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台灣大哥大為什麼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這麼好的成績?
答:關鍵可以說是人才。由於過去產業發展過程,使我們有很多機會吸收這個產業很多的人才;同時,CT2(二哥大,低功率行動電話)也讓我們吸收很多經驗。
問:你怎麼評估台灣大哥大的成績?
答:一九九七年時,台灣的大哥大只有六%的人口使用率,約在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三十萬人;亞洲其他與台灣經濟規模差不多的國家,大哥大的人口使用率已接近三○%。但是,並非本地消費者沒有消費能力或需求,而是大哥大建設本身的門號數不符合市場需求。我們開台之後,就填補了這塊供需不均的市場,這是我們在開台兩年左右能吸引這麼多用戶的原因。
第一步:從國外找尋機會
問:台灣大哥大曾到香港與新加坡電訊服務業去投標?這個經驗對你們有什麼幫助?
答:我們到香港投GSM(泛歐數位式系統)1800,這跟在國內投標是一樣的過程。因為香港標比台灣早兩、三年,對設備選擇與市場有機會提早先去瞭解。台灣開放當時國內的競爭很激烈,沒人有把握一定得標;所有同業都會先考慮會不會得標,才有時間去考慮下一步。
但我們有香港得標的經驗,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先做,哪些設備可以先採購。因為全世界製造電信設備的就是那幾家,如果一下子訂單都去了,必定會造成排擠效果。
另外,由於我們所有的團隊都在台灣,加上過去有經驗,所以在決策、策略規劃上可以很快。國外團隊可能就有很多決策要fax(傳真)到美國去,做某種程度的溝通,一來一往之間,決策時機就失掉了。
問:你過去也做過許多投資,台灣大哥大這個投資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
答:到現在為止,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是,一九八九年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探索太平洋(電線電纜)要創造的第二個主體事業的方向在哪裡,並從各種不同角度加以評估。做投資很簡單,譬如到香港買個旅館,或到美國去投資銀行,這只是一個投資;但假使你要將一個事業轉型成你的第二個core business(主體事業),你要考慮的因素就要很廣。
問:哪一年敲定要這麼做?
答:九○年。九○年公司內部決定要發展電訊事業。
問:那時電訊市場開放了嗎?
答:還沒有,台灣電信自由化自一九九四年開始。
我們第一步就是從國外找尋機會。第一個是到泰國投標,大概九一、九二年時,我們結合了英國的大東電報局,以及泰國的伙伴義泰投資,準備競標一百萬固網的門號;可是做了一半後,英國大東電報局撤退,整個案子就撤掉了。不過,從這裡我們也學到了一些東西,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合作標單。
問:虧了多少錢?
答:錢是小事情,那個不談,因為這不重要。
問:政府開放的時程會不會比你預期要晚?
答:晚了很多。
勢在必得
問:那麼在等待的過程中,損失了什麼?
答:後來我們與大東電報局合資在台灣成立電訊公司,他們從英國派人住在台灣,瞭解整個台灣電訊事業的開放環境,等台灣電訊事業開放後,我們準備爭取共同投標。
因為這個公司的成立,我們有了泰國的投資案,後來陸續包括紐西蘭競標GSM900,以及香港的GSM900的標。當時有香港的九大財團、加上我們共同角逐這一張執照。反正你想得到的香港財團都有來參與,哪輪得到我們?可是我們花了一百萬美元學了所有的東西,而且吸收了香港當地的人才。
我們公司就有不少當時是香港和記、黃埔的高階主管。接下來就是我們碰到了投資銥計畫的機會,我們花了八個月的時間研究要不要參加。
銥計畫的投資讓我們建立了與國外大型電訊公司彼此認識、交流的機會,以及建立未來電信發展計畫的遠景。我們派人參加銥計畫的各個小委員會,以瞭解整個future(未來)無線電話與市場的變化、建設、設備、技術,以及可能遭遇的問題,這對我們的團隊成員是很大的訓練與幫助。
這是台灣未開放電訊市場之前所走的路,也是別人沒機會接觸的一些機會。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大哥大的標單都是我們親手寫出來的,不假手外人。當然,我們有投資也有損失。
巧的是,台灣開放電訊市場之前,英國的大東電報局因為已經等了四年,暫時沒有機會,便決定將與太電的合作計畫暫告一段落。沒想到兩者關係結束後的第二年,就開放了CT2。
我們已經花了五年的時間投入電訊事業上,所以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機會,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我們都應該參與。所以我們投標,也得到了唯一全區的執照。這個產品有產品的問題存在,但我們也學習到如何建立國內建設電信事業的版圖與工程。經過這些,接下來就是大哥大了。
大哥大開放時,我們的壓力非常大。為什麼?我們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投入電信事業,花了這麼多學習的成本以及資金的投入,做了那麼多別的投資人都沒有碰過電信事業,假如沒有得標,我們還有什麼立場與顏面再去做電信事業?
