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鄭寶堂埋頭克服萬難

陳昺豪
user

陳昺豪

2000-12-01

瀏覽數 18,300+

鄭寶堂埋頭克服萬難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台灣投信界形容統一、捷安特與楠梓電為昆山三劍客,意指在昆山耕耘各個有成的台商。資本額為兩千萬美元的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去年營業額為八億八千萬人民幣(三十三億四千萬新台幣),稅後獲利八千兩百五十萬人民幣(三億一千萬新台幣),占集團總獲利的五成以上。

二○○○年十月三十日,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寶堂在生日快樂的音樂聲中切下了蛋糕,這一天是捷安特(中國)八歲的生日,同時也是與日本三菱合作生產引擎的慶祝儀式。

會場的另一頭,園遊會正熱烈地進行著,各個部門煞有其事地經營各式的攤位,不論員工或是家屬的臉上都堆滿了興奮的笑容。

八年前,鄭寶堂第一次來到昆山時,現在的廠房所在地是一大片的稻田,中間還有條小河經過,鄭寶堂和員工就住在租來的農舍裡,還曾因掛念家人而暗自拭淚,「根本看不見未來在哪裡,」鄭寶堂回憶當時的心情。

從含淚播種到歡笑收割,中國捷安特花了八年的時間。一九九九年,捷安特已登上大陸國內市場占有率的第二位,而品牌知名度則是名列第一,「能買得起捷安特就代表是high class,」一位當地台商這樣形容。

看中地利之便落腳昆山

捷安特在九二年來到昆山 ,是第一家在此設廠的台資企業,向來主張「捷安特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的董事長劉金標表示,選擇昆山而非當時同業聚集較多的廣東一帶,主要是看中近上海的地利之便,以及未來經濟成長後的廣大內銷市場,「現在講也許你們不懂,以後你們就知道是正確的,」捷安特(中國)總管理室高級專員劉兵回憶八年前動土當天劉金標的談話。

有人形容「捷安特這七、八年,也正是昆山翻天覆地的七、八年」,現在昆山已由原本的農業縣一躍成為國務院級的開發區,同時也是華東地區台商數量最多的地區,僅次於廣東東莞。

二十四歲進入巨大機械,至今已整整二十五年的鄭寶堂由於有作業員、收發料、裝配、採購以及幕僚作業等完整的歷練,親自參與腳踏車生產的每個環節,因此當公司決定赴大陸設廠時,便看中了雖只有初中畢業,從基層做起,同時具有管理經驗的鄭寶堂。

對於公司交付的重任,鄭寶堂承認當時的確掙扎了很久,「心裡相當痛苦」。鄭寶堂翻出隨身筆記本中保存了八年的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當初考量是否該到大陸所問自己的一些問題,底下還有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猶先生在報上發表,對於人生目標與理想的詮釋:「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且是比較高的理想……」鄭寶堂讀著。

考慮了半年,鄭寶堂決定接受這份公司給他的機會,當成自己事業的第二春做一番衝刺。於是,鄭寶堂說服太太以及三個兒子,當時最小的兒子只有十歲,同時還挨家挨戶去拜託團隊其他成員的家屬,把公司的想法告訴他們並取得支持。「我告訴他們,我們都是很平凡的人,但是也只有平凡的人能夠做出不平凡的事,」鄭寶堂說。

中國捷安特是巨大機械繼荷蘭、美國、日本、加拿大 、澳洲後的第六個海外據點 ,同時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鄭寶堂知道這是場不許失敗的仗,「頭埋下去,什麼困難都要排除,」他說。

品質和售後服務是最大關鍵

當絕大多數的大陸消費者還在購買一百多塊人民幣,俗稱黑老虎的雜牌車時,如何說服他們選擇價格至少三倍的捷安特並不容易。品質和售後服務是捷安特最大的資產與優勢,鄭寶堂深知這點,因此不論在設計與組裝上都要求做到最好,在工廠內與經銷店面進行的組裝也嚴格要求必須動作到位,「捷安特騎起來很輕,半年都不必充氣,返修率也很低 ,」鄭寶堂說。

