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希區考克慨歎的驚悚佳作

熊珊慧
user

熊珊慧

2000-02-01

瀏覽數 16,950+

讓希區考克慨歎的驚悚佳作
 

本文出自 2000 / 2月號雜誌 第164期遠見雜誌

有人推崇「天才雷普利」是繼希區考克遺作「剃刀邊緣」(Dressed to Kill)之後,難得一見的驚悚佳作。在「天」片裡,處處可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匠心獨具的運鏡手法,他有如行雲流水般的拍攝方式,恐怕讓驚悚大師都得發出後生可畏的慨嘆。

四十年前看過「陽光普照」(Purple Noon)的觀眾,再看「天才雷普利」,或許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這兩部電影同樣都是改編自派翠西亞海斯蜜(Patricia Highsmith)的原著小說。

當年亞蘭德倫(Alain Delon)的角色,今朝由麥特戴蒙(Matt Damon)重新詮釋。經過編劇的巧手改造,戲裡頭的麥特,比原先的角色多了些許無辜,也少了一點陰森,戲中之所以痛下殺手,永遠是不得已之後的犯罪結果,而如是的角色塑造,也成了開啟全劇恐怖與驚懼的鎖匙。

演員表現突出,導演功力深厚

如果鮮明的角色塑造是一部電影的皮毛,演員精確的揣摩詮釋,就成了片中靈魂的所在。

「天」片中演員稱職的演出,賦予劇本生命,生動角色躍然銀幕上;而多位要角不分軒輊的演出中,又以麥特戴蒙的表現最為勝出。

如果用不慍不火來總結麥特戴蒙先前的銀幕表演,他在「天才雷普利」裡頭的演出,絕對是外放而亮眼的。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為了生動演出劇中角色,原本就不夠強壯的麥特戴蒙刻意減重二十五磅,瘦削的臉龐,恰巧凸顯他戲裡頭覬覦富貴的饑渴;而他有意無意展現不寒而慄的氣質,更將主人翁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的陰鷙詮釋得淋漓盡致。

感情話題是電影作品中永遠揮灑不盡的素材,導演兼編劇的安東尼明格拉本就擅長情感的處理,在他的大筆一揮下,為原著中本來沈潛而內斂的感情增添了不少衝突與戲劇性的高潮。

片中對同志之愛有不少著墨,男主角湯姆雷普利不只羨慕富家子迪基葛林利(Dickie Greenleaf)奢華的生活方式,也同時愛慕著迪基而無法自拔。雷普利嫉妒迪基與女友瑪姬的戀情,甚至他和美國女子美樂蒂之間的逢場作戲,也只不過是在模仿迪基與瑪姬的戀情。

爵士樂與古典樂的象徵

戲裡頭,平民出身的雷普利喜歡古典樂,富家子弟迪基卻偏偏對爵士樂情有獨鍾。象徵上流社會的古典音樂,與平民畫上等號,爵士樂卻被上流社會所認同,階級意識至此徹底動搖。

利用爵士、古典樂的象徵手法,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企圖以顛覆社會階級的方式,傳達沒有完全絕對事物的想法;所謂的真假、好壞、富貴與貧窮,並不是相對立的,不能夠單純地用二分法區隔。誠如麥特戴蒙在片中所講的,「我寧願做一個冒充的大人物,也不要當一個真實卻沒沒無聞的人」(I’d rather be a fake somebody than a real nobody)。因此觀眾該如何定位男主角湯姆雷普利的身分?是冒充的大人物,還是一個真實的無名小卒?虛實之間本來就很難論定。

觀賞「天才雷普利」就像是在欣賞一部精采的人性回憶錄,戲裡面既沒有大奸大惡之徒,也沒有完人的角色塑造。犯罪行為可以是其情可憫,一味地行善也未必就值得歌功頌德。在區分善惡、好壞之際,沒有絕對,觀眾成了唯一的裁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