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至矽谷發展的創投家,旭揚創投董事長邰中和是最常被提起的名字,「他算是個滿成功的VC(創投),」包含Maton Venture managing director(相當於執行董事)陳勁初在內的華人VC,在列舉台灣成功的創投例子時,一定不會漏掉邰中和。
目前旭揚創投已在矽谷投資約七、八十家公司,管理資產總額約10億美元,IRR(內部報酬率)有50%以上。近期所投資的Marvell、Oplink等公司都已上市,是業界公認成功的案子,「我們在矽谷比較積極,八成投資在矽谷,」邰中和指出,旭揚投資領域以IT(資訊科技)產業為主。
邰中和是交大控制工程學系畢業、邊工作邊讀了淡大科學管理研究所碩士,曾在神通電腦工作,是台灣最早期投入CPU(中央處理器)銷售的人員之一,後與施振榮共創宏碁,在宏碁待了十七年,「我是在美國離開宏碁的,」邰中和說。
一般對市場、技術有興趣,加上有管理經驗的人,很容易就會往創投發展。「當想轉換跑道,自然就想到創投,」邰中和形容矽谷是創投的聖地,「我對這兩地都熟,做創投自然就會以這兩地為主。」1996年,邰中和回台灣募集第一支基金,投資者包含宏碁、光寶等。剛開始基金規模為2800萬美元,不到一年即增資至3500萬美元,其後得到台積董事長張忠謀的支持,成立第二支基金,台積投資97%的股權。
邰中和比較台灣與美國的不同。他指出美國對創業家的incentive(誘因)特別高,而台灣對成功經營者的誘因較高。其次,美國法律較周全,對投資人保障也較台灣完整。在美國,當公司價值沒有被創造出來,投資者可優先拿回資金,在台灣則是投資者與創業家按比例分配剩餘價值,「美國是hard cash(投資者的資金)與soft cash(創業家的腦力)分開,」邰中和說。
做為台灣與矽谷的橋梁,邰中和很肯定台灣產業執行面。
他舉電子零件成本為例,從美國到日本銷售,價格至少增加15%以上,「台灣只需5%至10%,因為台灣有辦法將中間的效率提升。」
走出與出走是兩回事。「像荷蘭的飛利浦,產業雖然外移,但總部還是在荷蘭,」邰中和認為從傳統產業離開台灣,台灣留下些什麼,這問題值得深思。他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台灣要利用本身地理位置與優勢吸引投資。
台灣創投業往大陸發展是必然現象。「這是時勢所趨,」邰中和指出要投資某個市場時,得先考慮退出機制,「大陸市場目前還不成熟,我們也正在審慎評估中,」他說。
對於台灣,邰中和指出,我們要認清在大中華經濟圈中的機會及應扮演的角色,做中國的猶太人。「就像猶太人在紐約金融業占有一席之地,」他說。
邰中和認為,上海是台灣一展身手的世界舞台。以台灣的藝術家在台灣發展為例,充其量只是台灣的藝術家,若至上海成名就可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上海是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的最好據點。」
他在台灣的秘書龔小燕形容邰中和很喜歡交朋友,所以會有很多的案子來源。「他很有親和力,誠心很夠,」在美國的秘書呂慧音說。
邰中和形容自己是個隨和的人,「有時會有點急躁,」說至此,他哈哈大笑。對於他人的稱讚,邰中和總是不好意思,「我沒他們說得那麼偉大,我喜歡大家一起做事。」
做創投的壓力很大。「尤其決定不繼續支持某家公司時,」邰中和表示創投是個很有趣的工作,「除非表現不佳,否則進來的人很少再轉業。」
幫公司找到歸屬是創投家的責任。五年多的創投生涯,邰中和幫助近三十家公司找到歸屬,共有十多家上市,十多家購併,「有的歸屬(指上市)很好,有的差強人意。」
談到生活,他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我的生活乏善可陳,除了工作就是回家,」他開玩笑道。邰中和的時間被切成兩半,一半給矽谷,另一半給台灣。
在矽谷的日子很忙。「每天都有好幾個meeting,」不過,雖然從早忙到晚,邰中和的聲音依舊宏亮,個性依舊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