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田園教學打造快樂學習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1-01-01

瀏覽數 18,650+

田園教學打造快樂學習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下午近四點鐘的放學時間,陽明山平等國小的門口處,已有幾位家長坐在車內等候。下課鐘一響,小朋友排著隊,依序順著山坡魚貫而出,有人拉著扯鈴,有人拿出水罐內的蝌蚪獻寶,更多的是拉拉前後同學的小手,扯扯衣袖,雙雙活潑靈動的雙眼,眼神是活的。好不容易一群人走到了沒有警衛駐守的校門口,才各自散去。

羅勖之、羅睿均看到已等候在一旁的母親,飛也似地跑上車,一邊卸下身上的書包,一邊吃著母親準備的小餅乾,媽媽問道,「今天在學校做什麼?」年幼的睿均嘴?吃著東西,但仍忍不住哈哈地笑著,「今天校長跳猩猩舞,還有、還有今天學校有布袋戲。」平等里到大直的山路上,一路蜿蜒,似乎已摸熟路上每一彎一拐的媽媽,熟練地操控駕駛盤,不熟悉的人早被東甩西甩地晃暈了頭,睿均呵呵地笑著說,「我剛來讀的時候,坐車都會吐,現在就不會了。」孩子忍受舟車勞頓,母親不辭辛勞,早、中、晚接送孩子?平等到底有什麼魅力?母親洪莉婷說,「我的小孩在平等很快樂。」

◆ ◆ ◆

民國七十九年因台北市議員認為部分山區小學學生人數少,但每學期經費卻高達兩千萬元,基於經濟效益考量,希望改以接駁車接送方式,將山上學區學童載往市區小學就讀,消息一傳出,遭來許多山區地方人士抗議。

台北市教育局為平息眾議,苦思因應之策,考量山區學童的就學權益後,決定保留這些山區小小學,但放寬教育空間,讓學校利用所處環境優勢,獨立發展「田園式教學」,建立各校特色,進而開放「大學區制度」,只要是台北市的學童都可以越區就讀,因而形成現在山上小孩不下山,山下孩子往山上跑的模式。平等國小即此政策下的受惠者。

除平等外,北區陽明山一帶的湖田、溪山、大屯、湖山、泉源、洲美、雨聲及木柵的指南等八所國小也在法令之列。「當時第一個目的就是不要被廢校,採田園教學後,一旦形成特色,學生會來,也對議員有所交待,」曾在擔任湖田國小校長期間實施田園教學,炒熱海芋風的現任平等國小校長廖金春說。

地處群山萬壑間,平等側倚鵝尾山、內寮溪,ㄇ字型的校園,入校一目瞭然,天藍樹綠,環境即教育。

有了過人的天然環境,若不知妥善運用也只是暴殄天物。賀伯颱風過後,土石流侵襲,學校左側略為傾斜,除了護坡、保護校舍外,學校乾脆將傾倒的高牆,規劃戶外教學空間、設計賞鳥台,讓孩子可以在戶外講故事、演話劇,或在課後前來傾聽蟲鳴鳥叫、看松鼠、看春暖花開。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從身邊環境得利,學校將運動會經費挪用規劃田園教學教材,以兩個老師一個步道的方式,足跡遍步陽明山區。以文字、照片記錄區域的生態、文化:講水牛、說鄰近生態的樹、草、花、蝶;談土角厝、說何姓聚落的金面仔;論在婚喪喜慶、廟會場合演奏的社區內鑼鼓峰岳社。

與森林小學一樣在環境上具備「從環境中學習」的優勢,但是平等背負著行政教育包袱,卻是森林小學沒有的。目前教授自然課程、並同時在師大修習環境教育的平等國小教學組長黃建榮篤信「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因此在體制內,不斷活化課程內容,誘發學生學習興趣。黃建榮分別就學校魚池、樹、菜園及地底下四個主題,將班上小朋友分成四組,讓小朋友去研究這些環境中的生物生態及互動情形,到學期末再以話劇形態表演給大家看。「所有的教育都來自環境,」在電腦上翻閱為學生所做的影像紀錄的黃建榮說。

自主學習從小開始

相信很多人想起小時候一堂名為「課外活動」的課會自問,「我那時在做什麼?」腦中恐怕是一片空白。但是在平等可就不一樣了。

九年一貫教育實施,開放三到六年級學生,每週有兩到四節課可以自由選課,平等將這德政發揮到極致,一星期開放四堂自由選課時間,由老師以各自的專才開課,讓學生選課。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布袋戲。

