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收入、教育程度影響很少!性格才是人生滿意度的關鍵?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8-28

瀏覽數 42,35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連重大的負面事件都無法影響滿足感,那麼是否表示追求平穩的生活或許根本就不重要呢?當然並非如此。生活狀態是否穩定會影響一個人的滿足感,只是程度往往相當有限。

大約50年前,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幸福感。綜觀所有研究結果發現,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狀況、性別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會影響主觀的幸福感受,但占比只有3%至5%左右。

因此,必定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人們對於幸福感受的差異。像是老同學在多年後重新聚首時會發現,昔日同窗除了髮型和衣著改變以外,其他幾乎都沒什麼變化,從前那個愛發牢騷的傢伙可能變胖了,也掉了些頭髮,但他還是像學生時代一樣抱怨個沒完;而那個永遠善解人意、沉著冷靜的班長,則依舊具有溫文儒雅的氣質。

如此說來,滿足與性格有關嗎?心理學家艾德.迪安納(Ed Diener)是首位利用一份只包含5個問題的簡短測驗來測量滿足感的科學家,藉此研究「性格」對於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他找了222位心理系的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發現這些年輕人對人生的滿意度有著極大的差異。這些學生全都是天之驕子的特權階級,能在大學裡就讀像心理學這樣不以賺錢為目的的科系,他們也幾乎沒有經濟壓力或對前途感到不安等問題,因此表面上他們看起來都過得非常好。但事實上,有些人卻極度憤世嫉俗,而其他人則特別知足常樂。

為了確認滿足感是否由性格而定,迪安納使用心理學家長期用以描述人類性格的工具,即「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這五種性格特質不容易受到一個人的生活模式所影響,也能確切顯示在一個人性格中最重要的幾個關鍵,包括:他對體驗新事物抱持多開放的態度?有足夠的責任感嗎?包容性有多強?有親和力嗎?又或者他特別容易情緒不穩(神經質)嗎?

這五種人格特質分別如下。

一、情緒性

容易有大幅度的情緒波動、焦慮、憂鬱及易怒,對事情總是過度擔憂,因而給自己太多壓力。

二、親和性

樂觀,善良,容易相信別人,在團體中較容易與他人合作。常會關心他人,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三、開放性

具有好奇心,勇於挑戰與冒險,擁有多樣化的興趣,喜歡各式各樣的生活體驗。

四、自律性

主動而認真負責,重視細節,做事有計畫,且會按部就班前進。

五、外向性

反應機靈,精力充沛,熱情健談,擅於社交,喜歡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交友廣闊。

收入、教育程度影響很少!性格才是人生滿意度的關鍵?_img_1(表格:時報出版提供)

當然,一個人身上所擁有的特質遠遠超過這5種。基本上,所有與人的思想、感受與行為相關的特質,就代表其個性。在19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Gordon Allport)和奧德伯特(Henry Odbert)發表了一份史無前例的人格詞彙表,單在英文當中就有將近18000個描述人性格特點的字彙,數量之龐大讓他們稱之為「語義學夢魘」(a semantic nightmare),其中意思相似的又有4504個形容詞。

但無論如何,這五種人格特質對滿足感的確有著極重大的影響,之後又有許多科學家針對這個議題做了研究,最後依然得出相同的結果。這些研究結果皆顯示,與不滿足的人相比,極度滿足之人會特別熱心、隨和、負責任,而且絕對不太會神經質、內向或膽小。此外,這些人也擁有穩固的社交圈,愛情關係通常比較長久,而且整體而言比較容易廣結善緣,人際關係良好。

親和性與自律性顯然是影響滿足感最大的兩種特質,其原因很容易推測得知:滿足者對人生與周遭的人都抱持善念,因此他也會感受到更多正面的事物,基本上就會比較滿足。至於自律性,則通常與一個人的組織與邏輯能力有關,這有助於解決日常生活需求,並提升幸福感。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此外,外向性也會對人生滿意度產生正面影響,它代表我們樂於接受挑戰,並且能睿智地解決問題,因此在面臨困難時,也能勇於克服,不認為自己會被就此擊垮。

相反地,不穩定的情緒與滿足感是無法並存的。情緒化的人極易為任何事煩憂,他們會覺得自己背負重擔,承受極大的壓力,常讓人認為他們是不快樂的。

客觀來說,迪安納那些個性開朗活潑的學生們遇到的正面事情,絕對不會比那些總在抑鬱情緒裡艱難度日的病人還多,但即便如此,那些樂觀的病人卻認為自己很快樂。迪安納說:「這種正面經驗的模式會持續一輩子。」他認為不自我設限、親切的人對正面事物的感受特別強烈,而神經質的人卻會吸引負面事物,因為他們預期的就是負面事物,也因此會記得特別清楚。

