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無人讀史,還是無史可讀?

人文與政治之間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2019-07-31

瀏覽數 35,600+

無人讀史,還是無史可讀?
 

本文出自 2019 / 8月號雜誌 老屋改建潮來了

大陸學者:把蔣介石譯成常凱申 

台灣記者:不知《自由中國》雜誌

今年5月4日,是「五四運動」100年,在網路上看到有台灣媒體訪問旅美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五四」精神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與科學,余院士就這兩方面做了闡述。

他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來台灣時,胡適和雷震等人創辦了《自由中國》雜誌,意思等於批判了大陸的共產專制政權,也開創了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使「五四」的精神能傳承下來。

說到這裡,余院士當時問了訪問的記者:「你知道《自由中國》雜誌嗎?」記者答:「不知道。」余院士吃驚地說:「你居然不知道《自由中國》雜誌?」鏡頭裡面沒有帶出記者來,但聽他的聲音,大概30到40歲之間。在台灣,這個年歲的人,不知道《自由中國》雜誌,應該也不是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事。

「五四」過後幾天,有人發表一篇文章〈懷念那些工程師治國的日子〉,文中提出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楊繼曾、陶聲洋、孫運璿、趙耀東等,他們都是工程師出身,也都是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生活在台灣的人應該感恩懷德,常念不忘才是。

在筆者參加的群組裡,有幾位朋友對上面這篇文章有所討論:

A:上週和一位教授吃飯,他在台大某研究所教書,班上有學生16人,問了他們李國鼎和趙耀東、孫運璿,全班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們是誰。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B:那是因為學校不教,媒體不寫,社會不說,家庭不在意。不能怪他們!

C:所以,歷史有時不是代代相繼的永續的江河,而在某個角度看來,其實更像是代代不同的池塘,每一代都活在每一代自己的池塘裡。

D: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總要有人寫,中國文明所以偉大,因為史不曾斷。現在有政黨就是要砍斷這血脈臍帶,嫁接到日本人統治去。

E:台灣學童已經無中國史讀。我看了部分的新教科書,日本小說家、台灣鄉土作家的作品多,中國古文少。

中國人不可自亡其史

大家不要以為不知史、不讀史是台灣特有現象,大陸可能更嚴重。北京《新京報》2009年6月20日報導: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在《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這本「學術性著作」中,把蔣介石(Chiang Kai-shek)譯為常凱申。書中其他誤譯的地方還不勝枚舉。

蔣介石應該比尹仲容、李國鼎更是名人吧?歷史地位更重要吧?但一個青年讀到博士,而且還當了教授,仍然不知道這樣一個人物──即使是「階級敵人」「反動頭頭」,但仍然是歷史人物,應該要知道。

亡人國者先亡其史。兩岸的中國人,不要先把自己的歷史給亡了吧!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