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豐饒色感的畫家蘇憲法 專心畫畫的感覺很孤獨

趙悅筑
user

趙悅筑

2001-02-01

瀏覽數 26,350+

豐饒色感的畫家蘇憲法 專心畫畫的感覺很孤獨
 

本文出自 2001 / 2月號雜誌 第176期遠見雜誌

在一個沁涼的日子,拜訪畫家蘇憲法。高高瘦瘦的蘇憲法,映著年輕氣息的藍格襯衫,靦腆的笑容,掩藏不住小孩子般活潑的心,實在看不出來,他的年紀已過半百了。

與蘇憲法交談,可以感受到陽光照在海洋上的溫煦及寬容。生長在嘉義布袋的小漁村,蘇憲法承襲漁家子弟勤奮堅毅的個性,「我常抱著必勝的決心,」蘇憲法以稀鬆平常的語氣,吐出這幾個令人震撼的字。這就是他在繪畫的歷程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原因吧!

一切堅持,只為繪畫

原來從小學的年紀,小小的蘇憲法已經開始踏上繪畫的人生。

小學美術老師的慧心,開啟了蘇憲法對繪畫的執著。國小三年級,蘇憲法的作品透過美術老師的鼓勵,投稿至︽小學生畫刊︾,還成為當期封面,這在傳統的鄉下,可真是了不得的事。後來體諒家境並不寬裕,母親必須做手工補貼家用,蘇憲法放棄念高中,進入嘉義美術學校。雖然當時的美術老師只教國畫,但是蘇憲法已經感受到鮮明流暢的色彩,才能深深牽動內心,所以他閱讀大量書籍、雜誌捕捉顏色的風韻。

堅強的學習意志,是蘇憲法繪畫之路的磐石。從師範學校畢業後,要教書三年才能考大學。所以蘇憲法白天在台南土城國小教書,晚上就騎著腳踏車,穿過長長的安南區到火車站補習。來回二十餘公里的路程,往往回到家都半夜了。離開熟悉的家鄉及父母溫暖的懷抱,瘦瘦的蘇憲法,在強勁的北風裡前進。輪子每掙扎的向前畫一圈,也代表離夢想更近了。「我一直有個信念,努力應該會有成果,」閃著堅毅眼神的蘇憲法,終於考上當時的藝術殿堂——師大美術系。

陸陸續續在多所學校任教,蘇憲法一直沒有放棄畫畫,因為突破瓶頸的喜悅,往往加倍甘甜。

創作的瓶頸與喜悅

藝術家創作,宛若母親待產,既然體會生產的苦楚,就能享受新生的喜悅。

蘇憲法也經歷過相當長的摸索期。當理想與現實爭相擺盪時,蘇憲法也認真思考該何去何從,直到再也無法忽視藝術創作帶來的喜悅及肯定時,才體認出「這才是我要走的路,」他認為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如果沒有抓到正確的方向及目標,是無法放手去做的。

堅持理念的過程中,蘇憲法也挫折過。「專心畫畫的感覺很孤獨,」聲音在偌大的畫室裡迴盪、迴盪。由於畫室與住家分開,蘇憲法笑著說,晚餐時鄰居的烤肉香常令他無法專心作畫。「徜徉」一畫中冷冽的寂靜從黑、綠的色塊中流下來,威尼斯的船,披著藍帆在風中搖晃,蘇憲法的內心深處,也有一處神秘旖旎的境地。忽然,一束鮮亮的光,投射在斑駁的牆上,海鷗靈巧的飛渡,整張畫彷彿吹了一口生氣,動了起來。這就是創作的喜悅吧!