總體來說,性格因素對滿意度的影響約占50%,不過它們決定的不只是人們究竟有多知足,也影響人們對人生部分領域的滿意度:例如工作或感情關係等層面,因此一段與情緒不穩者相結合的婚姻會較不持久;如果另一半有著神經質的性格,那麼未來離異的可能性也會很高。此外,在職場條件類似的前提下,員工的性格差異對滿意度也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人開開心心地上班,每天都能有最好的表現;但在相同的工作中,有些人卻倍感壓力,總是怨聲載道。

性格的影響就是那麼明顯,我們早自一個人的學生時期就可以預知,將來他是否會喜歡自己的工作。1995年,有心理學家曾在威斯康辛大學為應屆畢業生大膽做了預測:那些在校時常常對作業提出抱怨、做事情緒化、不太有責任感的人,日後的職場生涯也較不順利,而且這項預測在學生畢業幾十年後依然非常準確。

性格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如同上述,五大人格特質是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但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魯赫(Willibald Ruch)還想對此更深入了解,因此他針對那些自覺特別幸福的人,更深入調查他們具有的性格強項,包括:希望、熱忱(熱心的行動力)、連結力(愛人的能力)、好奇心與感恩的心,這些也是能使人感到滿足的特質。

相較之下,其他同樣正面的性格特質,如:心胸開闊、具有美感、可靠、創造力與謙遜等,則比較無法影響滿足感。

收入、教育程度影響很少!性格才是人生滿意度的關鍵?_img_2(表:時報出版提供)

此外,自我價值感對於滿足程度也有極大的影響。自我價值感是固定不變的,會伴隨我們一生,有時就等同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至少在我們這樣的個人主義文化裡,滿足與自我價值感的關係極為密切。然而研究也發現,在孟加拉這個國家,滿足的人生並不是那麼重要。這可能是因為在貧窮文化裡,金錢更被重視:也可能是因為在那樣的地方,收入較低者所承受的痛苦,會比在西方世界裡生活困難的窮人還要多。

雖然性格對人生滿意度有絕對的影響,但滿意度仍是能改變的,就連性格也並非堅不可破,它們能夠、也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而且這些改變通常是積極正面的。很多研究都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成年人都會變得更加和善、專注,情感修復力也更強。只不過這些改變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完成,短時間內突發又劇烈的人格改變是極少見的。

柏林教授詩佩西特(Jule Specht)就表示:「我們已經知道,性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尤其是當有重大事件改變了我們,以及我們對人生的想法時更是如此。當她分析德國經濟研究院的社經民調數據後,發現即使是已退休的族群,性格仍會產生明顯的變化。例如一個畢生追求名利的人,到了晚年可能會變成一個古道熱腸的老爺爺;逞兇好鬥之人也可能變得和藹可親;一個向來都很有責任感的媽媽,可能會變成熱愛自由的女人,不再在乎世俗的價值觀。

然而並非所有性格都可以改變,例如「親和性」似乎就是最不容易改變的個性特質。通常社交能力強又健談的年輕人,在長大成人後會變得比較沉穩,但和之前的落差並不會很大。相較之下,責任感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有些人在年輕時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是特別的循規蹈矩、可靠及負責任,但在40歲以後,通常個性都會更為沉穩,也有明顯的責任感。

相反地,難相處之人卻要直到約60歲後才會變得比較隨和。我們刻板印象中所想像的老年人總是嘮叨、愛發牢騷,感覺很難搞。但出乎意料的,在現實生活中,溫和慈愛的奶奶,以及親切簡樸的爺爺似乎還蠻常見的。

另一方面,思想開放程度會與年齡成反比,年紀大的人顯然保守,更堅信舊有觀念,對接受新事物與新思維也比年輕人缺乏興趣。就連神經質的傾向也會隨著年齡增加。一般來說,20幾歲的年輕人較能在壓力之下仍維持自信、保持鎮定,自30歲之後,這些特質就會慢慢褪去。

我們的性格能夠隨著時間改變,而且也真的會改變。曼徹斯特大學的波伊斯(Chris Boyce)對此指出:「性格上的小變化會讓我們的滿意度產生大改變,所以政府應該致力改善學校課程、社群團體、兒童教育等人格養成的培養環境,這比起促進GDP的成長,提升國民幸福指數會更有效益。」

如此說來,顯然人們並非本性難移,但為什麼我們卻很少改變呢?這是因為人們多半「無法想像自己會改變」,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麼活著,也一直就是這樣的人。人們會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推測自己的未來,而且也沒有範例顯示如果擁有不一樣的人生又會如何,唯有當人們相信自己真有可能改變的那個瞬間來臨,他們才能找到自己適合的改變方式。

我們若希望性格與自我價值感能朝正向發展,並藉著這樣的提升來達到更高的滿意度,就必須主動做些什麼才行,包括主動分析自己過去的人生,以及未來的目標與願景,另外還要培養一種重要的能力是:與自己的負面性格達成和解,對自己也要寬容一些。

收入、教育程度影響很少!性格才是人生滿意度的關鍵?_img_3本文節錄自:《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一書,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著,林硯芬譯,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