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死亡」的道關卡
1. 人是沒有靈魂的?
2. 永生並不是一件好事?
3. 對死亡產生恐懼是正常反應?
4. 自殺有時候也是合乎情理的?
我們有靈魂嗎?我們有非物質的靈魂嗎?會有東西能夠從身體的死亡中倖存嗎?如果沒有,那麼死亡的本質意味著什麼?怎麼樣才稱得上死?電影《賽德克巴萊》表現出「真正的人」的精神,到底一個真正的人是否由靈魂和肉體構成,或是像物理主義,人就只是一具肉體?但人不是普通的肉體,可以思考、感動、交流、創新、規畫。
講師Shelly Kagan 是耶魯大學哲學教授,他所撰寫的教科書《規範倫理學》,以不同觀點系統性回顧並探討有關道德的基本原則及可能基礎,《道德的極限》一書則挑戰廣為人知的道德必備信仰。在這門課程中,他藉由柏拉圖對話錄、自由意志與瀕死體驗研究等,辯論靈魂的存在。
本課程內容包括幾個重要部分:人的本質一二元論與物理主義、靈魂存在與否的論證、柏拉圖對話錄《斐多篇》介紹、自由意志與瀕死體驗、跨越時空的同一性和靈魂理論、肉體理論及人格理論、死亡的本質、死亡之害、生命的價值、對死亡的恐懼、如何面對死亡、自殺的合理性與道德評判等。
吃巧克力的永生哲學
「我喜歡吃巧克力,我愛巧克力,但要讓我一直不停地吃巧克力,那最後我就想吐了。」
活得愈久愈好?或是最好獲得不死之身?Shelly Kagan 說,邏輯上活的歲數在一定數字內,例如50歲、60 歲或是100 歲, 生活是美好的;但過了某一歲數,或許生活就不美好了,就跟不斷被逼著吃巧克力一樣。如果活得長久對我們來說變成了壞事,在那一點上死亡對你就不是壞事了,死亡反而成為祝福,因為它結束了年老時折磨我們的痛苦和悲傷。
永遠幸福的生活模式,存在嗎?
要記住,「永遠」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時間,「永遠」意指一直持續下去,你能描述出一種生活,你希望永遠過下去嗎?每種生活最終都會變得單調乏味、極度痛苦,每種生活都會成為我們最終想要擺脫的生活,永生不是件美好的事情,它反而是件可怕的事情。
比起活得久,不如活得有品
在多彩多姿的人世上,有無數值得追求的目標,有人想要賺大錢,或擁有幸福家庭;更有人講究品嘗美食,甚至想環遊世界等,目標各色各樣,實際執行卻不容易。我們的生活允許重新來過,但我們沒有時間全部從頭開始,死亡迫使我們加倍謹慎。Shelly Kagan 說,「我們應該如何度過最有價值的一生?我們能做出什麼成就,讓我們能和德國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 )一樣地說:『過著神一樣的生活。』」
「在我看來,面對死亡時的正確情緒不應該是恐懼、不應該是憤怒,而應該感激我們能夠擁有生命。」Shelly Kagan 認為,這就是生命對人們來說最大的禮物。( 整理│高嘉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