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代工王國的策略迷思

朱博湧
user

朱博湧

2000-11-01

瀏覽數 38,800+

代工王國的策略迷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11月號雜誌 第173期遠見雜誌

台灣曾是聖誕燈泡、雨傘、成衣、球鞋的製造王國,曾幾何時,這些勞力密集的產業幾乎完全外移消失殆盡;很幸運地搭上個人電腦開放式架構及標準化時機風潮,資訊產品產值高居世界第三位,然而在亮麗的營收成長數字背後透露很大的警訊——很少的台灣硬體製造商能維持獲利成長,甚至很多廠商不賺錢地白作虛工一場。毛利率逐年下降,如掃描器、個人電腦、數據機、主機板、筆記型電腦,甚至DRAM、液晶顯示器,晶圓代工均顯示這種趨勢。

「代工王國」出現什麼問題又該如何因應?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是:一再複製過去成功的經驗(藉OEM、ODM衝量、降低成本、爭取世界知名廠商代工訂單、營收成長、獲利?)未來是否仍將成功?或台灣企業成功的經營法則非經此道而別無他法?

很多企業對台灣代工策略持宿命論的觀點。由於台灣國內市場太小、技術能力薄弱、公司資源不足、國際人才不足,從市場、技術、資源能力內外部分析,除走國際大廠代工外無他路可走,因此經營模式可稱之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裡生產因素便宜就遷廠到哪裡。今日台灣、明日大陸、後天北韓、越南,競爭優勢完全無累積性。

持續投入資金擴建的結果,所轉取的所得是資金的報酬,而非技術的報酬。資金是Commodity(大宗物資),廣義的技術(Know-how)報酬包括無形資產如客戶關係、品牌、專利、通路等。由於台灣廠商無法掌握最終產品客戶、使用者,無法差異化的結果只得在價值鏈中利潤最低的區域彼此互爭。

台灣代工宿命論

台灣真的在「品牌策略」毫無機會?這些論點其實似是而非。國內市場太小?荷蘭的Philips、聯合利華(Unilever)、Shell,芬蘭的Nokia,瑞典的Volvo、SKF、SAAB,瑞士的勞力士、Swatch等案例,這些國家國內市場以人口計算都比台灣小,他們又如何突破這個限制而跨足全球市場?

技術研發能力薄弱?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不僅成功切入DRAM、LCD元件市場,其技術能力更不在美、日強國之下。韓國半導體的發展甚至比台灣更晚,但他們又是如何辦到的呢?而美國矽谷高科技公司仰賴研發團隊中傑出華人比比皆是,怎能說「我們」的技術研發能力薄弱?

公司資源不足?大陸聯想集團甚至策略外包台灣的著名資訊大廠代工個人與筆記型電腦,充分發揮槓桿作用。美國一些著名的IC設計公司透過台積、聯電有效率地代工,在資源比他們大百倍的IDM廠環伺之下稱霸。有形資源的限制是存在但並非無法突破的。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國際人才不足?新加坡一開始就定位自己是國際金融與亞太經貿中心,不僅在語文上,甚至在文化上、種族上維持多文化,歐洲小國如荷蘭、比利時、瑞士、瑞典、芬蘭人口比例均比台灣少,但卻在世界經濟、國民所得及環保生活品質皆能兼顧。

國家格局與企業的前瞻是能否有所成就之關鍵。國內大學生、研究生英文開口不能講、文章不能寫,吸收世界新資訊的速度必然受到限制。只能任由洋人與香港、新加坡自視高我們一等的華人左右大中華經濟圈的商機。

創造品牌打破代工迷思

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品牌充斥,對國人想自創品牌談何容易,然而新興市場如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墨西哥的機會是國人欲掌握策略轉折點、自創品牌的最重要機會。美、歐、日沿用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專注吸引新興市場中所得金字塔頂端高消費族群,然而忽視之中所得的消費族群亦是潛力大的市場。他們也希望有適合他們身分、又消費得起的品牌。如同目前從越南、大陸進口的衣物價格非常低廉,不見得能搏得國內一般消費者的青睞,但是一些香港來的品牌衣物也是來自越南、大陸、泰國的衣服卻在國內有很大的基本消費族群道理是一致的,其成本相差並不大,但是價格卻差好幾倍。品牌的利潤差異已經如此,更遑論世界知名品牌的衣物?

試問中國大陸有十四.五億的人口,難道無法支持幾個華人自創世界知名品牌嗎?「上海灘」的絲巾衣物和盛產蠶絲的蘇州精品品質相差不多,但價值卻差之數十倍。連所得比台灣低甚多的大陸商人都知道創造品牌、掌握顧客與通路。「代工」的成功反卻成為台灣企業家的策略迷思。

台灣的企業仍一再迷信「代工」是我們獲利的唯一成功之道?台灣優異的製造能力固然值得稱讚,卻不該成為商業模式創新的負擔。台灣滿意成為產業的遊牧民族還是該考慮進入農耕工商模式?「借力使力,競爭合作,以華制華,以夷制夷、與敵人共舞、共創品牌」似為未來開拓開發中國家的可行之道。

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要最聰明的人而是會用最聰明的人,此乃創新與學理的精髓。究竟一個人的能力太有限,唯有能認知自己的極限與弱點的人,這些極限與弱點就不會成為發展的障礙。反而迷信過去一套成功經驗卻未能將環境情境的改變納入考量者反被自己的聰明才智所誤,企業決策者不可不戒慎之。(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EMBA學程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