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老建築化身藝術特區

王淑雯
user

王淑雯

1998-12-05

瀏覽數 13,500+

老建築化身藝術特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8 / 12月號雜誌 第150期遠見雜誌

猶記兩年前的「黃金印象」旋風,數十萬民眾如潮水般擁入國立歷史博物館,只為一睹印象派名作的風采,而洋溢著悠悠古風的奧塞美術館,也因此深深烙進人們的腦海中。然而數十年前的奧塞美術館,並非如今風華絕代的印象派重鎮,只是一座不起眼、面臨被巴黎市政府拆除命運的廢棄火車站。幸運的是,由於藝術家與建築師的慧眼,使它得以保存下來,並在藝術活水的澆灌下,一躍成為法國最耀眼的文化瑰寶之一。

在歐洲,老建築更生利用、轉化為藝文空間的案例比比皆是,奧塞美術館只是其中較為人熟知者。然而,這種案例在國內卻是鳳毛麟角。

如同歷經大半生浮沈的長者,這些老建築見證了日據時代迄今的台灣歷史,也曾在台灣的繁榮歷程中,肩負起產業、運輸、休憩、治安等重任。但功成身退後,卻被遺忘在現代化都市的角落裡,坐對一室的寂寥蒼涼。直到藝術家、建築師、文化官員再度造訪,才重燃一線生機。從台北市的華山藝文特區、草山文化行館、中正二分局派出所小劇場,到台中火車站二十號鐵道倉庫的誕生,無一不是舊瓶新酒、將閒置的廠房建物重新妝點後,蛻變為「阿公阿媽級」的新興藝文空間。

行館與民同在,派出所歡喜扮戲

台北市政府可說是這波「變臉」風潮的先驅,在前新聞處處長羅文嘉任內便開始推動這個構想。「這些文化空間的誕生,是為了增加更多窗口,讓有興趣的民眾獲得接觸藝文的機會 ,創造更多文化人口與市場,」羅文嘉道出自己的理念。因此,三年前新聞處便積極清查市府可釋放的文化空間。在考慮地點、空間大小等因素後 ,首先相中老蔣總統在陽明山上的夏季行宮——草山行館,將荒廢二十多年的老建築初步整修後,布置成兼具休閒和藝術的「台北後花園」,於今夏開放,揭開了行館向來門禁森嚴、杳無人跡的神秘面紗。

開放後的行館有草山居民顯影、裝置藝術、音樂舞蹈等展演活動。但因行館原本就沒有蔣公遺物,所以也沒有相關展覽,為此而來的人覺得失望,但也有人覺得新鮮,隨著導覽揣想藝術家創作意境。「嘿,石頭會動吶!」一位太太看到草地上的裝置藝術作品會動,嚇了一跳。有的作品鼓勵民眾與藝術同樂,如陳慧嶠的作品「反彈的日子」,放置了八個供人「反彈」的彈跳床,被踴躍的民眾跳壞到只剩三個。負責規劃執行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秘書喻小敏指出,前來參觀的人潮最多高達三千人,比原先預期超出很多。此情此景,不知蔣公在天之靈做何感想?

除了做為「市民的夏宮」,草山行館未來也將以藝術村為其主要的規劃方向。

行館可以與民同在,派出所自然也可以歡喜扮戲。三年前在小劇場人士主動向台北市政府爭取下,中正二分局派出所舊址在今年成了小劇場的新家。「其實我們很多做劇場的,大概七、八年前就有這樣的想法,但以前政府的土地政策不太考慮文化、歷史,」小劇場聯盟榮譽理事長陳梅毛舉例,台灣舞蹈先驅蔡瑞月的中華舞蹈社,在黃大洲任市長時面臨拆除的命運,陳水扁上任後才被劃為「雙連藝術特區」保留下來。

在取得新聞處支持後,包括將地目由機關用地變更文教用地、制定藝文團體使用市有土地法源、通過預算、招標、初步修繕,最後以公辦民營方式委託小劇場聯盟經營管理,前後花了兩、三年才打通「任、督二脈」。預定年底正式開館的中正二小劇場,未來將採複合經營方式,引進咖啡廳、唐山書店,並成立資料中心,做為劇團切磋及民眾交流的管道。小劇場場租一天三千元,將是全台灣最低的,其他場地至少索價八千元。如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的一萬多元,或像光環舞集藝術總監劉紹爐向學校借表演廳,校方索價八萬元,相較之下,中正二小劇場低廉的場租將是吸引劇團的最大誘因。

