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上月底溢流潰決,泥流淹沒下游的光復、鳳林、阿托莫……等下游地區。截至今(21)日止,共造成19死、5失蹤、157傷的悲劇。但先前的潰決,並非這座堰塞湖的最終結果,專家預估,在原來堰塞湖的壩基上,明年極有可能再度出現另一座堰塞湖,時間點可能落在明年梅雨季期間,政府僅剩下不到半年時間預做準備。
根據林保署最新的監測資料,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的蓄水量為溢流前的1.7%,水量約150萬噸,原本200公尺高、宛如一座小山的壩體,則被溢流下切的水流割出一道長長的V型口。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志平指出,這座堰塞湖的地點,原本就是易坍方的山坡地,蓄水量目前雖只剩下1.7%,可是殘壩還有超過1億立方公尺,「接下來如果有一些局部的沖刷、地震,上面的殘坡崩下來,就會形成一座新的堰塞湖。」
但他預估,殘坡崩下來的堰塞湖,大小就不會像先前的那麼大,兩者的關係比如堆積木,「下面有一個比較大的基礎,上面又再疊上去一個小壩。」除非,花蓮突然發生大地震,導致湖旁兩岸的殘坡又大規模崩落,就有可能出現另一個大型堰塞湖。
長期抗戰,水保署設定新警戒標準
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也認為,目前這座堰塞湖「沒有立即危險」,即便這150萬噸的水全部流出來,水利署也已將堤防修高、加厚,目前的河川是容納的了這些水的。但他仍示警,若一天降雨量超過400毫米,泥沙就會崩下來,而這個降雨量在颱風天是稀鬆見慣的;另外,若發生一場5弱地震,土石就會崩下來,形成二次堰塞湖。
李鴻源推估,形成堰塞湖的時間點應落在明年梅雨季,代表政府只剩下不到半年時間可以準備。他建議學術單位做好原本的監測工作,至於相關單位要不要趁接下來的旱期,對壩體進行減災工程,比如說將殘壩進行爆破,「我建議先做個水工模型試驗去炸看看,」但這需要跨部會的合作,複雜度不小,提醒政府加速腳步,趕在明年汛期到來前做好準備。
林保署集水區治理組組長劉忠憲說,堰塞湖壩體所在的V型谷,未來仍會繼續崩落,因此必須持續進行監測,這部分水保署已委託陽明交大團隊持續進行。他強調,堰塞湖的應對工作屬長期抗戰,「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堰塞湖就完全消失。」他也指出,政府對堰塞湖後續的因應作法,已採取更謹慎的態度,水保署設定新的警戒標準,只要預估24小時內雨量超過200毫米,就會發布紅色警報,強制撤離馬太鞍溪下游的住戶,
林保署將對花東地區建立「堰塞湖潛勢區」
除了9月底潰決的馬太鞍溪堰塞湖,10月17日,林保署再獲通報,發現太魯閣燕子口出現另一座新的堰塞湖,預估總蓄水量約230萬噸,雖比馬太鞍溪堰塞湖總蓄水量9100萬噸小不少,但有隨時潰決的風險。顯示台灣的多山地形,疊加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這類緊急狀況恐將愈來愈頻繁。
根據統計,過去4、50年來,台灣約出現88座堰塞湖,就數量來說並沒特別高,且大多數都沒有造成災害,但若真的致災,堰塞湖造成的破壞力卻非同小可。除了馬太鞍溪堰塞湖帶走十餘條人命外,上一次堰塞湖造成的重大災損,就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當時獻肚山大規模崩塌出現一座堰塞湖,而這座堰塞湖短時間內就潰決,最終導致小林村的滅村悲劇。
劉忠憲說,除了對現有堰塞湖進行監測外,林保署未來將針對台東、花蓮等地方進行堰塞湖潛勢評估,藉此建立「堰塞湖潛勢區」。他指出,政府在小林村事件後,已對「國有林大規模崩塌潛勢區」進行判釋與危險度評估,並進行分級管理;由於堰塞湖的形成與大規模崩塌具正相關性,因此林保署將透過這份資料,再去研判這類大規模崩塌是否會形成堰塞湖,進行危機的提前因應。
馬太鞍溪堰塞湖帶走的19條人命不是結束,台灣社會若能從中學到關鍵的一課,建立韌性,當下一次天災來臨時,才有可能避開這次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