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鏡子前方,便能看清楚自己的身影,但是你想過嗎?鏡子裡頭,不僅有自己,還能有一整個世界。知名廣告導演盧建彰,去年為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製作的競選廣告《這一票,你聽孩子的話》,在網路上引發高度迴響,短短一天,在YouTube累積超過8萬人次點閱率。
「你有多久沒聽你的孩子說話?你知道他們擔心什麼?他們擔心你不聽他們說話。」「這城不再誠實,這城壓迫你的孩子,資源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孩子受傷,你會幫忙,那受罪呢?」
盧建彰說:「影片是面鏡子,每個爸媽回頭看,會看到自己、小孩與人生。」
在台北這座城市裡,以黑白的紀實攝影,在盧建彰的鏡頭裡傳達出一份穩穩前行,卻沉甸甸的不安。樸實帶點口拙的旁白,緩緩說著年輕世代的擔憂,一小片的街景、一雙大手牽著小手、一幕匆匆的自己,也許來不及靜心凝視,但情緒卻被完整保留。
這不是一場表演,是一種生活,盧建彰截取生活的真實樣貌,宛若一面鏡子,讓人們看見後願意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忙碌的腳步,究竟是為誰而忙。
曾任奧美、智威湯遜廣告創意總監,29歲就榮獲GUNN REPORT創意積分排行台灣區第一名。創意在盧建彰身上,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一整個社會,慌張、迷惘、疏離,和些些說不出的遺憾。
真實的映射人生
慢下來,感受生活的美
好的故事像是一面鏡子,能忠實的反映出社會的樣貌,這樣的故事就在生活裡,因生命而活。而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停下腳步,凝視你的生活?
如果給你一張黑白照片,是在一座公園裡,唯一的椅子上坐著一位戴著毛帽的老人,他臉上的皺紋比他身上厚實的冬衣有更深的皺摺。你會怎麼描述你眼前的一切?
當一般人還停留在表象時,盧建彰想的是,「從那雙眼眸中射出的光線裡,老人思索的究竟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還是母親剛烘焙好的麵包?」
為老人設定角色,再嘗試推演主角的人生,這是盧建彰觀察人生的習慣。接著他走進照片裡,愈仔細觀察,盧建彰發現愈多細節。老人的手上握著半截麵包,地上的鴿子望向老人,但老人始終看著遠方。眼中是蒼涼或炙熱,是哀傷呢,又或是想念?遍地的落葉隨風飄下,想必是秋天的季節吧!
一幕幕畫面串接出的,是一種早被我們遺忘的「深刻」。
現在的人們彷彿被時代快節奏的多工綁架。盧建彰慨嘆,為了追趕,每件事都以反射的狀態光速回應,所以不再有充足的時間思考,不願意停下腳步看看窗外的風景,甚至慢慢喪失生活的創意。
老人手上的一截麵包,有多少喜怒哀樂。「你必須關心人,才能擁有故事,」他說,而且要對社會百態有感,「如果你不愛這世界,你怎麼看得到這世界的美?」
鏡中反射的真實人生,是苦是樂,每人觀看的方式都不一樣,端看你要從哪個角度來詮釋?
有人說現在的台灣很苦很悶,苦悶彷彿是這個時代的氛圍。在一次拍片現場,盧建彰爬上社子島堤防後,湧入眼前的美景令他震懾。綿延的紅樹林、漫步的白鷺鷥,夕陽灑在河面,輕盈流動著金光,「生活很苦,也可以很美」,他說,端看你用什麼角度來看這個世界。
剖析鏡中的自己
用自己,和世界對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面自己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的性格與生命歷程。要說一個好故事,必須先把自己看透了,再加上對生命中種種回應的深刻思索,才能在更多人內心角落留下共鳴。
人生就像是一台急駛的列車,超速的追求往往讓我們迷失了,忘了目標,忘了停靠,也忘了下車。盧建彰曾經是這台列車上的乘客。他擔心身為創意總監的他做得不夠,想要更多,彷彿停下來是種錯誤。因此,忙碌的他,常常過台南家門而不入。
有一天,他正準備從台南高鐵站搭車回台北時,接到父親的電話,父親在電話裡脆弱地哭著說,他得了癌症。盧建彰一面焦急地講電話安慰父親,一雙腳卻直覺地步上高鐵。
直到高鐵過了嘉義,他才驚覺:「我剛剛明明在台南, 為什麼還坐上車?」這才下了車直奔回家。父親3年後離開,如果可以重來的話,他希望「自己可以更早跳車。」
在人生這台列車上,有太多人被時間推著走,日復一日尋找答案,努力落實夢想時,答案卻隱身在飛快流逝的韶光殘影下。
現在鏡中的盧建彰,已從人子轉為人父。談起剛出生的女兒,盧建彰感受特別強烈,想起父親為了張羅一家人想吃的東西,掙著不多的薪水,東奔西跑的背影,是盧建彰心中來不及擁抱的堅強身影。太多事錯過變成遺憾,但孩子的未來,他是否可以留下一個夠好的世界?
生活中的汲汲營營,讓我們在捨與得之間,反覆牽絆與疏離。
問盧建彰最希望能透過故事和世界說些什麼?他說,「珍惜現在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Zoom out你的人生
世界不會變好,但你會
故事像人生的稜鏡,可以分散成霓虹光束,投射於心中的光,將改變我們觀看世界的信仰。
如果今天你是自己人生中的導演,你會選擇把鏡頭zoom in,放大你的人生,或者是zoom out,給自己更寬闊的視野?
盧建彰選擇鏡子裡頭,有自己,還能有一整個世界。人生就像稜鏡一樣,有各種觀看的角度。
去年高雄氣爆、前陣子的八仙塵爆,一夕之間的悲劇造成天人永隔。盧建彰都選擇在第一時間號召藝人朋友,用敦厚溫和的嗓音,緩緩讀著他寫的詩。透過影像、聲音撫慰受災者,讓黑暗過去,邁向光明。
他把鏡頭拉遠,調整focus,觀看這個社會,關心每個人。「不要以為,你一個人不可能改變什麼,」他說。束著金黃髮色的馬尾,盧建彰看起來很叛逆,卻有一顆溫暖的心,像是一盞微小的燭光,當環境愈暗,他就會愈亮。
他像一塊水晶稜鏡,投射繽紛的光線,帶大家看見更多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情,豐富這個世界。
在一次公益廣告上,盧建彰遇見一個20多歲的少女,被朋友潑灑汽油造成全身80%燒燙傷。我們以為會憤世嫉俗的少女,卻站在盧建彰面前,掀開壓力衣,指著手臂上不同顏色的皮膚說:「導演,這是頭皮的,這是大腿的,這是背上的。」
少女靠著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移植維持生命,燦爛笑容在她臉上映射的神采,令盧建彰難以忘懷。他無法為少女分擔人生的重擔,但可以用少女的樂觀感染世界。如果影像沒有愛,就只會是如煙花一般的燦爛魔法,而盧建彰要的是讓觀眾在感動之餘,能夠思考,因而有行動,最後造成改變。
在一個下雨天的水窪裡,他看見一張濕淋淋、皺得模糊的紙張上寫著:「世界不會變好,但你會。」而盧建彰始終相信,每一個當下,世界都會因為自己的一點善意,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