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小步,是人類一大步」,阿姆斯壯當年登月名言,拿來比喻機械之於現代社會也不為過。小從零組件到一個機器人,機械設計及製造的一步小革新,足以大大便利生活。
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吳梓誠有個創意構想,他把腳踏車變速器嵌入車輪外殼內,比起以往外露的齒輪,可以避免風吹日曬或停車碰撞造成的生鏽或損壞。
僅僅是將變速器「藏」入車殼,小巧思造福了廣大自行車族,還能應用到輪椅上,防水設計讓身障人士可推輪椅進浴室洗澡。
理論、實驗一比一,實習用得上
勇於嘗試、不怕犯錯的實驗精神,要歸功雲科機械系比例各半的學術和實務課,理論和實驗課相輔相成,學生對實作毫不生疏。「讓學生了解實際操作情況,才能準確評估問題,」雲科大機械系副主任劉旭光肯定其效。
在雲科大機械系機電整合、機械設計、機械製造及能源工程四大領域課程中,分別有熱工、流力、材料、固力、拉伸、應變量測等實驗,大一到大三琳瑯滿目的實驗課後,大四還有專題製作或企業實習,合作企業包含京元電子、宏全製造、中華航空、正興輪胎及上銀科技等讓學生實際上戰場磨練。
學生吳梓誠以自身經驗指出,實習時他幫忙設計新型磁鐵機械,同時要考量能負荷強度、使用材質,或設計形狀、粗細等,以達到最大荷重,此時在學校所學的「應力拉伸」實驗就派上用場。
「課本只會講到鐵片被拉斷的樣子,但唯有自己做過實驗,才能看到鐵片真實斷面。」他說,實驗打下的基礎讓他在實習時能跟工程師站在同一立足點,溝通時講得出背後原理,提出的建議也比較容易被採納。
產學套裝學程 手工機具、馬達一次學好
扳手、螺絲起子、尖嘴鉗、錘子等手工機具,可用於日常、汽修或農林園藝,但很少人知道,這些百元不到的小工具,2014 年單年度外銷總額就達1000 億,是台灣機械製造業出口的一大功臣。
台灣引以為傲的手工機具產業,雲科大機械系跟相關企業也簽訂產學合作案,還進一步連結企業需求跟學校相關課程,變成套裝學程,學生修完21 學分的學程,也就累積一次產學合作經驗值,並習得那個領域的相關知識技能。
為了協助手工機具產業再造,雲科機械系與中鋼合作開辦「手工具工程」學程,整合有關手工機具設計及製造的課,像是「人因設計」應用在機械設計上,就是教學生如何做出符合人體工學、減少使用上造成的肌肉疲勞與噪音干擾的工具,而「焊接與熱處理」、「模具工程」等課程,則讓學生有實作基礎。
另外,雲科大機械系、電機系加上正興輪胎三方合作開設「高效能馬達」學程,由學界教授及企業講師共同開課。大三生劉哲賢分享,像是機械系學生可以學習電機知識,遇到機具電路出錯,就可以自己動手解決,彌補一般大學生與職場接觸較少、不了解產業動態的問題。
英文不再是罩門,繪圖基本功最重要
企業經常抱怨人才難覓,學歷不等於能力,但什麼才是企業要的能力?以機械製造業而言,答案很簡單:繪圖與英文。
能畫出機械製圖是業界最重視的基本功,自己會畫,就不怕看不懂圖,無論未來任職於製造或設計端,都是實作能力受人檢驗的第一關。雲科機械系近年開辦「繪圖能力檢定」,由教授命題,學生未通過檢定就要額外補修相關課程。
理工學生埋頭專業的時代已經過去,當技術相差不遠,英文就是決勝關鍵;雲科大機械系規定大二一整年必修「科技英文」,每週4 天,老師從《經濟學人》、《紐約時報》等報刊雜誌中選出科學、科技或產業趨勢等主
題文章,先帶學生閱讀,然後進行隨堂測驗。如此密集訓練,成效很快地顯現在學生進步達100 分的TOEIC 成績。劉旭光表示,學生加強英文,未來就業可以強化競爭力。