品質的確為捷安特贏得了不少掌聲,捷安特雖然在大陸內銷市場名列第二,但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已居領導地位。這樣的優勢卻帶來另外的問題:容易失竊。捷安特同樣是目前大陸失竊率最高的腳踏車品牌,但顧客往往仍願意繼續選擇捷安特,「騎過捷安特再騎其他雜牌車受不了,」一位在台資企業工作,掉了五部捷安特的當地人說。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生產現場與賣場是企業決勝地

大陸每年一千萬輛的腳踏車內銷市場,是捷安特在來到大陸前就看見的龐大商機。因此九四年四月工廠投產後,鄭寶堂的下一個挑戰就是銷售通路的建立。

這個挑戰顯然不比建廠輕鬆,由於外資企業到大陸經營內銷市場,常常會面臨收不到錢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困擾,劉金標決定經營捷安特自己的售貨通路,「這樣錢才能安穩地收回來,」他說。今年為止捷安特已在大陸成立三百家專賣店、近一千個銷售網點,「只有西藏、青海、甘肅還沒有捷安特的足跡,」鄭寶堂表示。

習慣站在第一線作戰的鄭寶堂,堅持親自參與各地的布點作業。為了節省時間,早些年他常搭夜車,以便隔天能到各省去開闢新的經銷網點。他回想有次從石家莊到太原的路程,由於必須穿越太行山,整整花了十五個小時才到,「這幾年交通改善很多,比較不辛苦了,」他說。

形容自己喜歡「挖寶」的鄭寶堂認為,企業的決勝地在生產現場與銷售賣場。腰上習慣別著計步器的他,平日只要沒有公文和電話,一定是在工廠裡走動,「今天已經走了一萬多步了,」鄭寶堂看看上面的數字笑說。鄭寶堂也親自到各地賣場中發現問題並帶回改善。「我不能只在公司裡聽報告,不到現場去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他強調。

相較於其他腳踏車賣場,捷安特相當重視店面和車種的陳設、明亮度與整潔,玻璃上也一定刻有捷安特的標示,「顧客知道你不會今天在、明天就不見了,自然會有信心,」捷安特(中國)生產部副理劉文帥說。

重視教育,訓練扎實

捷安特在台灣成功塑造的企業文化,鄭寶堂將它拿來大陸複製。由於腳踏車的生產組裝包括相當多的環節,因此對於員工的訓練決定了產能與品質的好壞。

每位員工在進入捷安特時 ,都必須接受一個星期的培訓,同時要求作業員必須同時會三項以上的工作項目,「這裡的基盤訓練很扎實,每個動作一定要求到位,」一位在捷安特待了八年的裝配科員工表示。良好的員工訓練使捷安特員工常常成為其他公司挖角的對象,「甚至還在傳單上寫『捷安特員工免面試錄取』,」鄭寶堂笑著說。

由於捷安特的員工多是學校剛畢業,或是曾經在國營企業做事的人,因此這樣的培訓不但必要,也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樣的學習氣氛也存在於公司的每個角落,劉文帥舉例,員工向公司反映希望能有更多的進修機會,於是捷安特便和蘇州大學合作,每週日在公司開設「經濟管理學分班」的函授課程。

除了固定的進修課程外,捷安特也經常邀請台灣或是昆山當地傑出的企業人士前往演講,只要一遇上工廠異常停線就安排進修課程「捷安特就像是社會大學,」劉文帥說。

「現在想進來捷安特工作很難,」一位裝配科的員工說,由於對公司有強烈的認同,即使面對其他廠商的大力挖角,捷安特的人員流動率卻始終不高,在當天的頒獎會場上,一千一百名員工中,服務滿八年以上的就超過一百位。

堅持品質與學習的企業文化,讓捷安特成功的台灣經驗在大陸上演,今年中國捷安特產量可達兩百一十萬台,占集團總產量四百萬台的一半,成長速度相當驚人 ,在上海與當地品牌鳳凰自行車合資的巨鳳廠也有八十萬輛的成績。

成為世界自行車三大知名品牌的捷安特,證明被視為傳統行業的自行車產業,也能夠藉由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贏得讚賞。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捷安特人驕傲的日子,」慶祝會場上的司儀說著。八年的時間,捷安特見證了昆山的開發,也讓集團登上了另一個高峰,捷安特的下一個目標,便是搶攻市場占有率,登上中國自行車的第一品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