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的人生,比你想得更富有

為什麼要一直賺錢?

劉軒
user

劉軒

2016-11-29

瀏覽數 11,900+

你的人生,比你想得更富有
 

上次回紐約家裡時, 看到我父母終於把電視換成大螢幕的4K LED TV了。當我正感嘆他們終於開始學著享受時,拿起遙控器,赫然發現上面竟然包了層保鮮膜。這不是指原本保護貼沒拆下來,而是他們自己再包的喔!保鮮膜讓整個遙控器摸起來很不對勁,好比坐在一個套著防塵套的新沙發一樣,感覺根本沒有盡情使用到它。

手機包膜可以理解,但遙控器?在我的觀念裡,那本來就是消耗品,隨時都可以更換。壞了?再買一個新的也不是筆大錢。若按照我以前的脾氣,可能就直接把保鮮膜拆了,即使這樣做一定會被罵。但現在我學乖了,因為我知道,對我父母親來說,遙控器包在保鮮膜裡這件事讓他們覺得更安心。這是他們從年輕時就養成的節儉美德,現在的他們,雖可以不再care節省遙控器損耗的小事,但這樣的習慣已成為他們的一部分,並沒有隨收入增加而改變。

實是一種態度。就和我們在少年、青年、壯年、晚年看待金錢的態度都會有所不同,不同的世代也會有所不同。

有土斯有財vs.及時行樂?

《30》讀者群大部分是1980年後出生,美國稱為Millennials,也就是「Y世代」、「千禧世代」。根據美國消費者研究,發現Millennials消費習慣漸漸變得「去物質化」,更願意用金錢換「難忘的經驗」,像美食或深度旅行,勝過買好車、豪宅等實質有價物。但反觀上一代,他們的priority是倒過來;有房有車才算人生里程。觀念不同,讓兩個世代對消費環境或理財規畫都有所不同。

我妹妹剛好出生在Millennials時代中間,有次我問她,錢有什麼意義?她說:「錢的重要,在於讓我能有自由去做讓我快樂的事。我願意將我的錢花在旅遊和居住環境的享受。我也願意花錢在能為我省時和省事的服務上。」這不正是Millennials的生活態度?而且不能說它全無道理。

常常我會聽到身邊長輩在討論,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不想生孩子?其實就像大家想的那樣,養孩子多貴,寧可少生,給孩子較好的成長經驗。同時可以多存錢,讓全家常去一些好地方旅遊!「多子多孫」的觀念已改變,「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也開始動搖。所以講到「理財」,也得觀察社會趨勢,現代人絕不是不再理財,而是理清自己後,將「財富」的意義變得更廣。不是能賣錢、保值才值得投資,生活經驗和自我價值也變成現代人的財富。

所以當你對理財有疑惑時,可以反問自己:現在設定的目標,是否未來會變得不那麼重要?賺錢、花錢、存錢、投資、保險、傳承,這些都是理財的世界。但每個人心中比重不同,也就適合不同理財方式。X世代、Y世代、老一代,不管哪種價值觀,你都必須先問自己「我為什麼在乎錢?」

如果你覺得錢代表「安全感」,安全感讓你滿足,就該把保險和存錢放首位,投資也最好保守。給自己設目標,問自己:努力到什麼地步,心裡會感到「安全」? 而不是花一輩子追求模糊的「安全感」,最後發現「不斷賺錢」才是安全感來源。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找伴侶時更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過程、時代、背景都會影響對錢的態度。所以要搞清楚彼此對金錢的價值觀,才不會因為一人想享樂,一人想築巢,最後各自分飛。

為什麼賺錢?為什麼省錢?

我們都要認清,不管滿足來自安全感,還是終於可以得到某個夢幻逸品的成就感,都得學著將它具體化。比如說,你認為1000萬足夠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的下半生,這就是你的目標。但如果到達目標後還是放不開,每天汲汲營營忘了享受人生,就代表你被鈔票這隻紙老虎反咬。沒打到虎,反被老虎跟。

賺錢、有錢、省錢,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3條平行軌道。它們也都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態度,並不會多一個就少兩個。我常看到許多老一輩人,一生忙著「省錢」,卻忘了「有錢」。到老了還縮衣節食,為省錢活得像沒錢。或很多很拼的人,他們瘋狂「賺錢」,但幾乎沒在「省錢」。到最後賺錢,只是為了去填補自己挖出來的洞,一輩子陷在債務的流沙裡。他們都忘了「理」。

理財的方法有很多種,但理清「心理」對財富的態度,才是所有理財的源頭。在人生短短數十年的奮鬥中,我們都需要不斷跟自己對話,「為什麼賺錢?」「為什麼省錢?」「什麼是有錢?」

只要沒被債務套牢,生活選擇權就在你手。如果錢最終能買到更多主導權時,那麼慢下來又何妨?不管你是哪一個世代, 都應該儘量避免生活中不必要的奢侈, 但同時也請記得,別把自己活窮了。

因為,你的人生,可以比自己想像得更富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