觀眾的熱烈迴響,往往是蘇憲法創作的動力。一九九二年首次商業個展受到廣大回應,開始有許多人與蘇憲法的創作之心共鳴。那種對作品的肯定及喜悅,支持蘇憲法義無反顧的走下去。「總不能不畫了,這樣對不起收藏家,」蘇憲法半開玩笑地說。

蘇憲法的作品一定有某種魔力,才能吸引如此多的注目。

顛覆傳統的形色

看蘇憲法的畫,你可以感覺豐饒的色彩、自由的線條,在靈魂裡悠悠蕩蕩的穿梭。

絢爛的色彩常引起看畫人內心深處的悸動。蘇憲法曾受教於名師廖繼春,相當喜歡他灑脫自由的繪畫風格,尤其驚訝於他對色感的敏銳度。或許廖繼春激發了蘇憲法對色彩的熱情,他將色彩的激昂潑灑在畫布上。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藝術家的色感是天生的,」蘇憲法笑道,當物體的固有色不再是唯一選擇時,他開始忠於自己的情感,以豐富的色塊表現創作理念。「黃與綠之間」,透過咖啡、綠色的導引,將黃色推在遠方,形成鮮明的層次感,亮彩的黃花及紅花,以具象的方式提出畫面,給人豔麗又不失高雅的氣質。

隨性瀟灑的筆觸,也是蘇憲法畫作的另一個特色。不再局限於實體本身的姿態,蘇憲法把僵硬的線條解放了,「你知道是花,可是不知道什麼花,」他所要強調的是一種整體性的視覺。在「繽紛」裡,物體的說明性已消失了,蘇憲法以自然不矯飾的輪廓及紅色、粉紅色,呈現出暖洋洋的喜氣,花正輕盈的在你眼前翻飛。

幾次看到蘇憲法專注的作畫,甚至喚了他,才勉強地回神過來,到底他在思考著什麼?

繪畫也需要思考

雖然手執畫筆,蘇憲法無一時刻不在思考。

繪畫也需要思考。「畫畫需要思考的心,」蘇憲法認真地說,現在與下個鐘頭的構思可能迥然相異,但是要常問自己,真正想要呈現的意境是什麼。

「我常提醒自己不要成為畫匠,」常常畫了一、兩個禮拜,蘇憲法就讓自己放空,透過閱讀、與朋友相聚的方式,得到新靈感。每每回頭看之前的作品,往往都有創新的展現手法。

會思考的心,最能體會人生處處皆有情。在微陽初露的十份車站,因朋友母親過世,蘇憲法捻完香正準備回去。抬頭一望,被眼前的溫暖攝住了,蜿蜒的鐵道從商家中間穿過,勤奮的吆喝聲畫破寧靜,「這可以入畫,」旁人看再也普通不過的車站,蘇憲法卻嗅到了寂靜中潛藏的生命力,當鵝黃清朗的光線潤過畫面,心靈的感動自不在話下。

有感於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就是要將社會脈動真實的呈現,蘇憲法開始嘗試不同的創作。

近十年,台灣社會進入重組轉型的時期,蘇憲法創作了一系列「從台北都會看宗教、社會與文化現象」的作品,探討咖啡文化、檳榔西施、九二一震災等現象,深切的人道關懷,躍然畫布之上。

「他相當忠實於自我建構的創作理念,」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教授江韶瑩表示。

不懈怠的創作

不斷自我充實,不斷創作是蘇憲法一生的夢想。兩年後,蘇憲法計畫到藝術中心——紐約,一竟未完的夢。

「念書也是為了創作,」蘇憲法總是設法吸收新的藝術思潮,內化為創作的源頭。除了教書,蘇憲法的其餘時間都拿來作畫,「我要趕快把握現在畫畫,」蘇憲法以一種持續賽跑的精神,跟時間競爭。

蘇憲法認真畫畫的程度,連學生都自嘆弗如。蘇憲法表示,為了給學生最好的教學品質,他更專注於畫作的呈現,因為作品的深度往往是術科老師最直接的示範。「我常對學生說,老師比你們用功好幾倍,」蘇憲法笑道。他的用心,學生有一天總能體會。

看著畫盤上五顏六色的油彩,在蘇憲法的手上恣意潑灑出極致的美麗。蘇憲法的畫作等同他的生命,難怪令人動容。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