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技島的台灣
在資策會舉辦的「一九九九 ~二○○○年我國資訊工業與展望」演講,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表示,台灣還不是科技島,因為台灣雖然已是世界第三大資訊業國,但台灣的資訊產業仍著重在電腦周邊產品、及其技術改良的工作,並沒有累積許多獨特且有創意的技術。
個人認為台灣不能只自許為科技島,更要成為國際化的「人文科技島」,也就是人文和科技必須相輔相成。
科技的目的,在於創造人類的文明和福祉;而科技的創意來自人文精神,進而瞭解人類的需要、世界的潮流。
人文精神自然可成為科技發展的基石,否則,未來科技將挑戰人類的價值、道德。
在龐大的商業利益下,生物複製技術、藥物濫用,以及電腦網路犯罪等,將成為二十一世界人類最大的夢魘。
苗栗市 林高葦
烏龜精神
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雖然最後獲勝的是烏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仍然選擇要當兔子。因此,躁進、短視,成為唯一的處世策略。甚至抱有「撈一筆」心態的人亦為數不少。因此眼前的利益總是比未來的永續發展更被重視。
商場上如此,政治上亦是如此。多數人只見到眼前的選票,所以選舉期間,口號、支票滿天飛,文宣效果、個人魅力形塑遠重於政策內容。在這種政治文化的渲染下,民眾似乎也不再冷靜、不再理性,只隨著候選人起舞。而選民選後也不見得有心去檢查候選人所開出的支票是否兌現。長期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國力已逐漸被消耗而不自知。
貴刊一六二期專題介紹了廣達電腦王國董事長林百里先生,他憑藉的是一般人最不看好的烏龜精神:默默地耕耘,只往前走、絕不後退,踏穩自己的每一步,堅持到最後,成功就在眼前。
其次,林百里先生的「知識是成功的一切」更發人深省。畢竟知識是力量的主要泉源,一旦時機成熟,才可大鵬展翅。
相信社會上如果不再充斥眼高手低的不良風氣,必可築夢踏實,逐步完成人生階段性的目標,甚至建立更多如廣達電腦王國般的成功典範。
桃園縣 劉燕廷
「枝幹和樹葉」的論點
彼得杜拉克在對二十一世紀企業組織的預言中強調,最有價值的資產,將是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力。 而管理者的任務,是保管好組織的資產。
貴刊一六三期聯華電子董事長曹興誠的專訪,針對員工離職的問題提出「枝幹與樹葉」的論點,補充了對知識工作者流動性的掌握原則。
如何讓知識工作者願意為他們的組織工作,而放棄其他的機會,是管理者的一大課題。尤其每當年關過後,更是考驗員工向心力的最好時機。在愈來愈倚重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之際,愈凸顯出員工向心力的重要性。當人員流動率變高,是對組織發出警訊,而如果是非季節性的流動,更是對組織的一大傷害。
台北縣 吳秉璋
二十一世紀的知識
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勢必在生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在享受網路帶來的便利之餘,有一些更深層的東西也值得我們思考。
貴刊一六三期「二十一世紀展望」裡有一篇專訪作家蔡康永的文章說得好︰「大家都以為二十一世紀會變得更快、更有效率,然而更快、更有效率,有時不是真的
,因為我們拋掉了更多只有在緩慢中才能體驗的價值。」
在快速取向的網路世界,閱讀快要成為一種技術,因為網站帶給人的創意和想像力很快可以換成金錢,但閱讀的效果卻不會那麼立即和強烈。
速度至上的網路世界,知識會朝向更輕薄短小的方向邁進,功利性更強,其緩慢而沈潛的影響力將被忽視,也會產生新的知識專業者。這樣下去,我們對於生命的思考方式是否也會有所改變呢?
在此世紀交替之際,我們除了狂歡、慶祝,是不是也該有更深層的思考?
台中市 陳文文
醫術和醫德
一六三期「醫病對話」專欄裡,黃達夫院長揭露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醫術和醫德兩者都不可或缺。
尤其在此強調知識的時代,對醫術的重視也許有時高過於對醫德的要求,在要求醫療從業人員專業的同時,更需注意他們是否也同時擁有對病患的關懷,是否視病患為「人」,而非「研究目標」。只有這樣,才是真正適合當醫療人員的人。
花蓮市 張宜雯
團隊合作是未來主流
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將徹底改變商業環境和競爭法則,也將結束二十世紀的管理理念。團隊合作將成主流,所有人都有盡情發揮潛力的機會。
貴刊一六三期的「團隊要合作,員工要負責」一文,就是在闡述這項管理新趨勢。二十一世紀的企業,要能提供員工一個自由創新的環境,提供能不斷學習成長的環境,才能因應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
相信這種「團隊合作」的新觀念,已經為許多企業注意,也將會是未來社會的主流。
高雄縣 鄭瑩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