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中的矽谷,矗立於101號公路兩旁的辦公大樓,燈火通明,耀眼星鑽,比路燈還亮。
矽谷不僅是創業者眼中的天堂,同時也是VC(創投)心中的聖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才遠道來尋夢,在這塊土地上,有許多創意發想、點子萌芽。童話故事中的魔法師能點石成金、將祈願者的夢想成真,現實生活中將這些點子、創意成真的就是創業者的魔法師——創投家。
創投家與創業者相輔相成、成了唇齒相依的共生體。創投發展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有創業家,矽谷的創業風氣、容錯精神。今日的矽谷因為多元種族的融合,各民族截長補短,成就許多令人稱羨的成功事蹟。
亞裔的力量不可輕忽。《TECHNOLOGY JOURNAL》就曾以「亞裔移民改造了矽谷」作為報導主題。根據《區域優勢》一書作者、加州柏克萊分校教授AnnaLee Saxenian研究顯示,在1995至1998年,由亞裔移民主導的公司成長29%。自1980年開始,在矽谷的高科技公司,約有25%以上由亞洲人主導,其中又以華人占大多數(見一七二頁表)。
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就有華人創投的雛形產生。漢鼎亞太公司董事長徐大麟指出,在1980年代就有很多台灣企業家用私人名義至美國做投資,即俗稱的angle investor(天使投資人,指個人創投),「但是都不太講,」徐大麟說。
創投天使降臨矽谷
1990年代初期,就有亞裔的成功創業者開始轉做創投,「1996年後,華人創投開始興盛,」本為成功創業家,退休後以angle形態活躍於華人圈的邱俊邦說。
「最近四年,華人創投多了許多,」Maton Venture managing director陳勁初指出由於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公司紛紛設有基金加入市場,同時這四年是矽谷的黃金期,美國股市狂漲,市場機制衍生許多需求,基本上華人創投在矽谷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由當地產業界出來,有的是以angle形態,有的自行成立創投公司。其共通特點為,皆經歷留學生、工程師與創業成功的三部曲後,結合強大的技術背景與豐富的管理經驗,由產業界跨足創投業,如Acorn Campus的陳五福、VENGLOBAL的程有威與以個人名義投資的邱俊邦等,大多皆朝向育成中心方向發展。
第二種類型是台灣直接移植至矽谷發展的華人創投,以子公司的形態設立,如中華開發創投、宏?創投、旭揚創投,還有以個人名義成立基金,如AsiaTech的任玫莉。
第三種類型則是台灣與當地的創投合作,並未在當地設立子公司,多半是以派駐代表形態,來回往返台灣與矽谷,目前台灣創投以此類型居多。
VENGLOBAL創始人程有威指出,據玉山科技協會初步統計,去年由台灣至矽谷發展的基金接近四十支,「未來會有很多人循設立分公司的正軌來做,這樣才能經營下去,」他說。事實上,有愈來愈多台灣創投將矽谷列為發展重心。智?創投總裁莊人川指出,三、四年前因為地理距離愈來愈短,很多亞洲資金發現如果要走到高科技前端,一定要去美國,所以當Internet與通訊產業發展後,亞洲資金開始至美國播種。
原本兩地往返做創投的台灣創投家也發現,要經營美國市場就必須在當地扎根。中華開發創投資深副總經理羅文倩指出,中華開發因此應運而生。
全球化使得台灣創投必須往矽谷發展。iglobepartners 創辦人之一的顧問指出,台灣的市場小、創投市場競爭激烈,更要朝全球化發展,這也正是為什麼台灣的創投紛紛至矽谷與海外設點。台灣創投蜂擁至矽谷發展,除了台灣市場規模太小,走向全球化勢在必行之外,另一原因是好的案子愈來愈少。旭揚創投董事長邰中和表示,台灣最近的創業風氣確實有下降趨勢。
除了台灣本身的推力外,矽谷有令人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全世界的人才在這開花結果,有完整法律,堪稱創投的聖地,」邰中和指出全世界資金會自然匯集至矽谷,「資金無國界,加上矽谷的案子最多,」他表示台灣的公司早就擴張至國外,創投當然會跟著過去。
不斷有新的創業波潮,是矽谷不易被取代之因。莊人川指出,健全的美國股票市場,良好的資金循環系統,成為矽谷吸引全世界資金湧入的條件。
矽谷已從研發中心的角色逐漸轉型成科技交換中心。「因為成本太貴了,已經有許多的研發中心外移,」陳勁初說。但所有公司的總部(主要團隊)還是設於矽谷,「一離開,與矽谷的脈動都失去了,」他說。
