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為止,PC個人電腦仍是我們最常用的電腦系統,無論是在自己的住家,還是任何辦公場所,都可以看到許多的個人電腦,有些是強大的桌上型電腦,有些則是方便人們攜帶的筆記型電腦。
自從20世紀末,微軟的Windows成為主流的電腦作業系統以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都搭載了Windows運行,即使有些消費者選擇使用蘋果Macbook系列,Windows仍舊占有全球個人電腦市占率的八成以上。
隨著科技進步,以及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興起,人們花在電腦上的時間比例開始下降。人們使用手機、平板的時間比例,從2016年的40%,上升到2017年49%。光是以上網的時數來計算,在手機、平板上的使用率已經與電腦平起平坐。
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主要作業系統主要有兩種,分別為Google的Android安卓和蘋果的iOS,其中安卓就占有88%。
如果說,微軟是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霸主,那麼Google的作業系統就堪稱是手機和平板界的微軟了。不甘於只稱霸手機和平板,其實,Google覬覦個人電腦市場已久。
不同於手機的安卓作業系統,Google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名稱是Chrome OS,最早是於2011年6月,由Acer宏碁 發行的Chrome OS筆記型電腦Chromebook。
Chrome OS顧名思義,與Google的Chrome瀏覽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2011年,Google便相信,大部分使用者所需要的服務都會透過網路提供,因此ChromeOS在最早發行時,可以簡單的解釋成「把Chrome瀏覽器擴展成一個作業系統」,而Chromebook則是一台專門為了上網所設計出來的筆記型電腦。
然而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Google當年的策略並沒有成功。雖然網路在2011年已經蓬勃發展,但直到今天,人們還是仰賴許多電腦本身內建的應用程式。雖然網路和雲端會取代電腦運算已經是未來的趨勢,Google 則早在2011年就已經走在時代的尖端,但顯然Google當時走得太前面,對於趨勢發展的速度過度樂觀了。
時間快轉到7年後的今天,Google仍然沒有放棄Chrome OS,而且甚至在幾個星期前,還發布了最新的個人平板電腦Pixel Slate。Pixel Slate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一個新的產品,但其實這象徵著一場Google內部的作業系統戰爭,也就是Chrome OS打敗了自家手機的安卓系統,登上Google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寶座。
在這裡我們先來探討一下,Chrome OS到底什麼是作業系統?以及為什麼這對Google未來產品的策略有著極大的影響。
相信你對「作業系統」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作業系統有很多功能,但如果要簡單用一句話描述它的核心功能,那就是,作業系統使軟體的應用程式可以運行在硬體之上。軟體應用程式在英文叫做Application,平常大家常說的手機App,便是手機上軟體應用程式的簡稱。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電腦想成是一個果醬三明治,硬體是底層的吐司,應用程式則是上層的吐司,作業系統就是中間的果醬,能夠把兩片吐司黏在一起。
三明治的口味千奇百種,有些人不喜歡吃吐司,喜歡貝果,或者想要有不同的沾醬和配料。電腦也一樣,不同的底層麵包象徵著不同的硬體,不同的頂層麵包就象徵著不同的應用程式。雖然三明治不管怎麼做都很好吃,不好意思因為我是三明治的愛好者,但大部分市面上賣的三明治口味都會搭配傳統的配料,大家應該很少看到三明治中間夾著年糕吧。
電腦也是如此,作業系統身為中間的夾層,有著一定的特性,比如說,可以黏住上下層麵包,中間的配料大同小異,但如果想要改夾火腿或者鮪魚,就由各家公司決定了。
作業系統的概念已經發展了許多年,但如何定義一個成功的作業系統呢?這就必須帶你坐上時光機,先回到20世紀。
當時,個人電腦剛開始流行,電腦公司滿街都是,每家公司都企圖製造出功能既強大、價格又合理的個人電腦。除了設計電腦的硬體之外,每家公司都必須依照自己的硬體規格,搭載一套作業系統和軟體應用程式,來吸引消費者。又因為每台電腦都會搭載不同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所以電腦公司勝出的關鍵,就取決於哪一家公司提供的應用程式最方便、最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比爾.蓋茲和最近剛過世的保羅.艾倫,當時只是兩個青少年,但他們突發奇想,與其每台電腦都必須搭載自己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為什麼不開發一個作業系統,讓它可以運行在所有硬體上,這樣不但可以幫電腦公司降低成本,只要專注開發硬體就好,而且還可以幫助應用程式軟體開發商,將軟體運行在更多電腦上。