在平等教音樂的老師紀淑玲,十多年前因自己興趣使然,到亦宛然偶戲團拜師學藝,並將這項傳統民藝帶進校園,商請資深布袋戲藝人到校傳授掌中技藝和後場鑼鼓,協助小朋友成立巧宛然劇團,不定時安排公演,讓小朋友有機會展現學習成果。

許多孩子在看了學長、姐的演出後,興致勃勃選了這堂課,幾年下來,也當真有兩把刷子。一場「武松打虎」,老師一聲「孩子走路」,只見孩子十指靈巧操控,配上有模有樣的台語及後場鑼鈸,架勢果真十足。

除此之外,學校另闢一星期兩次的社團時間,由學生自組社團,除了由校方規定社團章程外,一切活動皆由學生主導,一旦參加人數達到規定標準,社團就可成立,學生自行選擇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只需在適當時刻能給與協助,這也就是為什麼,不會跳舞的廖校長會獲邀擔任舞蹈社的指導老師,因學生想藉助他的「威望」,吸引團員。

開學第一週,只見星期二、五早上八點半到九點的時間,小朋友可以四處探看這個社團是不是有趣、哪個社團的活動是什麼,晃了一段時間後,就要初步的決定,決定後有一次更改的機會。這樣的開放,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也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在評量上,許多平等的老師也不採傳統打分數的方式計分,反而以評語代替分數,讓學生自己跟自己比,試圖尋求一個更開放的學習空間。任教三年級的老師陳建奇更試著不派作業,由學生自己出作業,培養孩子自主學習。這就恰如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標榜:學校應該扮演的是烘焙、醞釀的角色,不用脅迫的力量逼孩子學習,應激起孩子內在能力,提供孩子瞭解事情真相機會。

家長洪莉婷的大兒子曾在山下就讀兩個學校,但都適應不良,後來她找到了平等,現在大兒子高興上學,調皮的小兒子也會自己做功課。

目前還跟許多畢業學生聯繫的黃建榮指出,接受開放性教學的學生,在日後進入一般體制的國中後,自主學習能力強,成績也不差,平等的孩子雖未必功成名就,但也沒出過作奸犯科、十惡不赦之人。

除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外,老師與家長的學習也不落後。「這就像企業所說的學習型組織,」廖金春說。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平等里為台灣一大國蘭產地,居民的教育水平參差不一,對校內事務的參與程度也有差異。開放式的教學,未必人人都能接受,難免出現有的家長會要求老師該怎麼教,或是抱怨給孩子的作業太少等等。

為建立學校與家庭的共識,並鼓勵家長學習,學校開辦媽媽成長班,由老師與家長直接溝通互動,或是安排專人演講,曾是醫師後來跳佛朗明哥舞的李晞就曾在獲邀之列。

為了讓家長能充分參與學校事務,學校還特地規劃一連串的活動,請家長認養。去年最轟動的大事,莫過於由賴姓家長會長企劃的「打開老照片的秘密,平等人的相簿」活動,二年級的家長只要聽到哪家有老照片,就提著錄音機到那戶人家,請他們講述,「這照片有什麼故事、這些人是誰?」一張照片、一個故事地記下來,最後將這冊子「獻給所有開拓平等里這片土地的人」。

一張大花轎的照片,記錄山路漫長的迎娶過程,一路用水淋溼的地面與轎腳,體貼轎中新娘「內急」的尷尬。平等國小後來在民國八十八年的畢業典禮上就用了這段典故,辦了一場四、五十年代的仿古婚禮,吸引各界注意。

這種種努力換來許多地方人士的支持。有些媽媽到學校圖書館擔任義工﹔學校開辦營養午餐,有家長自願為學校買菜,當廚師的家長擔任首任大廚;甚至也是該校校友的平等里里長為了完成觀鳥台戶外教學空間工程,自願掏腰包負擔透支的三十幾萬元,回饋母校。

為了孩子搬上山的家長也享受山居人家特有的溫情。一年前從新店搬到平等里的易芝笑著說,現在吃的菜都是山上鄰居送的,有時接小朋友,家長就會將菜放在她的車蓋上,或放在她家門口,「這是山下不會有的,」易芝說。

