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二十根指頭創造二十年音樂傳奇

郭大微
user

郭大微

1999-07-01

瀏覽數 18,300+

二十根指頭創造二十年音樂傳奇
 

本文出自 1999 / 7月號雜誌 第157期遠見雜誌

兩台大鋼琴面對面開展,像展開雙翼的蝴蝶。葉綠娜、魏樂富各自戴著面具,和一群音樂家輕快地演出聖桑的「動物狂歡節」。魏樂富時而騰空而起、時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葉綠娜換位演奏,博得滿場小朋友的笑聲。這是一九九六年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一場露天音樂會的場景。

類似的畫面,在這二十年間,不但出現在紐約林肯中心、歐洲、莫斯科、俄國烏拉山區的音樂廳,更出現在馬尼拉的Luneta公園、台北的忠孝東路、敦化南路人行道、甚至玉山山腰的夫妻樹下。他們認識於漢諾威音樂學院,後來在台灣結為夫妻。在他們口中,雙鋼琴的合作完全是「意外」開始的。

※※※

當我們還在歐洲求學時,也和其他所有後起之秀的鋼琴家一樣,堅信有朝一日,絕對能夠以魯賓斯坦或是霍洛維茲傳人的姿態,展開鋼琴演奏家獨奏家的生涯。也因此,我們從未一起演奏過任何四手聯彈的音樂會;一切均始於台灣。

二十年前,在一次台灣的巡迴音樂會中,本來我們各自負責半場的獨奏,後來覺得這樣的截然劃分有點奇怪,所以我們首次嘗試了雙鋼琴。音樂會結束,很意外地大家談論的竟然都是雙鋼琴的部分。大概台灣的觀眾比較喜歡看乒乓球,雙鋼琴演出一會兒看左邊的人表演、一會兒看右邊,兩架鋼琴之間來來去去交替抗衡地彈奏。從此以後,人家來找我們演出,就自然而然想到雙鋼琴的組合,因為單獨找我們其中任何一人,他們都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我們雙鋼琴的演奏形式是人家決定的,不是我們自己。

雙鋼琴演奏首重默契

跟獨奏比起來,雙鋼琴的曲目少得多。音樂史上,連作曲家都覺得雙鋼琴是一種比較不嚴肅、較具實驗性的作曲形式,就是「好玩」。所以我們看到貝多芬完全沒有雙鋼琴作品,只有四手聯彈;莫札特也只有一首雙鋼琴協奏曲。一般作曲家都是鋼琴獨奏曲寫得比較好、較有內容和深度。唯一的例外,我想是法國作曲家浦朗克,他的雙鋼琴作品比較出色。

就因為如此,雙鋼琴演奏起來比獨奏壓力小,但兩個人的默契卻很重要。事實上,雙鋼琴彈奏的主要能力,就是「主宰」與「被主宰」的藝術,角色轉換的功能,有時必須在十分之一秒內產生。獨奏比較沒有人「打擾」,音樂家可以跟著自己的詮釋,要怎樣彈就怎樣彈,但感覺上卻比較嚴肅。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這次二十周年音樂會,我們特別選擇演出李斯特的前奏曲(FranzLiszt:LesPreludes)和拉赫曼尼諾夫的幻想曲(SergejRachmaninoff:Fantaisie,Op.5)----兩首寫得很棒的雙鋼琴作品。一般鋼琴幫小提琴伴奏時,小提琴的音色比較有線條,而鋼琴本身的音很短,雙鋼琴曲子如果寫得不好,就很難凸顯出鋼琴的效果。李斯特和拉赫曼尼諾夫都是很卓越的作曲家,他們可以用很精簡的技巧,寫出最好的鋼琴效果。

這兩首曲子有一個共同點:創作的源頭都來自詩。李斯特前奏曲是根據法國詩人拉馬丁(Lamartine)的同名詩寫成;而拉赫曼尼諾夫的幻想曲有四個段落,他甚至在樂譜上把雷蒙托夫、拜倫、圖契夫、可米亞可夫的詩詞原文寫下。所以,要欣賞這類所謂的「標題音樂」,建議觀眾可先瞭解故事,才會對現場音樂詮釋有特別的感覺。這兩首曲子取材的詩,我們都會印在節目單上。

雖然這兩首音樂都以文學為創作靈感的來源,但表現方式卻大有差別。李斯特的前奏曲原來是龐大的交響詩,後來他自己改編成雙鋼琴版本,所以聽起來有很豐富的聲響效果,像在描述一個人生經歷。而拉赫曼尼諾夫的幻想曲,分為「船歌」「愛之夜」「淚水」「俄羅斯的復活節」四個段落,主要是描繪四種不同的「氣氛」,所以故事性不強。他的寫作方式在十九世紀的當時,也顯得較為現代,例如「淚水」的音樂聽起來像新世紀音樂(NewAge),從頭到尾都像在滴眼淚。相信觀眾如果事先讀了這幾首詩,更能融入音樂的幻想世界。

這兩首曲子,在二十年前我們開始合作雙鋼琴時就演出了。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只會舉行一、兩次,因為教學生收入比較好,沒想到我們已經合作二十年了。很多人好奇,我們為什麼會一直彈下來?

對音樂家而言,學習就是為了要演奏。一個曲子的完成,只有在你表演完才真正學會。我們花了這麼多年學音樂,不彈就等於白學了。我們教學,也是為了把演奏經驗告訴學生,讓他們也能一直彈下去。

※※※

就像一對連體雙胞胎,二十年的夫妻、二十年的雙鋼琴合作,葉綠娜和魏樂富的二十根手指頭,創造了台灣樂壇最美、最和諧的音樂傳奇。

(葉綠娜、魏樂富口述,台北愛樂電台郭大微文字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