就因為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比爾蓋茲在編寫出這套作業系統之後,邀請許多電腦公司合作,其中就包括當時最大的個人電腦公司龍頭IBM。現在回想起來,如果IBM當初沒有接受比爾蓋茲的提議、放棄自行開發作業系統的話,那麼今天電腦軟體界的霸主很有可能就不會是微軟,而是IBM了。
時間再快轉到今天,雖然科技已經大有進步,但作業系統本身的目的和挑戰仍然是一樣的,Google也面臨了一樣糾結的處境。手機、平板和個人電腦,都使用不同的硬體處理器,像是手機、平板都使用以省電為主的ARM處理器,而電腦仍然以英特爾生產,強大但耗電的x86處理器為主。
不同的處理器有著不同的處理程序,就像一個是吐司,一個是貝果,雖然都是麵包,但吃起來感覺不同。除此之外,手機和平板的使用者介面都是觸控式面板,安卓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會專門為觸控功能進行優化。Chrome OS的個人電腦使用介面則是傳統的鍵盤和滑鼠,在本質上與安卓不同。
許多人在Chrome OS飽受批評之後,揣測Google會葬送Chrome OS,改為更新安卓的作業系統,為滑鼠和鍵盤的介面優化,使安卓可以支援英特爾的處理器,並將Chromebook改成Android book。但就在2017年,Google先是取消了搭載安卓的平板,並且改為發布搭載了Chrome OS的個人平板電腦,這等於是告訴大家,Google選擇讓Chrome OS成為平板和個人電腦的未來方向。
很多人或許不了解,Google為什麼不用自家已經霸占手機、平板的安卓作業程式,硬要改為Chrome OS呢?但我們如果將Windows當作個人電腦的標的,一切就合理多了。
首先,因為安卓和Chrome OS本質上的不同,安卓的App並不能運行在Chrome OS上。但現在Google透過內建模擬器的處理方式,讓大多數安卓的App可以運行在Chrome OS上。
我在這裡打個比方,安卓跟Chrome OS這兩種作業系統,就好像英文和中文這兩種語言一樣,不同的語言其實是無法互相溝通的,因此需要聘用翻譯員,幫助語言不通的雙方溝通;但又因為需要翻譯,溝通上會有延遲,速度會變慢許多。這個內建模擬器就像是翻譯員的角色,雖然可以讓不同的作業系統運行其他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但會在效能上打折。
我們稍早曾經提到,Chrome OS支援的英特爾x86處理器,比起ARM來得耗電,但有著更高的效能,因此雖然需要模擬器才能運行安卓App,但使用者其實感受不出其中的延遲。
除此之外,為了省電,iOS和安卓等手機作業系統,都會將使用者已開啟,但暫時沒有使用App暫停運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用手機上網,後來轉去玩遊戲的話,原本正在查看的網站便會被暫停;使用者想再用瀏覽器繼續上網時,就必須重新連上網頁才能使用。但在個人電腦上,即使我正在上網,Youtube還是可以繼續播放音樂,達到真正的「multitask」多任務運行。
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幾個理由,相信Google內部一定做了更多的衡量,最後才選擇了Chrome OS。
說了這麼多Chrome OS的優點,你可能會覺得,再過不久Chrome OS就要取代Windows了,但其實Chrome OS在目前全球電腦市占率只有0.5%,比Macbook的12%還要低。那麼,為什麼宏碁Acer、華碩Asus和三星Samsung等硬體開發商,仍然願意發行Chrome OS的產品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看看全球個人電腦的銷售額。
2017年桌機和筆電賣了2.6億台,即使Chrome OS只占有0.5%,也有130萬台電腦。
對Google是零頭數字,但Chrome OS在一些特定的市場有著極好的表現。
在美國「K-12市場」,也就是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生教育市場,教育單位所購買的電腦硬體,有將近60%都是搭載Chrome OS,而Windows在2017年底,只占有22%。雖然在全球的教育市場,Chrome OS只占有2%,但美國市場一向引領全球,這股趨勢遲早會蔓延到國際上。
對學校而言,Windows可以安裝任何應用程式的優點,反而因為在管理學生使用狀況上較不方便,而成了它的缺點;除此之外,Chrome OS的界面乾淨好用,讓教學流程簡化許多。
教育市場與一般傳統市場不同,因為如果下一代的孩童都熟悉Chrome OS的話,他們長大成人後,也會想要繼續使用自己熟悉的產品,這對微軟Windows來說,是個極大的威脅。
Google這次發表的Pixel Slate,也直接與微軟的Surface系列打對台,從最便宜599美金到2,000美金高規格的版本都有。Chrome OS是否可以成為個人電腦的霸主,還需要後續的觀察,但Google大量的投資,以及滲入教育市場的策略,已經讓它成為個人電腦經濟市場,下一個破壞性創新的候選人之一。
還記得我們上星期討論的Google project stream嗎?如果這個計畫成功了,也可以讓許多Windows死忠派的電競玩家,考慮轉投Chrome OS的懷抱。
文/Michael
圖片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