平等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山上平常行駛的只有一小時一班的小十九號公車,「一般會來平等教書的老師,都是有心的,」廖金春說。校長所言不假,一群真正為教育盡心的老師是平等的靈魂。沒有了他們,平等就不會是平等。

已在平等教了十多年書的黃建榮回憶,當初會到平等來,是因他在念書時到文化大學訪友,看到平等國小學生放學的情景,綠野平疇中,學生吹著短笛回家,那一幕讓他在心底嘆了一聲,「這就是我想過的生活,」於是一當完兵,他就到平等來了。

常常是一頂棒球帽遊走校園,學生稱他為「老大」的三年級導師陳建奇,從小一直是體制外的學生,念完總是被安排、違反人性的高中,原本大學念國貿,一陣子下來,決定不再當國貿遊戲的棋子,輟學後開始從事幼兒教材的業務,在中部一些幼稚園跑業務的經歷,讓他看到一些教育界可笑的事,於是立志考進師院,結果一進到師院,新生訓練第一天就因抽菸被記一大過。

他跟體制結不了緣。畢業後,輾轉於啟聰、國語實小資優班任教,但是看不慣部分人士將教育當政治,便辭去教職。過了一段新店溪溪釣的日子後,到加拿大念教育,在那裡他看到了人對人的尊重,在實施教育時,他也挪用到學生身上。

老師的心是平等的靈魂

到了平等,這一群有共同理念的老師,不僅讓一直在軌道外的陳建奇定了下來,也把在山下教了二十幾年書的太太杭慕樵都拉來當一年級老師。

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說,「最好的教育就是傻傻地愛小孩、欣賞他,孩子的發展潛力就無法預期。」

平等就有這樣一群讓人動容的老師。許多老師特別為學生製作班刊,記下孩子的點點滴滴。去年離職當兵去的老師林哲仲,為四年級小朋友留下了一本似紀錄片的記事簿。

小孩的心都通透,多少付出,就會有多少回應,班上有十五個女生,六個男生,其中一半的女生將來的志願都是當「老師」。

幾乎每個老師都有道不盡的十八般武藝,有的研究植物基因、有的擅長電腦繪圖。但可喜的是,這一群人做事都有共識,不分你我。去年夏天,為討論教案,所有老師完全無任何異議,連續四天全天到校,「許多學校校長都很驚訝,怎麼可能在暑假湊齊所有老師,但平等做到了,」廖金春自豪地說。

為了幫小朋友製作一本好的田園教學教材,老師們犧牲暑假的假期,「訪問德高望重又親切的伯伯;遍尋步道攝影與撰文、吃火車便當;把小孩丟在褓姆家、兒子不認識爸爸;惡意遺棄先生與老婆;與女朋友差點分手;睡在學校警衛室被蚊子咬,讓會計朱小姐傷透腦筋。」歷經重重波折,終於這本製作精美、像市售書的田園教學專輯誕生了。

跳舞的人,要有舞台才會有掌聲。看到老師這麼優秀,廖金春也給他們一個寬闊的發揮空間,當他有任何想法時,就會跟老師商量,徵詢老師意見,尊重老師看法,然後放手讓他們去做,並避免行政干擾。行政與教學的相互尊重,讓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滿足。

不能制度化的人治良政,人民會擔憂仁君不見了怎麼辦?有理念的老師幾乎是整個平等的靈魂所在,如果老師走了怎麼辦?在校已經十幾年的黃建榮指出,人事流動難免,但透過教評會,也都能甄選到一些有共同想法的老師,「畢竟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而且,「這樣才不會像一灘死水,」學生接觸不同的老師,學習了適應社會的能力。

平等受限於體制,不能全然與體制外的森林小學或毛毛蟲相比,但卻是民主社會中另一種聲音。

朱台翔表示曾有森小小朋友轉學到這一類「田園式教學」學校就讀,反應都不差。「這些學校給了大家一種新的價值觀,讓家長不再迷信明星學校、大班大校,鼓勵孩子在自然中、在體驗中摸索,」在多元社會中,「差異就是珍寶,」朱台翔說。

平等的教學模式未必能套用到山下的中、大型小學上,恰如小國寡民「理想國」式的夏山學校,其形態和方式,在客觀環境限制下,或許不容採行,但其理念及用心卻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與參考。當每一個學校的學習都變成樂趣,孩子只要走到離家最近的學校就讀,再也不用捨近求遠,忍受舟車勞頓之苦,去尋找一點學習的甜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