實人也該像這樗樹一樣,正因對世俗無用,所以也不必被世人壓榨。當我們從競爭激烈的戰場退下,也許反而會發現一個無憂無慮,自在逍遙的人生!

《莊子.逍遙遊》:正因對世俗無用,所以也不必被世人壓榨_img_1本文節錄自:《在無何有之鄉遇見莊子》,曾昭旭著,九歌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