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商品、血汗工廠、環境汙染......受夠了資本主義社會所養出的邪惡企業,卻又覺得無可奈何?那麼,如果有家公司的營運方式如下所述,想必讓人相當嚮往:製造環境友善的產品,雇用街友、身障者等弱勢族群,給員工優於法令規定的有薪假期和進修機會,連公司所有權都100%歸員工所有。
聽到這裡,你可能已經開始嗤之以鼻:「怎麼可能有這種好事!企業要賺錢,又不是做慈善。」但這樣的理想,確實是B型企業運動努力的願景。
想賺錢,也想做好事的企業運動
企業家Jay Coen Gilbert、Bart Houlahan和投資人Andrew Kassoy在2006年共同成立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展開B型企業認證推廣運動。「B型」指的是「Benefit(益處)」,也就是企業以兼顧獲利和公益,積極實踐社會責任為目標。不同於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事業目標;B型企業主要訴求則是創造一種能和員工、社區、供應鏈共享利潤,也對環境和社會有益的商業型態。
更重要的是,B型企業「對環境、社會都好」的口號,絕不只是嘴上說說或自我標榜。想成為B型企業,得先過B Lab的認證,認證檢驗層面包括公司治理、員工、社區、環境和顧客等。除了讓申請人填寫問卷外,B Lab也會要求企業繳交證明文件、進行人員訪談,以確認自評資訊的真偽。
B型企業的管理特色:透明、負責、有使命
B型企業的公司治理評鑑項目,包括治理透明化、是否在公司使命宣言中納入對環境與社會負責的承諾,並將承諾制度化等。
除了擬訂書面宣言外,B型企業運動也鼓勵管理階層以有創意的方式,帶領員工認同公司的環境與社會理念。例如,回收海洋廢棄物再製衣物的環保服飾品牌藍聯,就鼓勵員工參與海洋和河川清潔隊,親身了解塑膠廢棄物對水域所造成的傷害。
另外,B型企業運動也強調公司治理需透明化,增加員工對管理階層的信任、促使他們更投入工作。例如, 新比利時啤酒(New Belgium Brewing)公司的管理階層定期向員工公開財務狀況,共同討論營運表現。在看過財務報表後,員工提議拿掉12瓶裝啤酒箱中的隔板,為公司省下了28萬美元的支出。
B型企業對員工好
好企業不只給員工優於法令規定的薪資福利,也培養員工日後職涯發展所需的能力。例如,力挺B型企業運動的知名網路鞋店捷步(Zappos),就在公司內部推行「技能包」制度。每個技能包都包含了數個和工作有關的課程,業務員每收集一個技能包,就能獲加薪獎勵。員工習得技能愈多,之後愈可能進入管理階層。
B型企業運動也鼓勵企業增加員工持股。像美國烘焙材料公司亞瑟王麵粉,就是100%由員工持股;透過持股,員工的利益得和公司的獲利息息相關,也成了他們每日認真工作的動機。
消費者該支持B型企業的理由:促進環保與社區發展
隨著消費者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的消費行為是理念與價值觀的選擇。這時,B型企業認證就可以協助消費者辨明哪些企業在環保與社會責任上的表現符合了他們的期待。
在環境項目上,B型企業注重節能,以及減少生產過程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戶外用品品牌Patagonia在這方面是個中翹楚。Patagonia不只採用有藍色標誌認證(bluesignR)的環保原物料製造商品,每年更捐出營收的1%給環保團體投入自然保育與復育運動。此外,為了降低消費行為所產生的碳足跡,Patagonia甚至鼓勵消費者把穿壞的衣服拿回門市或維修中心修補。
除了環境議題,有些B型企業所生產的商品則注重於解決長期被忽視的社會需求。例如加拿大的益己服飾(Izzy Camilleri)就專門設計方便穿脫的衣物給坐在輪椅上的身心障礙者,服裝款式兼具功能性與時尚感,滿足他們在不同場合的需求。
當然,B型企業運動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並不只局限於產品,也包括企業對社區的影響。例如獎勵員工參與在地志工活動、為在地居民創造工作機會、雇用長期未充分就業的族群、增加管理階層的組成多樣性等。典型的例子如位於美國費城的居家照護機構「居家照護夥伴」(Home Care Associates)讓女性員工持有公司95%的股權、大量起用女性擔任主管,也雇用當地的少數民族或低收入婦女,為弱勢女性創造就業機會。
或許你會認為,B型企業不過是源起於外國的企業文化,和台灣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就在這1年多內,台灣已經有7家公司通過B型企業的認證,包括DOMI綠然能源、中華徵信所、綠藤生機、瑞德感知等。不論你是想放心買的消費者、想找好工作的員工,或者想賺良心錢的老闆,都該開始了解B型企業;在賺錢或消費的同時,也讓社會變好。
B型企業Q&A
Q1 什麼樣的公司可以申請B型企業認證?