以衛星做為地面站
問:你父親(已過世的孫法民)看到今天的成績一定很高興。
答:對,但他只知道我們努力在國外找尋機會,可是在他去世(一九九四年)之前,沒有一個計畫已經有成績出來。無線電訊就像一個金字塔:最底層是呼叫器,上來一點是CT2,再來最大的一層是行動電話,最上面一個小三角是衛星大哥大。衛星電話一定是無線通訊到最後的發展。
也許大家覺得GSM幾乎無所不通,還要衛星電話做什麼?如果GSM就可以滿足我的需要,衛星電話又貴又笨重,我當然不會要。可是,衛星電話手機有一天會變得和行動電話一樣輕巧、通話費率差不多,而且雙頻可以互換。到了那時候,你自然而然會用衛星電話。因為它可以取代GSM手機的功能, GSM系統與衛星大哥大兩個會合併,成為衛星GSM系統。
到時候有GSM時我用GSM系統,沒有GSM我就把它shift(移轉)到衛星電話的系統。每個人只要每個月多花個一、兩百元的線路費,就可以使用衛星電話,你花不花這個錢?
問:預期走到那個地步還有多久?
答:五年以內。銥計畫問題出在哪裡?從技術面來看,它已經完成了所有的衛星發射、系統規劃、工程,已經開始運轉了;問題出在行銷策略與營運管理,而非產品的技術成熟度。
銥計畫是一個全新的產品,需要全新的市場,並經歷產品的成長期與成熟期。銥計畫的問題就出在還沒有足夠時間商業化。銥計畫必須向銀行貸款以周轉營運金,銀行要求列出半年至一年內客戶的成長數,證明還款能力與資金規劃。但銥計畫推出後,收訊效果並不理想,用戶也不多,通話費一分鐘二十幾塊美元,手機又很大,這種情況下市場不可能成長快。
銥計畫以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把地面站放到天上去,以衛星做地面站,傳輸所有的訊號。衛星環繞在整個地球的表面,它是無所不到的。現在我們在茫茫大海中無法打行動電話,因為沒有base station(基地台)嘛!一個基地台的覆蓋面只有兩百公里,你怎麼去建?衛星大哥大一打開來就可以打了。
問:這個計畫很先進,但最後為何宣告失敗?
答:沒有宣告失敗,只宣告重整。
問:還有機會起來嗎?
答:它一定起來。銥計畫是未來一定要做的事。未來五年到十年內,一定會走到衛星電話的地步。
大哥大普及率將改變管理結構
問:是不是GSM發展出漫遊的功能,才使銥計畫受影響?
答:有受到影響。當時還沒有roaming(漫遊)。今天雖然有roaming的技術,但沒有GSM系統的國家大有人在,你要不要去那些國家?
有人預計,在未來五年到六年間,大哥大的普及率會到超過百分之百的程度,一個人有兩個以上的門號,或其他非人的使用都是有可能發生的。譬如在自動販賣機上裝行動電話,它可以自動撥號,自動藉由電腦檢查還剩多少飲料?什麼時候需要補充什麼種類的飲料?再以無線通訊和公司的主機自動連絡。
這樣也是一個號碼、一個客戶,我照常收錢;而且,如果走到這一步,企業的整個管理結構就變了。
問:目前銥計畫的情況,在財務報表上要如何提列?
答:我們按照會計原則,以及銥公司本身清算的時間表來提列。但就衛星電話的發展而言,絕對不會因為銥計畫的失敗而完全消失。
問:銥計畫的重整,有沒有影響你們的形象或財務?
答:沒有影響,完全沒有影響。我們投資銥計畫是七年前的決策,在一九九三年投資,這筆資金已經用出去了。六年來這筆錢並沒有在我們口袋裡面,所以對我們的財務沒有影響。
問:所以這是短期的損失?
答:就看銥公司怎麼處理帳目。事實上,太電在台灣大哥大占二五%,今年我們賺一百億,太電在大哥大領域回收占二十餘億左右;就算它(銥計畫)今年全部列虧損,還是影響不到我們(太電)。
問:太電這麼多的轉投資企業,你如何能夠掌握投資的方向?
答:不同的投資有不同的產業周期,在同一段時間內,一定有一些投資處於成長期,一些處於成熟期,不同投資階段有不同投資項目,這些投資項目有的損失有的賺錢,有些短期有些長期。從今天的大哥大,我們還要走到固網,我們要走出的是一個全方位的布局。我們不是在走機會,而是走產業的發展、事業的發展,走有計畫、有規劃的發展。這句話對我來講意義很重要。
問:為什麼?
