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核心家庭成明日黃花

林季蓉
user

林季蓉

2000-02-01

瀏覽數 25,450+

核心家庭成明日黃花
 

本文出自 2000 / 2月號雜誌 第164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九年感恩節的前夕,芝加哥大學的國家意見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發表了一份有關美國家庭結構急遽改變的研究報告,引起全球各大媒體的關注與討論。 簡單地說,傳統感恩節晚餐的菜色在過去四十年裡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圍繞在餐桌旁共享火雞大餐的家庭成員,卻已經大不同於以往。

報告的作者湯姆史密斯︵Tom Smith︶表示,「婚姻做為組織家庭和養育子女的主要機制,已經開始衰退。」美國的離婚率在一九六○年至一九九六年之間增加了一倍,同一時期的未婚生子比率也從五%提高到三二%。在離婚率與未婚生子比率激增的雙重影響下,家庭結構已經出現戲劇性的變化。今天的美國,無婚姻關係、亦無子女的同居男女組成的家庭占所有家庭組合的三二%;史密斯估計,此一類型的組合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家庭結構的主流。即使有小孩的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也不見得全數具有血緣關係。

重新定義「傳統家庭」

在傳統文化中,「家庭」一直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許多人目睹離婚率和未婚生子率節節高升,忍不住大嘆道德淪喪,並斥之為世紀末的亂象;有些人則認為多樣化的家庭形式足以代表現今社會已經逐漸接受非傳統的家庭結構。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所謂的「家庭」就是由一對夫妻與未滿十八歲的親生子女所共同組成,也就是西方人所謂的「核心家庭」,我們則稱之為「小家庭」。一九七○年代的美國,核心家庭占所有家庭組合的二分之一;到了九○年代,僅剩下四分之一。這些統計數字很容易讓人擔心家庭觀念已經逐漸消逝。問題是,核心家庭才是傳統家庭的典範嗎?

針對這個問題,英國《經 濟學人》雜誌在去年底發行的千禧年特刊當中,提出相當有趣的論點。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過去數百年裡,人類的家庭生活早已呈現各式各樣的風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單親家庭、祖父母當家與再婚家庭等等,並非現代社會過度發展、價值觀改變後才有的產物。

舉例來說,一六五○年代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已婚人口當中,就有三分之一為再婚、甚至三度結婚。在西歐地區,十六世紀的婚姻平均可以維持十七年,到了十八世紀才延長為二十二年。十七、八世紀,婚姻結束的原因在於夫妻一方的死亡(因為人類壽命很短)。大多數人在喪偶後隨即選擇再婚,因此家庭成員中不乏具有一半血緣甚至毫無血緣的兄弟姊妹。一直到工業時代來臨,個人和公共衛生顯著改善,人類的壽命才逐漸延長,婚齡也隨之延長。 除了早逝之外,法定的長子繼承制也使得核心家庭成為無法具體實現的短暫經驗,因為已婚的弟妹經常由於經濟因素,不得不與兄長同住一堂。

至於最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未婚生子,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事實上,十九世紀中期歐洲的未婚生子率,甚至還超過二十世紀的前半葉。一八五○年的英國未婚生子率為六‧五%,法國為七%,瑞典為九%。然而在此一比率開始激增的一九六○年代之前,英國的未婚生子率只有四%。

曇花一現的核心家庭現象

另外一個古今皆然的特點,頗值得現代人細細玩味,那就是從以前到現在,人類初次結婚的平均年齡並無顯著變化。一六○○年至一八五○年間的歐洲,男性初次結婚的平均年齡為二十七或二十八歲,女性為二十五或二十六歲,目前美國男性首度踏上紅毯的平均年齡為二十七歲。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相對於今天,以前的人相當早逝,因此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是處於無偶的單身狀態,根本不必煩惱如何慶祝銀婚紀念日,更別提金婚紀念日了。滿頭白髮的老爺爺開著滿載三代人馬的休旅車,再次迎娶重披婚紗的老奶奶,果真是廣告中才可能出現的畫面。人類壽命延長的事實已經開始挑戰並且改寫婚姻和家庭的遊戲規則。

因此《經濟學人》雜誌認為,目前多樣化的家庭結構,其實具有歷史脈絡可循。

核心家庭的概念反而是現代社會的新發明,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現象,仍然必須接受檢驗。戰後重建帶來的經濟繁榮與嬰兒潮,再加上大眾文化的傳播與頌揚,使得核心家庭的形式在五○年代的西方社會登上高峰,成為理想家庭的表徵。

既然多樣化的家庭結構存在已久, 為什麼核心家庭的消失會造成如此大的衝擊呢?社會學家表示,傳統的婚姻多數經由長輩安排,並且以生活條件做為首要考量;即使有愛存在,也是婚後培養出來的友誼和倚賴。然而,現代人將全新的期待注入既有的婚姻制度,特別是因愛而結合的浪漫思想,以及養育小孩的喜悅與神聖使命感,使得「雙親俱在,互相仰賴,合力撫養小孩」的完美畫面持續地在二十世紀末滿足現代人的想像。人類投射在家庭制度上的高度理想,恐怕比制度本身更具吸引力。

多元化社會與多樣化的家庭形式

當然,發生在美國的種種趨勢與變遷不見得具有絕對的指標功用。不過,傳統的家庭概念與法定的婚姻制度,已經在全球各地遭逢前所未有的挑戰。日前我國法務部針對民法親屬編達成若干修正與新增;基本上,往後離婚將「更容易些」。民法親屬編初次制定是在民國十九年十二月,當時台灣人民的平均壽命不過四十歲上下

。目前台灣已經躍升亞洲地區離婚率最高的國家,平均六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法令的修訂正足以反映現代社會環境的變遷。今天,我們對婚姻和家庭的期待絕對不同於我們的父母;在不一樣的環境裡有著相同的期許,難免不切實際。

我們常說現今的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現代人也因此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自主權。然而,享受多元化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將遭遇多元化的挑戰與風險。多樣化家庭形式的出現,正是其中之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