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圭子,一位嬌小玲瓏的日本傳統女性,卻對全世界的打擊樂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是第一位將木琴提升到舞台上獨奏樂器的演奏家,不僅獲得「木琴天后」的稱號,更有人把她比作鋼琴界的魯賓斯坦。十一月二十五日晚上,她將來到台北國家音樂廳,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一起展現打擊樂器變化多端面貌,也讓台灣觀眾欣賞她令人嘆為觀止的演奏技巧。
從安倍圭子一生對木琴這項樂器的鑽研,我們看到了日本民族性中一貫「堅持」的精神。
木琴這項樂器,可說是在她手中由舞台配角躍升為主角。安倍圭子透過木琴本身及敲擊棒子的改良,再加上持棒方式的開發,因而創造出木琴音色的多樣表現方式。她同時運用自身的影響力,邀請許多作曲家譜寫木琴獨奏曲,推廣到全世界。
不再是「點」,而是一條「線」
木琴演出的好壞,鼓棒是極重要的關鍵。打擊樂演出現場,往往要用到上百支鼓棒。演奏者在排練時,會根據場地深度、傳聲的遠近、現場強弱、快慢的表現,從十多套鼓棒中選出一套使用。安倍圭子從三十多年前,就用毛線、皮革或塑膠材質自己製作鼓棒。她同時把木琴改成五個八度音的鍵盤,讓木琴表現更豐富、更華麗的音色,足以擔當獨奏大任。安倍圭子更將這些個人的發明改良,和樂器製造商合作量產工業化,帶動了整個木琴工業。
兩隻手拿六根棒子敲奏,更由安倍圭子發揮到極致。打擊樂最早是一手各拿一根棒子演奏,就如同只用兩根手指頭彈鋼琴,很難有豐富的音色表現。後來有人發展出利用中指控制,同時拿四根棒子,所以巴哈、德布西的作品終於可用木琴演出。而安倍圭子擅長用六支棒子同時敲奏,完全利用槓桿平衡,手指張合只在一瞬間,更要隨時跟著音色做不同角度的變化。這種方式非常費力,要靠毅力和堅持才能達成。我看過很多打擊樂演奏家的手長滿繭;甚至練完後,皮膚跟著棒子掉下來!
但也正由於安倍圭子控制棍棒的純熟技巧,所以她的音樂跳脫打擊樂器一向給人重「節奏」的印象,以旋律優美著稱。打擊樂器每一個音敲打下去都是「點」狀,不像弦樂器可以拉出音樂的線條。因此要讓打擊樂每個「點」的音綿密到成為一條「線」,真的要靠持棒的技巧。例如她這次要演奏的「海濱的回憶」,整體旋律浪漫柔美,聽起來悅耳動聽,或許這和她本身的女性特質也有關係。而視覺上,她的肢體張力和氣勢,也充分顯示安倍圭子的表演性格。
表現出木頭的生命力
十多年前,安倍圭子曾到台灣演出;那一次,帶給台灣打擊樂界很大的震撼。前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台灣打擊樂好手吳珮菁當時是大一學生,她曾形容那時看到嘴巴張得很大、眼睛幾乎不曾轉動,從沒想到打擊樂可以表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安倍圭子六根棒子移動得快速靈活,不同音色、高低音線條,就跟著她的手迅速變換。吳珮菁自此之後下決心要好好學打擊樂,並且把安倍圭子的所有CD買回家,反覆聆聽她對音樂的處理法,學習她的詮釋方式,後來更到日本親自拜師學藝。
樂天、常常在街上邊走邊哼歌的安倍圭子,教學時不僅強調演奏技巧,更重視內涵。她總是告訴學生,木琴是有生命的,因為木頭本身就有生命、會呼吸。所以她要求學生要自我揣摩出方法,如何在敲打之間,表現出生命的感覺,而不只是技巧練得快。
打擊樂重節奏,可說是二十世紀才開始受重視的音樂形式。其實各種地方原創性的音樂出發點,大多以鼓樂為主,如阿拉伯的手鼓、印尼的甘美朗、還有東方京劇、南北管的鼓佬。但歐洲的音樂發展不斷在旋律及音樂結構上下功夫,直到二十世紀中,音樂家在旋律和調性之外,才開始重視「節奏」;也因而才誕生了第一個打擊樂團——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但是打擊樂發展到今天,創作者不但從不同的民族音樂中找尋可用的素材,甚至生活中任何敲打、摩擦、可能發出聲音的,都算是打擊樂。這也是為什麼感覺上打擊樂比較具親和力、進入障礙較低、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原因。
聽過許多出色的弦樂、鋼琴名家演出之後,一場打擊樂大師級的音樂會,等待著你去發現驚喜。(以上內容由前朱宗慶打擊樂團宣傳主任、現任台北愛樂電台「午餐音樂會」節目主持人劉家渝口述、郭大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