答:我們不是電信事業開放才投進去的,我們是早就立下目標,國內不能走我們走國外,我們就是要發展這個事業。
未來三年,大哥大普及率過半
問:電線電纜是一個很少改變的行業,電訊業的改變卻很快;電線電纜是製造業,電訊業卻是服務業。在從電線電纜移轉到電訊業的過程中,會不會有一些衝擊?
答:電訊業雖然是服務業,但經營理念與製造業是一樣的。我們不只是製造一個好品質的東西出來,更必須有服務業的customer service(消費者導向),這是與製造業不同的地方。
我們是賣門號,所有手機的好壞與我們無關,但門號好不好就看我們生產下來的品質好不好。一般服務業與我們稍稍不同,因為我們是跟著消費者走的,你會影響消費者每天工作或生活的品質。所以它不只是公用事業,還是生活產業;它跟隨你生活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隨時影響你的生活品質。
未來,固網出現後,語音的傳輸會以無線為主,接受行動電話者的年齡層會上下膨脹,往愈低與愈高走,老人與小孩也會帶行動電話,方便家人找他。我常在想,未來人類生活中大概只需要幾樣東西:手表、行動電話、眼鏡、筆、電腦(有人用,有人不用),另外就是手機了。而且哪一天你不打開電話,會覺得自己miss(錯過)什麼東西,這種精神壓力比打開電話的壓力還要大。
問:在行動電話這麼普及的時候,投資固網的考量是什麼?
答:固網是另一個發展的空間。目前的固網是語音的傳輸,但將來語音會轉到無線去,固網上傳輸的主要會是影像與數據。如果固網與網際網路結合,電子商務就出來了;若再加上無線,整個將來的社會就變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不過會很可怕。兩年前我問自己:固網出來你要做什麼
?因為我不會去把現有的電話號碼換掉。我會換掉一個有一千兩百萬普及率的電話公司,改成只有一百萬門號的電話公司嗎?它(中華電信的固網服務)的人口普及率已經超過五○%了!而且服務也沒什麼不好啊,我看保證沒人換。除非固網能發揮現有固網無法發揮的功能,才有成長的空間。
問:你覺得大哥大競爭已經大勢底定了嗎 ?
答:還會再變。變數有好幾個:一個是客戶的成長會造成整個市場變化;第二個是品質的問題,亦即成長之後,能不能在技術穩定的前提下,讓品質還是那麼穩定,這將造成客戶的變化;第三個是投資的角度,有的是跟著市場的成長不斷地投資,有的是限定我只要三百萬的客戶,或是一五%,這就是我的size(規模),我的經濟規模定在這裡,再多就你們去競爭,我不再投資了。
問:你們的策略?
答:我們認為自己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我們會跟著市場的成長,擴充整個建設。我們認為三年之後就不再只有人的成長;如果還有其他的成長,這個成長就無可限量。
坦白講,九六年我到交通部去做interview(行動電話申請執照前的面談 ) ,我說市場普及率會到七○%,沒人相信;我們現在知道芬蘭已經到五○%,行動電話普及率已經超過固網。我們相信再過幾年,台灣的行動電話市場普及率會超過五○%。
人和機器都是我的客戶
問:幾年?
答:三年。超過五○%的普及率後,手機的使用就不限於人類的使用。未來會有愈來愈多非人的使用無線電話。我們是賣號碼,不管機器撥號還是人撥號,都是我的客戶,都算我的門號成長。
問:聽說不少大股東不久前紛紛出脫了不少台灣大哥大的股票(例如富邦、宏?、國巨等),實際的情況是如何?
答:實際上不是,並沒有太多的大股東進行股票的移轉。雖然市場有一些交易,但這些是大股東每天都有的交易,是基於員工或大股東有一些資金調節的需要與調節,有些則是為了新投資案。我們有不少大股東不是投資固網就是投資高鐵。
目前台灣大哥大的股價大概在五十到六十元間,它處分掉一○%,產生的利益就不少了;你也知道去年的景氣不是很好。基本上我們的大股東都不會放棄這個產業,不會隨隨便便就把它處分掉。
問:有人說你個人只剩下一百張,是真的還假的?
答:本來就是公司投資的嘛!太電投資的大哥大股票到現在沒有出過一張,大部分的股東目前都沒有動。
問:所以說,如果明年要投資固網,並不會以處置這邊的股票做為資金的來源?
答:嗯,很難講,看資金的需求以及整個投資的規模與項目。
問:銥計畫的損失(約十七億元,即八千萬美元)有沒有影響台灣大哥大上櫃的計畫?