閒置的倉庫變身藝文集散地

面對台北市在創造文化空間的賣力演出,去年五月甫成立的台灣省文化處亦不遑多讓,看準了鐵道倉庫的「文化運輸」潛力,使鐵路貨運式微後閒置的舊倉庫,一變而為藝文集散地。

美國政府三○年代推行的藝術家進駐社區方案,是台灣省文化處長洪孟啟的「動力火車」,他說:「這項方案大約實施了十年,為美國社區文化扎根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礎。」尋覓場地時,洪孟啟無意中聽到,有位畫家租用台中火車站倉庫為工作室,發現火車站擁有共同的記憶,倉庫結構則融合日據時代和民國四十年代風味,是極為理想的場地。於是委託東海建築系所副教授劉舜仁和建築師沈芷蓀進行研究,醞釀出「鐵道藝術網絡」的構想。以台中火車站的二十號倉庫為先鋒,在建設廳、交通處、文化處等省府團隊通力合作下,半年內將土地與都市計畫變更、公聽會等全部搞定,於今年八月端出第一道藝文佳肴,同時展開藝術家進駐的規劃作業。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負責執行的二十號倉庫籌備小組 ,在倉庫外牆掛上一九二○年代賴和搭火車趕赴台中的巨幅照片,讓對面月台上的旅人眼睛為之一亮。而多場促銷二十號倉庫的活動,也巧妙連結「 火車—歷史 」的意象,達到吸引人潮之效。如九月底配合CK101蒸汽火車行經台中舉辦的「畫火車、掛火車、猜火車」活動,許多民眾扶老攜幼、共襄盛舉,「現場來了四千多人!」籌備小組總監楊綠茵甚感振奮。而倉庫空間的規劃配置和管理規則,在籌備小組與建築師姜樂靜和申請的藝術家共同溝通討論後定案,也凸顯了對「使用者」的善意與尊重。

「台灣需要更多讓藝術家成長的地方,」舞蹈家劉紹爐認為,藝術工作者需要更多嘗試求新的機會,減少來自經費和正式展演場地的壓力,此一階段成果雖然粗糙,卻是邁向精緻的必經之路。而老建築改建的藝術空間無需耗費太多成本,正可滿足這項需求。

「以前,藝文空間只能被動等人過來,但鐵路倉庫卻具有主動性,」劉舜仁分析。除了往來的旅客到這兒歇腳,籌備小組成員王雅麗更發現,「每天過來看一眼」已成了社區民眾日常作息的一部分。隨著鐵道倉庫的「文藝復興」,車站之於旅人,將不只是承載悲歡離合的記憶,更是接觸藝文與社區凝聚的起點。

鬼域般的廠房可以是藝術天堂

在這幾個藝文空間中,位於台北市金山南路、忠孝東路黃金地段的華山藝文特區,恐怕是最惹人爭議的一個。這裡原是擁有七十多年歷史的台北酒廠舊址,六年前被立法院物色為新院址卻遲遲未動工,大片空地變成里長的停車場。去年更殺出程咬金,一群藝術家主動爭取在此成立「華山藝文特區」,使荒廢十餘年、破敗冷清的酒廠頓時熱鬧起來。

即便已聞不到酒香、白天也如鬼域般幽暗的廠房,在空間上卻發酵出特異的魔幻感,為藝術創作、電影、MTV、服裝秀、甚至日本AV女優拍寫真集,提供絕佳的場景素材。「自民國七十六年以來,附近的環境已有很大的變化,這裡卻像颱風眼般凝固下來,」負責華山特區規劃的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吳光庭形容。而裝置藝術家湯皇珍更讚嘆:「這裡是現代藝術的天堂,」既保存了孩提的空間記憶,也適於強調各種藝術形式和空間相互穿透的當代藝術棲息。再加上川流不息的人潮與附近的商圈車站,「如果能結合舊的空間與新的展演,」湯皇珍信心滿滿地強調,「這裡將會是台灣的『龐畢度中心』。」

去年夏天,滿懷理想的湯皇珍與其他藝術家試圖以藝術饗宴、請願、公聽會、嘉年華遊行打響華山訴求。尤其當酒廠所有者省公賣局拒絕演出申請、甚至揚言動用警力,而金枝演社年度大戲「古國之神——祭特洛伊」仍在兩、三百位藝文人士的關切與護持下演出,更使熱度達到沸騰。直到省文化處出面,這場「華山論劍」才以喜劇收場。「華山特區可做為新興創造力『搞怪』的場所,」洪孟啟如此寄望。

場地特殊性可刺激表演語彙與形式

除了金枝演社藉廢墟般廠房營造戰爭與末世氛圍,近期的「穿越華山圍牆、歷史、現成物」裝置藝術展,創作者也以華山的歷史環境為主軸恣意發揮。如裝置藝術家黃志陽便以傾頹的磚瓦為沃土,堆砌出一朵以台灣啤酒鋁罐為底座的「啤酒蓮花」,傳達藝術在華山重生的希望。「面對既有的歷史痕跡、文化氣息進行創作,作品就會與環境產生互動,」畫家莊普分析。

而對於懂得看門道的民眾,老建築很「性格」的場地往往令人驚艷。曾到華山看表演的《聯合報》編輯何定照認為,沒有固定的舞台、燈光、又具有歷史感的場地,挑戰了傳統的觀看經驗。而念戲劇的陳麗舟則點出,場地的特殊性能刺激新的表演語彙與形式,優劇場嘗試在廣闊的自然中演出即是一例。

老店新開讓藝術家與民眾多了個「戲耍」的好去處,但也因幾無前例可循,而面臨一些新的問題,例如經費來源、進一步規劃、公辦民營的可行性、經營團隊的甄選評估等。而凍省後省文化處主導的案例,即使如洪孟啟所言經費無虞,仍可能缺乏有關單位的協助監督。種種問題若無法妥善解決,不免令人憂心,這番藝文新象是否將化成台灣文化沙漠中另一個海市蜃樓。

「紐約的蘇活(SOHO)區本來有很多倉庫,在藝術家進駐後,帶動畫廊的投入,地價隨之上漲,整個地區又活絡起來,」陳梅毛說。這些另類藝文空間是否也能發揮這股催化力量,為台灣增闢藝文薈萃之地,仍有待眾人齊心耕耘。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