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看蔣經國之後首長下鄉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9-03-01

瀏覽數 21,100+

看蔣經國之後首長下鄉
 

本文出自 1999 / 3月號雜誌 第153期遠見雜誌

戰國時代宋國的莊周,講過一則有趣的故事:燕國一批青少年,覺得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樣子很好看、很酷,就結伴前去觀摩學習,但怎麼也學不像,反把原來自己走路的本領也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家。莊周去今差不多兩千三百年了,但「邯鄲學步」的故事不僅未減損顏色,反而歷久彌新,成了一個大家常用的「典故」,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這類事所在多有也。譬如,在蔣經國總統之後,政府首長多喜下鄉走動,就給人一種「邯鄲學步」的印象。

首長應該「勤政愛民」,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勤政愛民不是要跟全國老百姓一一握手。古代帝王深居大內,鮮出京城 ,但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也不少。蓋國家領導人要能替民眾解決問題,使他們過好日子;如果握過了手,大雨過後客廳仍然進水,平日仍然擔心被偷被搶,上班下班仍然到處塞車,民眾仍然怕到政府機關洽公、怕到法院打官司;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就是每天都能和首長握一次手 ,又有什麼意義?

或曰,首長不下鄉跟老百姓接觸,就不能發掘「民隱」,這是欺人之談。以今天傳播媒體之多及資訊流通之快,坐在家裡就有聽不完的消息,何待首長「御駕親臨」。

當年蔣經國總統之所以不時「深入民間」,是有主客觀環境需要的。其一,總統非民選,他需要從另一途徑找到「民意基礎」。其次,那時雖然沒有人敢說「外來政權」這類的話,但蔣經國心裡有數,他藉勤跑基層推動「自我本土化」,並以「我也是台灣人」這句話來證明自己的踐履力行。但後來之人,自李登輝總統以降,有誰不是人民選出來的?有誰還需要經過「本土化」的洗禮與蛻變?那麼,一襲夾克,跑遍全台,究竟為了什麼?

用意十分明顯:正因為首長都是出身民選,勤跑基層無非是為了將來的選票。但「勤跑」與「選票」之間,也未必有必然的關係。譬如前台灣省長宋楚瑜,他因為「地方官」的職責,多次訪問全台各鄉鎮;大家看他在民意排行榜上一直居高不下,認為與勤跑有關。但陳水扁只擔任過立法委員和台北市長,活動範圍僅限北部,卻也有全國性的民意支持率。其中透露出的訊息,值得政治人物玩味。

到了公元兩千年,由於世局的變化,台灣可能要面臨相當嚴峻的考驗。老百姓知道,做為國家領導人者,他是否勤跑基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解決大問題,並把國家領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國家政務固然經緯萬端,但台灣未來的命運決定於兩者:對內,經濟是否能繼續成長;經濟如衰退、萎縮,社會就難安定,民心士氣就難以維持。對外,兩岸是否能和平相處;它所牽動的問題涉及貿易、外交和國防武力,尤為國家存亡之所繫。

凡是在下一世紀想領導這個國家的人,無論是李登輝繼續「延任」,還是連戰、宋楚瑜或陳水扁準備接棒,恐怕嘴巴說「愛台灣」還不行,勤下鄉也不夠,而是要明確告訴民眾:台灣今後往哪兒走?怎麼走?蔣經國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以及讓老兵返鄉探親這些重大決定,一定是在冷氣房裡「想」出來的,不是頂著太陽到鄉下「跑」出來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