創投模式不能複製
「美國投資是故事的開始,台灣投資是故事的結束,」羅文倩形容道。正因為如此,兩地的創投模式無法複製。羅文倩指出許多台灣創投剛開始用做台灣投資的想法來經營美國,「繳了學費後,會發現不是放諸四海皆準。」
創投是金融產業的一部分,提供未上市公司的融資管道。各國經營創投的方式與當地的資本市場有密切關係,也因此在公司制度、資本市場結構、產業特性上會有所不同。
以公司制度為例,美國是創投發源最早的市場,採partnership制,最大特色在於組織彈性、明文規定分紅制度。由於運作多年,各方面如法律、資金、運作機制堪稱完整。 台灣創投業沿用公司法,並無規定分紅制度。所有決策須經董事會通過,「一個deal(案子)要等到董事會通過才決定要不要投,根本不符合創投精神,」一名台灣創投家說。
從資本市場的特性來看,台灣的創投像湖泊,美國的創投像汪洋大海一樣。湖泊的風浪挑戰不似海洋般大,如何從湖中取得最多資源與將資源運送出去,是台灣創投環境的最大課題。美國市場屬於海洋型,面對驚濤駭浪,隨時可能會有滅頂的危險,「重點在於如何從一葉扁舟長成航空母艦,」羅文倩說。
兩地產業特性不同,使得創投模式也不一樣。台灣產業是以高科技的製造業為主,量產所需籌資的規模很多,所以台灣創業家都是一次籌集三年所需的資金,讓往後的經營較無資金上的壓力。美國則相反。投資人對績效很看重,且美國多半是以技術、創新的高科技產業為主,CEO(最高執行長)每年都要花時間找錢。
創投生活很忙。很多創投家形容自己沒有個人生活,整天都在工作,「小的創投一年看兩、三百個案子,大的可能一個月就得看兩、三百個案子,」任玫莉說。
listening(傾聽)、speaking(交談)、research(研究)、social(社交)是創投生活的標準形態。listening與speaking是典型的矽谷創投家最常做的兩件事。身處於矽谷,知識的需求與消化遠比其他各地來得重要,所以研讀是每個VC的必做功課。人脈與網絡是創投生活中最大比重,社交更顯得重要。
在矽谷,有條全美最頂尖VC的聚集地,名叫沙丘路(Sand Hill Road),「這裡,沒有一家華人VC,」邱俊邦指出好的deal全都到沙丘路,華人很難打進主流的VC市場。Acorn Campus 創辦人之一林富元指出華人創投之所以可以在矽谷生存,是因為剛好矽谷有很多華人創業,「如何與主流建立關係是最大課題,華人要有真本事,若永遠只跟在人家後頭投資,遲早會被淘汰。」
由於大中華經濟圈的崛起,台灣創投成為主流的契機也隨之浮現。莊人川指出,由於美國創投都專注在領導技術的公司,要看得見的公司才投資。
因為語言溝通問題,亞裔創業者在面對美國VC時較不易表達完整想法。將來許多新技術都會於亞洲形成,美國與亞洲合作就是要發掘良玉,「這就是台灣創投的附加價值,」莊人川說。
放眼整個亞洲,台灣被公認為亞洲創投中發展最成熟。據Pricewaterhouse Coopers(適華庫寶企管顧問公司)的調查,過去五年範圍涵蓋全球性的私人投資成長幅度前二十名國家中,台灣位居第三(前兩名分別為瑞典、瑞士),同時是亞洲第一。邰中和認為台灣具有厚植的經濟發展實力,「這是二十年累積下來的,」華人創投要打進主流,與產品別有關,「如果最終目的是台灣市場,沒有理由台灣不成為主導創投。」
矽谷VC大軍,前進大陸
大陸市場成為全球矚目焦點,事實上,創投業前進大陸市場勢在必行,「大陸市場是未來可著力的地方,」陳漪釧說。
無線通訊與光纖是矽谷所有創投家目前極力看好的明星產業,其人才都以大陸人才為主。台灣的創投家想要在此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能運用台灣自身優勢,結合兩地資源,「充分運用台灣對大陸市場的瞭解,與美國創投合作,」陳漪釧說。
此外,大陸創投缺乏管理人才是台灣創投卡位的先機。陳勁初指出大陸對於整個創投的概念非常模糊,很多背後都是由銀行支持。德恩創投創辦人康潤生也認為大陸目前不適合做創投,他認為台灣不要怕虛空化,台灣創投要做控股管理,「面對世界性競爭,要站到最快速的位置,」他說。
創投產業發達與否,要視資本市場發展是否健全。任玫莉指出大陸人想學做創投,「其實他們做得很好,只是大陸資本市場沒有台灣好。」美國非常尊重既定遊戲規則,但大陸市場的遊戲規則非常靈活。陳勁初表示,之前外資為進入大陸市場繳了龐大學費,目前態度趨於保守,「憑著台灣對大陸市場的瞭解,是台灣資金及創投業進入的好機會,」陳勁初說。
未來,華人創投除需面對整體經濟環境向下修正的挑戰,也需努力做出代表作。莊人川指出,「美國VC可以說Yahoo!、Cisco是我投資的,但華人呢?」如何讓人認可亞洲創投的價值,「要有標竿型的成功案子出現,」莊人川一語道出華人創投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