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腦與意識相互影響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9-04-01

瀏覽數 25,600+

腦與意識相互影響
 

本文出自 1999 / 4月號雜誌 第154期遠見雜誌

腦(brain)、意識(consciousness)、思想(mind)應該連在一起看。腦、意識是範圍比較小的層次,更高的層次是思想。在討論意識的時候,醫學界通常認為有兩種,一種是廣義的意識,包括自我意識,談的是主觀性的東西,它和精神醫學、心理學有關;另一種是狹義的意識,談的是客觀的東西,和腦神經生理學有關。

當一個人狹義的意識產生障礙的時候,像是車禍昏迷、藥物昏迷,腦部運作產生問題,我們就說他意識昏迷,狹義意識障礙的特徵是昏迷。但如果說一個人自我意識有障礙,並不是說他陷入昏迷,他仍然醒著,腦部運作正常,只是人狂亂了,人格分裂,對自我意識失去控制,乃至有受迫性的行為產生。

腦是意識的必要條件

一般而言,我們強調自我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狹義的意識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共通,因此科學家在做腦神經實驗時,也會拿動物的大腦做人腦的相關實驗。語言使用、自我認識和自我意識有關,與狹義的意識則較無關。

人類因為有廣義的意識,才進一步有思想。只要我們活著,大概就會有意識的活動,但是對於有特定目的、有方法的使用意識,則和思想、思考有關。

人之所以為人有很多角度,自然科學家從物性觀點(physical)去看人的特徵,像是人腦的設計就和其他動物不同;哲學家從理性觀點(mental)討論人;文學家從感性觀點(emotional)看;一些宗教則從靈性觀點(spiritual)看人,強調肉體、腦會毀滅,但靈魂卻可以不死。

佛教在討論人的時候,比較會從擴大法的角度來看。佛教分析人,是分成色、受、想、行、識五蘊,由這五蘊組成人。色是講人的物性,受是講人的感性,想、行、識則是談人的理性層面。佛教並不主張不生不滅的靈魂,因為這在經驗上很難證明。

人的意識從何而來?不管是醫學界或宗教界都同意,沒有腦的時候人可能就沒有意識,腦是意識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可不可以說腦就等於意識?當腦在運作的時候,是先有物理性的刺激,接著產生生理性反應,然後再產生心理性反應,但這些轉換的界限很微妙。

意識反過來影響腦

問題是,當腦與意識同時存在時,誰從誰而生?有趣的是,當我們反過來看的時候,很多心理性意識可以反過來影響生理性反應,這就是醫學界所說的生物回饋(biofeedback)。

例如,有一個病人因為車禍傷及腦部,整個人癱瘓了,醫師按生理性損傷的標準來看,判定他只能終身躺在床上。後來病人用意識去控制血壓器,他把自己的腦部想像是海綿,將身上的血液一直往上吸,血壓果然升高了,他開始可以坐起來,維持坐著也可以生活的狀態。所以,有時意識反而會去影響腦的運作,意識與腦兩者存在著很微妙的關係。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又如有一些高級的瑜珈術,照腦神經心理學來看,在那種低氧的狀況下,根本不可能存活。但是它可以用龜息法,靠著一點點氧氣,讓所有的新陳代謝功能降到最低,在那個時候人還可以存活,完全是靠很強的意識。

在印度的禪定中,人不僅用意識去控制呼吸,甚至用意識反控制意識,讓整個心念都不動了。此時如果用腦波儀器來看,可能是平坦不動的狀態,印度稱這種禪定是「無想定」或「滅盡定」。

所以,腦與意識是誰生誰、誰具有絕對影響力,還有討論空間,兩者其實是互生、相互影響的。有時意識太強甚至會影響腦部病變。我曾聽一位醫師說過,有個家庭發生慘案,父親將全家人都殺死,只留下一個兩歲的小孩。受到驚嚇的小孩後來接受醫師治療,發現腦已經產生病變,即使經過心理輔導也沒有辦法解決。

腦死的病人有沒有意識?

在醫學上,宣布腦死大約就是宣布一個人死亡,但是仍必須顧及診斷的判定與法律的判定。在日本,腦死可以做器官移植,但是必須很嚴密去區分診斷與法律的判定。宗教對腦死的考量就更複雜。有些宗教會考慮靈性層面,認為判定腦死之後,器官移植會影響靈魂的完整性;有些宗教則認為,器官移植是有意義的事情,反而會更幫助靈性。

至於腦死病人或植物人是否具有意識?佛教觀點和醫界看法並不盡然相同。

佛教把所有的感官認識作用分為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刺激傳入腦之後,意識會加以區別。佛教進一步將這些平常生活的粗顯意識,稱為現行識。在現行識之外,還有較微細的潛在意識存在,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可以藏很多人的記憶、習慣、性格。介於現行識和阿賴耶識之間的,就是自我意識,佛教的術語稱為末那識。我們人認為身心就是自己,這就是我的執著。

當一般感官意識較薄弱的時候,阿賴耶識就開始活動影響人,因此在夢中、定中(在禪定當中,許多人會有許多特殊意象),會出現許多意象,和一般的感官截然不同。此外,瀕死時也會出現一些意識,許多瀕死的病人恢復過來後,會敘述身體浮上來的脫體經驗。

所以,從佛教觀點而言,腦死的病人、植物人可能沒有現行識,但卻還有阿賴耶識,所以腦死的人還是應該有人權。

佛教認為腦與心是相互影響的,所以要照顧腦,首先應該改變環境、淨化環境。其次,對於每個人對自己身心的反應要有正確的反省力、觀察力,才會有健康的心理,甚至可以藉此反過來改善腦部的運作。第三,就是要去認識、注意自己很多潛在的微細意識,佛教主張我們要注意夢中意識、定中意識,甚至是瀕死意識,這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自己。

(蕭富元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