答:這個沒有影響,完全沒有影響,因為不是台灣大哥大投資的。
問:未來太電在電信版圖的規劃如何?
答:電信事業目前由大哥大的發展拓展出去,其中,銥計畫是投資,但銥計畫要看五年後會不會再起來;CT2本身也許會轉型;此外,就是大哥大的經營以及固網的經營,等到固網經營到相當經濟規模後,我們就會考慮走到海外,做通訊事業的operator(運作廠商)。
五十歲了,時間很寶貴
問:五十歲你有什麼感想?
答:五十歲不敢想。
問:為什麼?
答:很簡單,在我們這種環境成長出來的人,別的不見得比人家多,但至少時間比人家多,因為年輕嘛!雖然被扣了一個第二代的帽子,壓力很大,但是我們有時間去學。但是現在五十歲了,時間變得很寶貴。
問:你覺得你還要衝刺多久?有沒有退休的計畫?
答:十年的時間,大概六十歲差不多。社會的進步與產業的變化,讓人的知識不再像以前可以停留那麼長。未來,退休不是因為體力的關係,而是因為智慧與知識的成長跟不上科技的演變與社會的成長,絕對跟不上。現在我就不敢說我的智慧還可以在和同仁開會時「交代」他們做事情,我不敢講。
問:看到新世代在網際網路、科技業那麼快就崛起,壓力會不會很大?
答:很大,非常大。
問:那你怎麼辦?
答:沒有辦法只有想辦法。而且坦白講,他們的產業我絕對切不進去,因為我不懂。
問:那你怎麼有辦法經營這麼高新科技的電信產業?
答:因為那時候我只有四十歲,還跟得上那時候的環境,也許想的還可以比別人快一點,現在可能比人家慢了。
問:因為這樣所以才趕快切入電信業?
答:對,我真的有這種壓力。我們上一輩最大的壓力是不懂外語,出國像啞子、聾子、瞎子一樣;我擔心五年後因為科技的進步,我也變啞子、瞎子、聾子,而且沒有手了,不會用嘛!
問:那你會不會想趕快去學?
答:想啊!但也僅止於想;做要有時間,還要有金錢。有時候覺得太累了,人生嘛!何必呢?學也是看你怎麼學,生活裡面的體驗很快,知識上的吸收很難。像我的助理每天給我一堆英文單字,我到現在還沒背熟啦!這幾頁給了我一個月了吧。我最不愛念書的。
管理是一件口乾的事
問:你是由很多投資計畫中去吸收新知的?
答:差不多啦!臨時抱佛腳。資料、簡報、溝通,可是現在更沒有耐心,比較坐不住、聽不進也看不下,不像以前,這也會造成壓力。以前可以一聽五、六個小時,我要非常detail(細節);現在會覺得這個、那個不重要,跳過去,我要聽重點。不過投資還是要聽,比較內勤的事就授權下去。現在我處理的很多小事不見得很大,但若不注意的話,小事會出大事。
問:八九年投資電信產業,有沒有一種冒險的感覺?
答:坦白講是有。因為不敢講我做的事一定成功。
問:剛剛提到很多次「危機意識」這個用詞。在你成長或接班過程中,有什麼影響讓你特別對此有深刻體會嗎?
答:因為我怕失敗嘛!也不完全是二代的問題。我認為沒有永久的成功,要好,就要隨時思考有沒有失敗的可能;如果不隨時注意,滿足於現在,問題一定是由小而大。
問:所以你壓力很大?
答:基本上不能只靠一個人,所以還是要有授權的動作。我的工作是,第一,我告訴他們要做什麼;第二,要注意什麼;第三,哪些事情不可以發生。就這樣,我就每天在想這些事情,也沒有做什麼,危機意識當然很大。
問:所以你常常要耳提面命?
答:其實我很少跟他們講。他們會來找我,或是出了狀況,或例行報告,報告一拿出來,我就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公司最怕的是,上面在跺腳下面覺得沒事,那你就完蛋。最好是上面一根針掉在地上,下面的感覺是一根棍子掉了。大家要有很強烈的危機意識。我常常講,任何一個主管都要不厭其煩地動口,因為動口已經比動手輕鬆多了;如果主管連口都不想動,不要要求你的屬下去動手,因為他應該比你懶,如果你都不要求,你何必要做主管。另外,動口也是一種溝通,再聰明的人都需要你告訴他要做什麼,不然他不做是應該的。
問:這麼多年這樣,你會不會覺得管理是一件辛苦的事?
答:管理是一件口乾的事。
問:五十歲是什麼境界?
答:五十歲是一個甘苦(艱苦)的境界。面臨的是所有的事還是要往成功的路上走,可是又不能失敗,因為你沒有機會再回頭。
(黃惠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