除了政府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外,只要有6個月以上營收紀錄的公司,皆可申請B型認證。
Q2 申請B型企業認證的流程是什麼?
首先,先上B Lab網站填寫效益影響評估問卷。題目約150題左右,包含員工、環境、社區、公司治理等面向。問卷總分為200分,多數公司得分在40-60分左右,80分為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門檻,而全體B型企業的平均得分為95分。接下來,B Lab會與申請人、公司負責人或員工進行電話訪問,確認問卷填寫的內容屬實,並要求繳交相關證明文件。此外,B Lab 每年也會隨機挑選企業進行實地訪查。
Q3 獲得B型企業認證要花多少錢?
填寫效益影響評估問卷是免費的,但要取得正式認證需繳交500-25000美元,收費視公司規模、營收而定。
Q4 B型企業認證是永久有效的嗎?
每2年需進行一次再評估,以維持認證資格。
Q5 成為B型企業有哪些實質益處?
《B型企業,現在最需要的好公司》一書作者萊恩‧漢尼曼指出,獲得B型企業的幾個好處包括:吸引年輕世代的人才、提升員工投入度、提高品牌可信度與顧客信任度、增加曝光機會、吸引投資人、長期維護企業使命、享有同為B型企業的合作夥伴優惠,減少成本支出等。
Q6 B型企業和社會企業有何異同?
社會企業的成立宗旨具有明確的社會關懷,或者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創立。而B型企業則通常為一般營利事業,並強調企業需負起社會責任,帶給環境、社區、消費者正面的影響。社會企業和B型企業的範疇可能有重疊之處,但要申請B型企業認證必須經過B Lab檢核,而社會企業則無需認證。
B型企業小測驗:你有成為好公司的潛力嗎?
■ 公司治理
□ 公司是否在書面使命聲明中,加入對社會/環境負責的承諾?
□ 公司是否有設定任何指標、KPI,每年評估公司是否達成對社會/環境負責的目標?
□ 公司董事會或其他管理階層是否每年至少一次,檢視公司在社會/環境上的表現?
□ 公司是否有正式管道,和員工分享財務資訊?
□ 消費者是否有公開、正式的管道,能對公司的產品提出意見、回饋或者申訴?
■ 環境
□ 公司有多少建築、設施,取得綠建築認證?
□ 公司是否有制定完整的回收辦法?
□ 公司是否有制定任何方針,減少旅行、通勤過程所產生的碳足跡?
□ 公司是否有監測、記錄或者針對水資源、能源消耗量提出報告?
□ 公司的能源消耗量中,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為何?
■ 員工
□ 公司薪資最低的員工,去年所領的薪水高於當地基本生活開銷多少%?
□ 公司薪資最低的員工和薪資最高的員工,薪水相差多少倍?
□ 公司享有健保的員工比例有多高?
□ 公司的全職員工可享多久的有薪產假/陪產假?
□ 去年公司有多少全職員工,參與外部專業訓練或終生學習課程?
□ 公司有多少比例的員工獲公司認股、或持有等同普通股?
□ 公司是否提供以時計酬、遠程辦公等彈性工作的選項?
□ 公司是否提供幼兒托育、托育補助、餐費補助、諮詢服務、女性哺乳支持方案等支持性的福利政策?
■ 社區
□ 公司有多少比例的員工,居住在低收入區域,或者是來自其他長期未充分就業族群(例如身障人士、街友)?
□ 公司所有權多少比例由女性、低收入族群或其他未被充分代表族群(如LGBT同志跨性別、身障人士)所持有?
□ 公司的主要供應商中,有多少是由婦女或其他未被充分代表的族群持有大部分股權?
□ 去年公司有多少員工,得享有有薪假期從事志工活動?
□ 公司為本地獨立供應商,花費多少支出(包括人力成本)?
□ 公司是否會評量、查核主要供應商的社會/環境表現?
□ 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否有任何創新或異於同業之處,有益於發展地方經濟,並改變整個產業的生態?
■ 顧客
□ 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為顧客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社會或經濟問題?
□ 承上題,請描述該項產品或服務,為顧客帶來哪些正面的影響?
完整效益影響評估問卷請見B Lab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