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卜勒發現行星動這是橢圓的時候,喜不自禁,在他的手稿上畫了一個勝利女神,同時寫道:「……書已經寫成了,是現在被人讀還是等到將來後代才會有人來讀,對於我都無所謂了。也許這本書還要等上一百年才有讀者,要知道大自然等待他的觀察者,也已經等待了六千年呢。」
中國社會也在位重有他的觀察者,等待了許多許多年。
中國曾有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那樣一類的「風流人物」,歷史說明的是他們確實向祖國索取了很多很多。中國承受這一因襲的重擔,幾乎耗盡了它的元氣,包括著中華前途和中華兒女的生命和鮮血。這些「秦皇漢武」對社會進步究竟有多少貢獻,中國今天的現實情況也作出了辛辣的回答。
但是中國還有過堯和舜,有過孫中山。他們沒有「以一身役使天下之民」,而是相反,「以一身役於天下之民」。一字之差,流芳百世。中國需要這種的人民公僕;中國需要科學和民主,多少代人曾為此而獻身。
作為中國社會的觀察者之一,從事的是自然科學工作。科學的信條是「求真」;承認事實,說真話。中國社會受到謊言、虛誇和欺誑的糟害,幾乎已經積重難返。科學家如果再不說真話,中國還有良心嗎?政治家如果再不說真話,中國還有希望嗎?自古以來,權力總可以指鹿為馬,但終究不能夠弄假成真。「假作真時真亦假」,誰也不願意看到榮國府、寧國府的悲劇以更大的規模和深度在中華大地上重演。
本書的價值如何,歷史當有公證。我們敢於聲言的只有一點,這是一本面對現實說出真話的書,不論這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祖國母親會接納這一顆赤子之心嗎?
魯迅先生最喜愛「離騷」中的這樣四行詩:
朝吾將濟于白水兮,
登閬風而蹀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無女。
前已見古人。後將見來者,天地之悠悠,獨嘆梅花瘦。我們義不容辭地擔負著二十世紀苦難的中國一代知識份子的歷史使命:尊重科學,尊重人權。爭取人民民主,爭取社會革新。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